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左傳》「絰皇」、「窒皇」問題探究

并列篇名

A Probe into the Issues of "Diehuang" and "Zhihuang" of Zuo's Commentary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DOI

10.6187/tkujcl.202006_(42).0001

作者

陳炫瑋(Chen, Hsuan-Wei)

关键词

左傳 ; 絰皇 ; 窒皇 ; 闕 ; 路寢 ; 庭 ; Zuo's Commentary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 Diehuang ; Zhihuang ; Que ; the Imperial Burial Place ; Courtyard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2期(2020 / 06 / 01)

页次

1 - 4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左傳》的「絰皇」與「窒皇」,杜預皆以門闕來說明。近人許子濱亦對此說補充論證。但從先秦的葬俗習慣來看,埋在門闕之下的往往是人牲,故鬻拳死後若埋在門闕處,其待遇如同人牲一般,故此說就得重新考慮。其次,根據楚國的墓葬材料進一步考察,可以發現楚王的墓葬中,臣子大都葬在主墓冢的南側處,以此而論,絰皇所在的位置也當在楚王冢的南側。「古人事死如事生」,依墓葬的情況再來反推生人住所的窒皇,其所在位置也可以進一步推定。窒皇不會離寢宮太遠,考量窒皇所在位置當即路寢中的宮室前,寢門之後,加上此地需要著鞋,同時「皇」也有空虛之意,那麼依此可以推定窒皇是指路寢中庭,此即窒皇何以為庭之實際意義。

