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由氣學議禮之異同論羅欽順思想定位

并列篇名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Chang Tsai, Luo Qin-shun and Dai Zhens' Ritualism of Qi Theory

DOI

10.6187/tkujcl.202206_(46).0002

作者

郭寶文(Kuo, Pao-Wen)

关键词

氣學 ; 禮 ; 羅欽順 ; 張載 ; 戴震 ; Theory of Qi ; Ritualism ; Luo Qin-shun ; Chang Tsai ; Dai Zhen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6期(2022 / 06 / 01)

页次

33 - 7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過去對於羅欽順的思想定位,學界仍有不同看法,本文嘗試由羅欽順論禮思想切入,發現和其理氣論和心性論一致,羅欽順在以氣為本、理為氣之理的思維下,將禮分為禮之理和具體禮制兩層,兩者一貫但不同一,並且較為看重禮之理。因此在工夫論上,羅欽順便主張透過克己復禮和格物,返回至善的禮之理。這便和張載「知禮成性」說有相近之處,張載以太虛之氣作為本體,同樣將禮分為天地之禮和具體禮制二者,並強調以「克己」工夫來返回最初的天地之禮。清代氣學的代表人物戴震,則和兩人不同,強調發展、增加心知之能力,使情欲之性表現為仁義禮之懿德,並且明確反對「復其初」的思維。故透過論析三人論禮之不同,可以發現張載和羅欽順兩人相對於戴震,一重返回、回歸,一重發展、累積,是兩種不同的論禮思想,也代表氣學內部兩種不同的思想型態。

英文摘要

Academics are hard to reach a consensus on Luo Qin-shun's theory is a part of Neo-Confucianism, or a part of Qi theory. This research will discover the consistent context in his Qi theory of ritualism. Luo Qin-shun had distinguished the "principle of ritual" and "ritual", and he had valued the principle more than the ritual. Therefore, Luo Qin-shun had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theories of self-cultivation, which were focused on how to return the principle of ritual. "Returning" is the same emphasis in Chang Tsai's philosophy, he had also distinguished the "ritual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ritual", and human being should abandon desires to return pure and good nature. Dai Zhen - the most important philosopher of qi in Qing dynasty - who had placed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thinking ability of heart, and paid more attention to expansion and developing of virtue. "Returning" and "developing" are different aspects between Luo Qin-shun and' Dai Zhens' ritualism, and it had characterized two different kinds of Qi theo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王雪卿(2017)。禮如何做為一種工夫—以張載與朱子為核心的考察。成大中文學報,57,83-129。
    連結:
  2. 杜保瑞(2006)。羅欽順存有論進路的理氣心性辨析。哲學與文化,33(8),101-121。
    連結:
  3. 林永勝(2010)。惡之來源、個體化與下手工夫 —有關張載變化氣質說的幾個思考。漢學研究,62,1-34。
    連結:
  4. 林明照(2008)。戴震哲學中的禮論。哲學與文化,35(10),153-170。
    連結:
  5. 林素芬(2011)。張載的「知、禮成性」論。東華漢學,13,39-78。
    連結:
  6. 施盈佑(2019)。論戴震「理—禮」架構的客觀現實意涵。淡江中文學報,41,183-213。
    連結:
  7. 郭寶文(2017)。羅欽順氣學思想之定位及與王廷相比較研究。國文學報,62,159-191。
    連結:
  8. 陳佳銘(2019)。從羅欽順、王廷相及劉宗周論明代氣學的思想型態。清華學報,49(1),87-123。
    連結:
  9. 陳政揚(2014)。張載與王廷相理氣心性論比較。清華中文學報,12,103-151。
    連結:
  10. 楊祖漢(2007)。羅整菴、李栗谷理氣論的涵義。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1,209-241。
    連結:
  11. 楊儒賓(2006)。兩種氣學,兩種儒學。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3(2),1-39。
    連結:
  12. 楊儒賓(2007)。檢證氣學—理學史脈絡下的觀點。漢學研究,50,247-281。
    連結:
  13. 劉滄龍(2008)。戴震氣學論述的儒學重構。國文學報,44,93-124。
    連結:
  14. 鍾彩鈞(1996)。羅整菴的心性論與工夫論。鵝湖學誌,17,41-73。
    連結:
  15. (199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6. (199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7. (199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8. (宋)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19. (宋)朱熹,陳俊民(校編)(2000).朱子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
  20. (宋)張載,章錫琛(點校)(2017).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
  21. (明)羅欽順,閻韜(點校)(1990).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
  22. (清)戴震,張岱年(編)(1994).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
  23. 王俊彥(2006).王廷相與明代氣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4. 王雪卿(2018)。張載氣學工夫論的爭議與開展—從唐君毅「張橫渠自成一派」談起。文與哲,33,221-260。
  25. 余英時(1996).論戴震與章學誠.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6. 李暢然(2014).戴震《原善》表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7. 杜保瑞(2005).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8. 林安梧(1995).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臺北:學生書局.
  29. 林樂昌(2007)。張載禮學論綱。哲學研究,12,48-53。
  30. 徐道彬(2015)。論戴震禮學研究的特色與影響。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00-108。
  31. 張壽安(2001).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32. 張學智(2000).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3. 張麗珠(2003).清代新義理學 —傳統與現代的交會.臺北:學生書局.
  34. 張麗珠(1999).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
  35. 曾振宇(2011)。「理氣一物」羅欽順對程朱哲學的「接著講」。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35-42。
  36. 楊建宏(2006)。論張載的禮學思想及其實踐。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38-42。
  37. 楊儒賓(2001)。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漢學研究,38,103-136。
  38. 楊儒賓(2005)。羅欽順與貝原益軒東亞近世儒常詮釋傳統中的氣論問題。漢學研究,23(1),261-290。
  39. 葛艾儒,羅立剛(譯)(2010).張載的思想(1020-107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0. 趙忠祥(2012).歸一與證實:羅欽順哲學思想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41. 劉又銘(2000).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42. 劉永青(2014).情禮之間—論明清之際的禮學轉向.北京:人民出版社.
  43. 蔡家和(2019)。關于黃宗羲批評羅欽順「天人不一」之檢視與回應。社會科學,2019(4),109-117。
  44. 蔡家和(2009)。從所以然到自然 —羅整菴對朱子理氣論的修正。當代儒學研究,2009(7),1-23。
  45. 鄭吉雄(2008).戴東原經典詮釋的思想史探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46. 鄧克銘(2010).理氣與心性:明儒羅欽順研究.臺北:里仁書局.
  47. 錢穆(1993).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