题名

讖緯文獻中的「圖讖史」建構及孔子與「河洛圖書」之關係遞變

并列篇名

The Construction of "History of Tuchen" and the Grad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ucius and "He Luo Tu Shu" in Chenwei Literature

DOI

10.6187/tkujcl.201906_(40).0002

作者

郭思韻(Koay, Su-In)

关键词

讖緯 ; 圖讖 ; 河洛圖書 ; 經讖 ; 孔子 ; Chenwei ; Tuchen ; Hetu Luoshu ; Jingchen ; Confucian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0期(2019 / 06 / 01)

页次

45 - 7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讖緯中早出的《河圖》、《洛書》與晚出的「經讖」之間存在不容忽視的流別壁壘,如孔子「陳敘圖錄」「為赤漢制」之說,以及輾轉於諸聖的「圖讖增演與傳承史」,本未見載《河》、《洛》而係出自「經讖」的構建與渲染,是一種後出者對前者身份信息的強行改寫與「訂補」。光武君臣所致力的經、讖合流,固是以《河》、《洛》體系來統攝經藝,卻也同時藉此以「經讖」反過來統攝《河》、《洛》諸篇,使之為「經讖」的孔子為漢赤制等說之合理性作嫁。「經讖」為《河》、《洛》之傳承所樹立的「圖讖史」「道統」、「正統」,既坐實了諸篇皆由孔子經手乃至親自著記的「史實」,亦使自伏羲至孔子的整個傳承譜系昭然可見,同時通過「圖讖史」中的諸聖分別統轄各所擅長的領域,使內容駁亂龐雜的《圖讖》著述在來歷上各有依歸,從而最大程度緩解世人質疑。

英文摘要

There exist schools' barriers that no one can afford to neglect between "He Luo" and "Jing Chen". For example, the saying about Confucius' formulation of a system for Han through his presentation of Tu Lu as well as the inheritance history of Tu Chen which revolved around various Sheng, were originally not seen to be recorded in He Luo and indeed came from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by Jing Chen. This is apparently a time-reversing forced manner of construction having the effect of future-labeling. While the combination of Jing and Chen (to which Emperor Guang Wu has devoted effort) governed Jing Yi through the system of He Luo, it also contemporaneously took this to govern He Luo. The "history of Tu Chen", "Confucian orthodoxy" and legitimacy established by Jing Chen for the inheritance of He Luo substantiated the "historical fact" that Jing Chen was handled or even personally written by Confucius. Through the governance by various Sheng of all kinds of contents, they also found origins for the complicated and complex Tu Chen writing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1980).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
  2. (1980).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
  3.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1980).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
  5. (宋)李昉(編)(1960).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
  6. (宋)洪适(1985).隸釋隸續.北京:中華書局.
  7. (明)胡應麟(2001).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
  8. (明)孫瑴編(1985).古微書.北京:中華書局.
  9. (明)董斯張(1991).廣博物志.長沙:嶽麓書社.
  10. (明)顧起元(1989).說略.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1. (唐)魏徵(1973).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12. (晉)袁宏,張烈(點校)(2002).後漢紀兩漢紀.北京:中華書局.
  13. (梁)劉勰,詹鍈(義證)(1989).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梁)蕭統(編),(唐)李善(註)(1977).文選.北京:中華書局.
  15. (清)王鳴盛(1958).蛾術編.北京:商務印書館.
  16. (清)紀昀(纂)(200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17. (清)馬驌,王利器(整理)(2002).繹史.北京:中華書局.
  18. (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商務印書館,1938 年)。
  19. (漢)司馬遷,(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正義),(唐)張守節(正義)(1959).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20. (漢)班固,(唐)顏師古(註)(196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21. (漢)荀悅,黃省曾(註)(1990).申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2. (漢)張衡,張震澤(校註)(1986).張衡詩文集校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漢)陸賈,王利器(校註)(1986).新語校註.北京:中華書局.
  24. (漢)賈誼,閻振益(校註),鍾夏(校註)(2000).新書校註.北京:中華書局.
  25. (漢)劉安,張雙棣(校釋)(1997).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6. (劉宋)范曄,(唐)李賢(註)(1965).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27. (戰國)呂不韋,王利器(註疏)(2002).呂氏春秋註疏.成都:巴蜀書社.
  28. (戰國)墨翟,吳毓江(校註)(2006).墨子校註.北京:中華書局.
  29.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1994).緯書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1994).緯書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1994).緯書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2.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1994).緯書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任蜜林(2015).漢代「秘經」緯書思想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4. 安居香山(1988)。緯書における孔子像。斯文,95
  35. 安居香山(輯),中村璋八(輯)(1994).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36. 冷德熙(1996).超越神話:緯書政治神話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
  37. 周予同:〈緯讖中的孔聖與他的門徒〉,《安徽大學月刊》第 2 期,1933 年。
  38. 武田時昌(2000)。孔子の予言書─緯書の僞作と孔子說話。說話.伝承學,8
  39. 姜忠奎(2005).緯史論微.上海:上海書店.
  40. 狩野直喜(1964)。兩漢學術考。東京:築摩書房。
  41. 徐興無(2015).經緯成文:漢代經學的思想與制度.南京:鳳凰出版社.
  42. 張峰屹(2010)。歷史維度的缺失—自唐迄今讖緯名義研究之述評。文學與文化,2
  43. 淺野裕一(1997)。孔子神話:宗教としての儒教の形成。東京:岩波書店。
  44. 郭思韻(2017)。《圖讖》中《河》、《洛》的內容體系與「經讖」的取資發揮。漢學與傳統文化:第十一屆馬來西亞漢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金寶:
  45. 郭思韻(2016)。讖緯、符應思潮下「封禪」體的與時因變及評介—以《文選》「符命」篇為主線。文學遺產,2
  46. 郭思韻(2013)。北京,北京大學中文系。
  47. 陳槃:〈讖緯釋名〉,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編委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11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3 年)。
  48. 陳槃(1991).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臺北:國立編譯館.
  49. 陳槃:〈論早期讖緯及其與鄒衍書說之關係〉,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編委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20 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
  50. 陳槃:〈秦漢間之所謂「符應」論略〉,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編委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16 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 年)。
  51. 陳槃:〈讖緯命名及其相關之諸問題〉,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編委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21 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 年)。
  52. 黃俊傑(編)(2015).東亞視域中孔子的形象與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53. 黃復山(2007).漢代〈尚書〉讖緯學述.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54. 黃復山(2000).東漢讖緯學新探.臺北:學生書局.
  55. 楊權(2008)。「玄聖」孔子「為漢赤制」。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
  56. 董治安(編)(2009).兩漢全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57. 鍾肇鵬(1991).讖緯論略.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58. 羅建新(2015).讖緯與兩漢政治及文學之關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郭思韻(2022)。「天」與「聖」的角力:兩漢之際政權統緒主導下「圖讖」領域的發展與嬗變。清華中文學報,27,12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