英文摘要

"Diehuang" and "Zhihuang" of Zuo's Commentary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are explained by Du Yu with Menque. Modern scholar Xu Zibin also added supplementary arguments to it. However, seen from the burial habits of the pre-Qin Period, it is often human beings sacrifice buried under the Menque. Therefore, if Yuquan was buried at the Menque after his death, the treatment would be like a human being sacrifice, so the theory has to be reconsidered. Secondly, through further investigation according to the tomb materials of Chu State, it can be found in the tombs of kings of Chu that the officials were mostly buried on the south side of the main tomb. In this way, the location of Diehuang is also on the south side of the tomb of the king of Chu. "The ancients treat the dead as if they were alive." If we reversely presume the Zhihuang as the residence of live people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tombs, the location can be further presumed. Zhihuang will not be too far from the imperial burial place, an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position of the Zhihuang is in front of the palace of the imperial burial place and behind of the door of imperial burial place, with the addition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wear shoes here and the "Huang" also has the meaning of emptiness, then it can be presumed that Diehuang refers to the middle courtyard of the imperial burial place. This is why the Diehuang is the practical meaning of courtyar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山東曲阜魯國故城考古首次發現周代正門基址〉,中國考古網(http://www.kaogu.cn/cn/xccz/20131026/40931.html),2013 年 8 月 9 日發表。
  2. (南朝宋)范曄,(唐)李賢(注)(2010).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3. (唐)余知古(1985).渚宮舊事(附補遺).北京:中華書局.
  4.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2013).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5. (清)王念孫,張靖偉(校點)(2016).廣雅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清)沈欽韓,郭曉東(點校),郝兆寬(點校),陳峴(點校)(2016).春秋左氏傳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清)洪高吉,李解民(點校)(2008).春秋左傳詁.北京:中華書局.
  8. (清)馬宗璉(1986).春秋左傳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9. (清)梁履繩(1986).左通補釋.臺北:藝文印書館.
  10. (清)劉文淇(1979).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京都:中文出版社.
  11. (清)顧棟高,吳樹平(點校),李解民(點校)(2013).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
  12. (漢)司馬遷,瀧川資言(考證)(2015).史記會注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漢)班固,(清)王先謙(補注)(2008).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2015).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出版社.
  15.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2013).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6. (戰國)呂不韋,陳奇猷(校釋)(2009).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2013).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8. 《中國畫像磚全集》編輯委員會(編)(2006).中國畫像磚全集.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
  19.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7).臨淄山王村漢代兵馬俑.北京:文物出版社.
  20.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8)。曲阜魯故城考古新發現與初步認識。保護與傳承視野下的魯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
  21. 山東省博物館(1977)。臨淄郎家莊一號東周殉人墓。考古學報,46,73-104。
  2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0).安陽殷墟小屯建築遺存.北京:文物出版社.
  23. 尹弘兵(2010)。春秋郢都無城說。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5(3),77-83。
  24. 方勤(2018).曾國歷史與文化—從「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5. 王子今(2006).門祭與門神崇拜.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26. 王平,顧彬(2007).甲骨文與殷商人祭.鄭州:大象出版社.
  27. 王從禮(2016)。楚墓地成因求索(之二)。湖南省博物館館刊,12,245-251。
  28. 王學理(2015).秦物質文化通覽.北京:科學出版社.
  29. 田亞岐(2015)。秦都雍城考古錄。大眾考古,4,77-83。
  30. 田亞岐(2013)。秦都雍城布局研究。考古與文物,199,63-71。
  31. 田亞岐,郁彩玲(2017)。秦都雍城城市體系演變的考古學觀察。輝煌雍城—全國(鳳翔)秦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西安:
  32. 白於藍(編)(2017).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33. 石泉主(編)(1997).楚國歷史文化辭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34. 任堅(2013)。「寢門」解詁。天水師範學院學報,33(3),105-107。
  35.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6)。南昌市西漢海昏侯墓。考古,765,45-62。
  36.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編)(2018)。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簡牘。文物,750,87-96。
  37. 竹添光鴻(2008).左氏會箋.成都:巴蜀書社.
  38. 吳愛琴(2015).先秦服飾制度形成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39. 宋鎮豪(2011)。甲骨文所見殷人的祀門禮。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
  40. 李立新(200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41. 李兆華(2015)。楚國「始都郢」淺探。荊楚學刊,16(6),22-27。
  42. 李如森(2003).漢代喪葬禮俗.瀋陽:瀋陽出版社.
  43. 李家浩(2013).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研究叢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44. 杜金鵬(2010).殷墟宮殿區建築基址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45. 沈文倬(2006).菿闇文存.北京:商務印書館.
  46. 邢義田(2019).今塵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文化流播.上海:中西書局.
  47. 林清源(2012)。《上博七.鄭子家喪》文本問題檢討。古文字與古代史,臺北:
  4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7)。信陽長台關四號楚墓的發掘。華夏考古,41,17-23。
  4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2003).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
  5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2016).新鄭雙樓東周墓地.鄭州:大象出版社.
  5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2004).固始侯古堆一號墓.鄭州:大象出版社.
  5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2012).新鄭西亞斯東周墓地.鄭州:大象出版社.
  5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91).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54. 信陽地區文管會,固始縣文化局(1981)。固始白獅子地一號和二號墓清理簡報。中原文物,18,21-28。
  55. 俞偉超(1985)。漢代諸侯王與列侯墓葬的形制分析—兼論「周制」、「漢制」與「晉制」的三階段性。先秦兩漢考古學論集,北京:
  56. 姚孝遂(2010).姚孝遂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57. 唐際根(2009).考古與文化遺產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58. 孫華(2018)。海昏侯劉賀墓墓園遺跡芻議。《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1(1),91-103。
  59. 徐州博物館(2003).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60.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編)(2009).秦始皇帝陵.北京:文物出版社.
  61. 耿慶剛,孫戰偉,耿朔(2016).華彩未央—陝西古代宮殿.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62. 荊州博物館(2009)。湖北荊州熊家冢墓地 2006-2007 年發掘簡報。文物,635,4-25。
  63. 荊州博物館(2015)。湖北荊州八嶺山馮家冢墓地考古勘探簡報。文物,705,4-8。
  64. 荊州博物館(2015)。湖北荊州八嶺山馮家冢楚墓 2011-2012 年發掘簡報。文物,705,9-27。
  65. 荊州博物館(2015)。湖北荊州八嶺山馮家冢楚墓祭祀坑 2013 年發掘簡報。文物,705,28-32。
  66. 荊州博物館編.楚故都紀南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熊家冢遺址博物館.荊州:荊州博物館.
  67. 袁仲一(2002).秦始皇陵考古發現與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68.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2016).發現石峁古城.北京:文物出版社.
  69. 高本漢,陳舜政(譯)(1979).高本漢左傳注釋.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70. 高應勤(1991)。東周楚墓人殉綜述。考古,291,1121-1124。
  71. 張光明(2004).齊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72. 張聞捷(2015)。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的年代與墓主。華夏考古,112,99-108。
  73. 張衛星(2016).禮儀與秩序:秦始皇帝陵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74. 梁云(2008).戰國時代的東西差別—考古學的視野.北京:文物出版社.
  75. 梁云(1998)。「漢承秦制」的考古學觀察與思考。遠望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華誕四十周年紀念文集,西安:
  76. 許子濱(2012).《春秋》《左傳》禮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7. 郭德維(1999).楚都紀南城復原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78. 郭錫良(2010).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
  79. 陳克炯(2004).左傳詳解詞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80. 陳振裕(2003).楚文化與漆器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81. 陳偉武(2018).愈愚齋磨牙二集.上海:中西書局.
  82. 陳緒波(2017).《儀禮》宮室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3. 章太炎,姜義華(點校)(2014).春秋左傳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4. 彭浩(2009)。讀雲夢睡虎地 M77 漢簡《葬律》。江漢考古,113,130-134。
  8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2008)。湖北鄖縣喬家院春秋殉人墓。考古,316,28-50。
  86. 湖北省博物館(1989).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87. 湖北省博物館(1982)。楚都紀南城的勘查與發掘(上)。考古學報,66,325-350。
  88. 湖北省博物館(2018).曾侯乙.北京:文物出版社.
  89. 程浩(2016)。清華簡同簡同字異構例。古文字研究,北京:
  90. 黃金貴(2016).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北京:商務印書館.
  91. 黃展岳(2004).古代人牲人殉通論.北京:文物出版社.
  92. 楊伯峻(2012).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
  93. 楊泓(2019)。讀《史記.李將軍列傳》兼談兩漢「莫府」圖像和模型。故宮博物院院刊,202,4-20。
  94. 楊泓(2017).華獨帳前明:從文物看古人的生活與戰爭.合肥:黃山書社.
  95. 楊寬(2016).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6. 楊寬(1984)。西漢長安布局結構的探討。文博,1,19-24。
  97. 萬麗華(2011).左傳中的先秦喪禮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98. 裘錫圭(2012).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99. 裘錫圭(2012).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00. 劉瑞,劉濤(2010).西漢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01. 劉增貴(1997)。門戶與中國古代社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4),817-897。
  102. 劉慶柱(2016).地下長安.北京:中華書局.
  103. 劉慶柱(編)(2016).中國古代都城考古發現與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04. 劉衛鵬(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三秦出版社.
  105. 鄭杰祥(1994).商代地理概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06. 錢慧真(2011)。《左傳》疑義新證。廣西社會科學,187,115-118。
  107. 隨州市博物館(2008).隨州擂鼓墩二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