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近代漢字教育之革新:清末《蒙學報》〈文學類〉識字啓蒙教材變革及演進析論

并列篇名

An Analysis of the Textbook for Literacy Enlightenment in Meng Xue Bao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DOI

10.6187/tkujcl.202306_(48).0003

作者

鍾哲宇(Chung, Che-Yu)

关键词

蒙學報 ; 識字啟蒙 ; 說文解字 ; 晚清 ; 漢字教育 ; Meng xue bao ; Literacy enlightenment ; Shuo wen ; late Qing Dynasty ; Chinese character education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8期(2023 / 06 / 01)

页次

75 - 11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蒙學報》成立之背景,緣自於清廷自甲午戰爭(1895)慘敗後,維新派知識分子鼓吹救國圖強之觀念,以教育改革作為圖強之方法。本文就內容及形式之變化,分作四個階段析論《蒙學報》〈文學類〉之識字啟蒙教材變革及演進之過程,對於清末民初漢字教育之轉型,有重要之意義。第一階段為1897年第1期至第6期,第二階段為1898年第7期至第14期,第三階段為1898年第15期至1901年第72期,第四階段為《蒙學叢書》1902年至1907年。在第一及第二階段中,《蒙學報》之識字教材,無論是〈識字法〉或〈啟蒙字書〉,除學習中文字外,均加入英文學習之元素。究其原因,為清朝歷經數次與外國戰爭慘敗之打擊,便開始推行學習西方學術之運動,西學成為一時風尚,是以《蒙學報》識字教材加入英語學習之元素,是順應時人之實用需求。第三階段識字教材,增〈釋名〉,與原連載之〈識字法〉搭配對照。〈釋名〉所載內容更為詳實,形式也具有條理,呈現分項解說之形式,近於百科全書編排之精神,試圖建立出一套知識傳遞系統。第四階段之〈字課分類圖解〉,其內容有如傳統辭書,引用資料也是以古代典籍為主。其原因應與清廷早年大量推行新式學堂及遣送留學生,結果反而造成學子國文程度不佳、進而影響國族認同之現象有關,因此後來清廷開始強調本國語言文字之重要,學制改革主張童蒙語文教育應以本國語文為先。〈字課分類圖解〉取材僅止於傳統經典,難以達到童蒙識字淺白生動之教學宗旨,且過於注重經典文化,雖是欲以加強國族認同,卻弱化國際新知之學習,對於童蒙學習成長而言,頗有顧此失彼之缺憾。

