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應舉指南-王樵《書帷別記》的內容要點與撰著意義

并列篇名

Guidelines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the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for "Shu Wei Bie Ji" by Wang Chiao

DOI

10.6187/tkujcl.202012_(43).0004

作者

連文萍(Lien, Wen-Ping)

关键词

王樵 ; 書帷別記 ; 尚書 ; 科舉 ; Wang Chiao ; "Shu Wei Bie Ji" (Distinct Diary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 "Shang Shu" (Book of Documents) ;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3期(2020 / 12 / 01)

页次

91 - 12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王樵稟承家學,得第早發,《尚書日記》為治經心血結晶,但讀者反應內容龐雜,不利閱讀記憶,因此又著《書帷別記》。此書選列考題,指導辨識題目、闡釋義理、解讀字句,展示《尚書》命題趨向與應試技巧,但未建立更嚴謹的應考知識體系。而為應舉所需,指示守經遵註,又刪除罕見命題的篇章,透露出治經與應舉的兩難,雖能指導舉子熟玩經傳、發明先聖之言,引領舉業之正途,卻也難以擺脫為考試服務的窠臼。

英文摘要

Wang Chiao was born in a learning family. He studied hard and succeeded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s a Jinshi at his young age. "Shang Shu Diary" was his all-out efforts work of studying "Shang Shu", however, its contents were numerous and junbled for the candidates to prepare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o he wrote another book, "Shu Wei Bie Ji", which collected the exam questions from "Shang Shu" and guided the candidates to identify the topics, explain the contents and interpret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But he didn't establish a rigorous examination studying system, only explained casually. For the purpose of the examination, this book followed the instructions of "Shu Ji Chuan" by Tsai Chen and deleted the rarely proposition passages, and tried to carry forward the classics of the ancient sages and guided the etho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But it's difficult to get rid of the stereotype of serving for examin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侯美珍(2015)。明代鄉會試《尚書》義出題考察:以考官出題偏重為主的討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7,137-172。
    連結:
  2. 連文萍(2017)。一甲不預,則望館選─王肯堂的科名與萬曆科舉世風。成大中文學報,58,59-100。
    連結:
  3. 陳時龍(2014)。明代科舉之地域專經:以江西安福縣的《春秋》經為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5(3),359-426。
    連結:
  4.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
  6. (2006).明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寧波:寧波出版社.
  7.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
  8.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2000).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10.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
  12. (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13.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4.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
  15.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
  16.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7. (元)金履祥:《資治通鑑前編》(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宜興路氏刊本)。
  18. (明)王樵:《方麓居士集》(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間刊崇禎乙亥補刊墓志銘本)。
  19. (明)王樵:《尚書日記》(臺北:國家圖書館藏萬曆十年金壇于明照刊本)。
  20. (明)王樵:《尚書日記》(南京:南京圖書館藏萬曆王錫琛刊本)。
  21. (明)王樵:《尚書日記》(臺北:國家圖書館藏萬曆二十三年蔡立身校刊本配補抄本)。
  22. (明)王樵:《尚書日記》(南京:南京圖書館藏萬曆二十三年蔡立身刊本)。
  23. (明)湯顯祖(1975).湯顯祖集.臺北:洪氏出版社.
  24. (明)焦竑,李劍雄(點校)(1999).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
  25. (明)馮夢龍:《春秋衡庫》(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天啟五年刊本)。
  26. (清)方苞,王同舟(校注)(2009).欽定四書文.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7. (清)朱彝尊(1998).經義考.北京:中華書局.
  28. (清)紀昀(纂)(1979).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
  29. (清)孫汝謀等修:《鎮江府志》(東京:內閣文庫藏康熙十四年序刊本)。
  30. (清)張廷玉(纂)(1979).明史.臺北:鼎文書局.
  31. (清)郭毓秀等修:《金壇縣志》(東京:日本內閣文庫藏康熙二十年序刊本)。
  32. (清)顧炎武,黃汝成(集釋)(1972).日知錄集釋.臺北:世界書局.
  33. 丁蓉(2017).明代南直隸舉人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4. 王篤(2017)。重慶,重慶師範大學。
  35. 王篤(2020)。科舉、家族與著述:明代南直隸金壇縣《尚書》專經研究。教育與考試,1,35-41。
  36. 艾爾曼,張琰(譯)(2010)。明代政治與經學:周公輔成王。經學.科舉.文化史:艾爾曼自選集,北京:
  37. 吳婷芳(2013)。安慶,安慶師範學院。
  38. 沈俊平(2009).舉業津梁:明中葉以後坊刻制舉用書的生產與流通.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9. 孟濟元(編)(1993).金壇縣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40. 屈萬里(1983).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41. 杭義梅(2015)。揚州,揚州大學。
  42. 邱澎生(2003)。有資世用或福祚子孫:晚明有關法律知識的兩種價值觀。清華學報,33(1),1-43。
  43. 邱澎生(2008).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臺北:五南出版公司.
  44. 范金民(1997)。明清江南進士數量、地域分布及特色分析。南京大學學報,2,171-178。
  45. 張藝曦(2006).社群、家族與王學的鄉里實踐: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兩縣為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46. 陳長文(2006)。明代科舉中的官年現象。史學月刊,11,44-48。
  47. 陳恆嵩(2018).禹貢、經筵、科舉:宋明《尚書》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48. 劉起釪(1996).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
  49. 鄭翠蘭(2014)。重慶,重慶師範大學。
  50. 羅竹風(編)(1997).漢語大詞典.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51. 鶴城久章,鍾瑩譯(譯)(2010)。明代餘姚的禮記學與王守仁─關於陽明學成立的一個背景。思想與文獻:日本學者宋明儒學研究,上海:
  52. 龔篤清(2005).明代八股文史探.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汪博潤(2023)。明代《尚書》科舉講章之流變及其意義──以兩種《書經講義會編》改編本為中心。中國文學研究,55,11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