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氣化宇宙創生下的空間展演—再讀王延壽〈魯靈光殿賦〉

并列篇名

Space Display in the Creation of Qi Cosmology-Re-reading Wang Yan-shou's "Lu Ling Guang Dian Fu"

DOI

10.6187/tkujcl.202212_(47).0007

作者

許漢祥(Hsu, Han-Hsiang)

关键词

王延壽 ; 魯靈光殿賦 ; 宮殿賦 ; 氣化宇宙 ; Wang Yang-shou ; "Lu Ling Guang Dian Fu" ; Gong Dian Fu ; Cosmology of Qi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7期(2022 / 12 / 01)

页次

211 - 24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東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賦頌的宮殿營造,乃是一足以體現宇宙創生過程的空間結構。他自踏入靈光便歸返至渾沌幽冥的宇宙創生之初,並接連見證天地開闢以及人文始建等創制偉業,而漢家的功績與德音也在兩漢氣化宇宙論的圖示裡重獲定位。本文將透過〈靈光〉以「渾沌—天文—人文」三階段所組成的宇宙創生變化,梳理王延壽是如何將兩漢氣化宇宙論透過出入靈光殿的觀覽經歷,在賦頌宮殿空間的同時昭顯兩漢人文創制的美盛。最後,我們將得證在王延壽眼中,此能夠超越人事興廢並和六藝一爭高下的靈光殿,代表著匯通天、人空間的天道意志,對漢儒而言此乃一切人文制作得以受「神明依憑」始終永垂不朽的理想目標。

英文摘要

The palace construction praised in Wang Yanshou's "Lu Ling Guang Dian Fu" is a spatial structure that displays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universe. From stepping into the palace, Wang witnessed the chaos and the beginning of humanities. In the mean times, the achievements and reputation of Han dynasty were repositioned in the cosmology of qi. Based on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creation of the universe "chaos-astronomy-humanities", as mentioned in "Lu Ling Guang Dian Fu", this article organizes Wang's touring experiences and discusses how the great cause of Han dynasty was formed by the palace building of praise. Finally, this article verifies that Ling Guang Dian, which transcends the vicissitudes of civilization and is comparable to Liu Yi, because it represents the will of Dao and blessed by deities. To Han Confucianism, this is the ultimate ideal for all human cre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王曦(2007)。《老子》「摶之不得」辨正。東華漢學,6,1-13。
    連結:
  2. 林素娟(2010)。漢代感生神話所傳達的宇宙觀及其在政教上的意義。成大中文學報,28,35-81。
    連結:
  3. 賴錫三(2015)。《老子》的渾沌思想與倫理關懷。臺大中文學報,49,1-42。
    連結:
  4. (1982).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5. (1982).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6. (1982).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7. (1982).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8. (宋)洪興祖(1983).楚辭補注.臺北:漢京文化.
  9.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1991).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10. (清)阮元(校)(1978).重吺宋本周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1. (清)阮元(校)(1978).重刊宋本禮記注疏附校勘記.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2. (清)阮元(校)(1978).重吺宋本毛詩注疏附校勘記.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3. (清)郭慶藩(1993).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
  14. (清)陳立(1994).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15. (清)蘇輿(1992).春秋繁露義證.北京:新華書店.
  16. (漢)高誘(1986).淮南子注.上海:上海書店.
  17. (漢)蔡邕(1971).蔡中郎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8. 曲英傑(1994)。漢魯城靈光殿考辨。中國史研究,1,128-135。
  19. 朱滸(2013)。漢畫像中胡人圖像的宗教意義。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6),87-92。
  20. 朱曉海(2004).漢賦史略新證.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21. 米爾恰.伊利亞德, Mircea,楊素娥(譯)(2000).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
  22. 米爾恰.伊利亞德, Mircea,楊儒賓(譯)(2006).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3. 周煜(2013)。杭州,浙江大學。
  24. 季宏,朱永春(2008)。漢畫像升仙圖中斗拱的文化意義解讀。華中建築,26(1),24-26。
  25. 屈萬里(1983).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6. 范文瀾(1991).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
  27. 孫少華(2017)。由「諷上」到「頌德」。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4(5),67-73。
  28. 徐復觀(1976).兩漢思想史(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9. 袁珂(1987).中國神話傳說.臺北:里仁書局.
  30. 高莉芬(2011)。女神與神醫:漢畫像西王母及其配屬鳥形扁鵲圖像考察。東華漢學,夏季特刊,97-124。
  31. 高莉芬(2012)。圖寫神聖: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與辭賦宮殿書寫的轉變。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2(5),132-140。
  32. 張玖青(2018)。聖域發現與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之神聖書寫。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66-73。
  33. 陳德興(2005)。新北,輔仁大學哲學系。
  34. 陸侃如(1998).中古文學系年上.北京:人民文版出版社.
  35. 黃暉(1983).論衡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6. 楊伯峻(1982).春秋左傳注.臺北:源流出版社.
  37. 楊儒賓(2005)。黃帝與堯舜—先秦思想的兩種天子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2(2),99-136。
  38. 楊儒賓(1996)。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9. 楊權(2005)。王莽對「堯後火德」說的移植利用。玉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6(4),16-22。
  40. 葉舒憲(1992).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1. 蕭天石(編)(1978).中國子學名著集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42. 賴錫三(2004)。道家的神話哲學之系統詮釋—意識的「起源、發展」與「回歸、圓融」。清華學報,34(2),349-367。
  43. 繆哲(2018)。從靈光殿到武梁祠—漢代帝國藝術的重建。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2018(3),26-90。
  44. 嚴靈峰(編)(1965).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