英文摘要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unding of Meng xue bao stemmed from the fact that after the fiasco of the Qing court in the Sino-Japanese War (1895), the reformist intellectuals advocated the concept of saving the country and trying to become strong, and took educational reform as the method to become strong. In this paper, the changes in content and form ar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o analyze the teaching materials for literacy enlightenment in Meng xue bao.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stages, the literacy textbooks of the Meng xue bao, whether it is the "Literacy Method" or "Enlightenment Character Book", in addition to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all elements of English learning are added, with Chinese and English bilingual teaching elements. The characteristic is to comply with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people of the times. In the third stage of literacy textbooks, "Release Word" has been added to compare with the original serialized "Literacy". The content contained in "Explanation of Names" is more detailed and organized in form, and is similar to the encyclopedia-style explanation method, establishing a system of knowledge transfer. The content of the fourth stage has become classical and conservative, such as ordinary traditional calligraphy books. The material is limited to traditional classics, which is too limited for Tongmeng's learning and growth,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李孝悌(2010)。建立新事業—晚清的百科全書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1(3),651-700。
    連結:
  2. 黃琬柔(2013)。臺北,東吳大學歷史系。
    連結:
  3.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http://dict.mini.moe.edu.tw/cgi-bin/gdic/gsweb.cgi?o=ddictionary)(檢索日期:2022 年 10 月 17 日。)
  4. 《小學堂》:(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檢索日期:2022 年 10 月 17日。)。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5. 「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https://cd2b-lib-ncu-edu-tw.ezproxy.lib.ncu.edu.tw/)(檢索日期:2022 年 10 月 17 日。)。https://cd2b-lib-ncu-edu-tw.ezproxy.lib.ncu.edu.tw/
  6. (1975).四部叢刊三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電子檔案:(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21/T54n2128.pdf)(檢索日期:2023 年 6 月 23日。)。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21/T54n2128.pdf
  8.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dict2.variants.moe.edu.tw/variants/)(檢索日期:2022 年 10 月 17 日。)
  9. (宋)丁度(1986).集韻.臺北:學海出版社.
  10. (明)張自烈:《正字通》(清康熙戊午 17 年〔1678〕劉炳刊正本,臺灣大學善本 )。)
  11. (唐)慧琳(2001)。(唐)慧琳:《一切經音義》,中華電子佛典協會電子版(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21/T54n2128.pdf),2001 年 4 月 29日完成。(上網檢索時間:2023 年 6 月 23 日。)。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21/T54n2128.pdf
  12. (清)朱駿聲(1970).說文通訓定聲.臺北:京華書局.
  13. (清)吳汝綸(2002).吳汝綸全集.合肥:黃山書社.
  14. (清)阮元(編)(1980).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15. (清)段玉裁(2007).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16. (清)張玉書(1970).康熙字典.臺北:文化圖書公司.
  17. (清)曹驤:《英字入門》(清同治十三年〔1874〕上海著易堂鉛印本 )。)
  18. 于省吾:《雙劍誃古文雜釋》(北京:大業印刷局,1943 年)。
  19. 土屋洋(2016)。「中國教育史」的誕生—蔣黼及其《中國教育史資料》考論。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6(1),158-172。
  20. 不著撰人:〈中文識字法第八課雹冰雪〉,《蒙學報》第 4 期(1897 年),頁5。
  21. 不著撰人:〈學部不審定韵語書〉,《寰球中國學生報》第 1 卷第 2 期(1906年),頁 76。
  22. 不著撰人:〈中文識字法第壹課天地人〉,《蒙學報》第 1 期(1897 年),頁18。
  23. 不著撰人:〈動物類識字法之「牛羊犬馬」〉,《蒙學報》第 8 期(1898年),頁 5-6。
  24. 不著撰人:〈論講求西學應先注重國文之原理〉,《廣益叢報》第 162 期(1908年),頁 1-2。
  25. 不著撰人:〈浙江舉人宣澍甘呈所編說文聲母歌括請審定批〉,《學部官報》第137 期(1910 年)。
  26. 不著撰人:〈來書總覆〉,《蒙學報》第 6 期(1897 年),頁 38-39。
  27. 不著撰人:〈論教育普及宜注重初等小學及變通語言文字〉,《東方雜誌》第 2卷第 3 期(1905 年),頁 31-34。
  28. 不著撰人:〈識字法之「雨、露、霜、雪」〉,《蒙學報》第 29 期(1898年),頁 4-5。
  29. 不著撰人:〈字課分類圖解:身體類「舌」字〉,《蒙學報》第 21 期(1906年),頁 3。
  30. 不著撰人:〈切音辨正書〉,《蒙學報》第 1 期(1906 年),頁 4-7。
  31. 不著撰人:〈留學生應注重國文〉,《大同報(上海)》第 10 卷第 12 期(1908年),頁 34。
  32. 不著撰人:〈字課分類圖解:金石類「瑙」字〉,《蒙學報》第 15 期(1906年),頁 7。
  33.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1982).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34. 王文靜(2018)。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35. 王榮波(2018)。馬禮遜《五車韻府》的成書過程考證。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6(4),47-50。
  36. 田潛(1988).一切經音義引說文箋.臺北:藝文印書館.
  37. 吳宓(1998).吳宓日記.北京:三聯書店.
  38. 吳宓(1995).吳宓自編年譜.北京:三聯書店.
  39. 李孝悌(2001).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 1901-1911.石家莊:河北教育.
  40. 李豔利(2011)。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41. 汪鍾霖:〈蒙學報續辦略章啟〉,《北京新聞彙報》(1901 年 4 月),頁 125-129。
  42. 季旭昇(2002).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
  43. 季旭昇(2004).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
  44. 林盼(2016)。失蹤的「塊餘生」—辛亥之前葉瀚史事補述與考訂。史林,2016(6),112-122。
  45. 胡樸安(1992).中國文字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6. 桑兵(1991).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臺北:稻禾出版社.
  47. 張心科(2022)。清末民國時期關於語文教科書插圖的研究。教育史研究,2022(2),140-148。
  48. 張建坤(2021)。平水韻近代價值考辨。廣東開放大學學報,30(149),72-80。
  49. 張梅(2016).晚清五四時期兒童讀物上的圖像敘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0. 張舜徽(1984).說文解字約注.臺北:木鐸出版社.
  51. 戚鵬(2016)。準確定位、通俗化與出版理念創新—《蒙學報》的出版特色及當代啟示。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9(3),154-157。
  52. 梁啟超:〈論學校五(變法通議三之五)(續第十六冊):幼學〉,《時務報》第 17 期(1896 年),頁 1-4。
  53. 梁啟超:〈蒙學報演義報合敘〉,《時務報》第 44 期(1897 年),頁 5。
  54. 梅家玲(2011)。晚清童蒙教育中的文化傳譯、知識結構與表述方式。兒童的發現—現代中國文學及文化中的兒童問題,北京:
  55. 陸胤(2016)。「普通國文」的發生—清末《蒙學報》的文體試驗。文學評論,2016(3),129-140。
  56. 葉瀚:〈啟蒙字書反切法〉,《蒙學報》第 1 期(1897 年),頁 22-25。
  57. 葉瀚:〈釋名之「桃、杏、櫻、棗」〉,《蒙學報》第 15 期(1898 年),頁8。
  58. 葉瀚:〈釋名之「室」〉,《蒙學報》第 35 期(1899 年),頁 6-7。
  59. 葉瀚等:〈蒙學公會公啟〉,《時務報》第 42 期(1897 年),頁 1-3。
  60. 葉瀚:〈啟蒙字書(續)〉,《蒙學報》第 7 期(1898 年),頁 28-29。
  61. 葉瀚:〈釋名之「雨、露、霜、雪」〉,《蒙學報》第 29 期(1898 年),頁6-9。
  62. 葉瀚:〈釋名之「珊」〉,《蒙學報》第 42 期(1899 年),頁 4-6。
  63. 葉瀚:〈文學初津(續)〉,《蒙學報》第 5 期(1897 年),頁 38-39。
  64. 葉瀚:〈啟蒙字書(續)〉,《蒙學報》第 4 期(1897 年),頁 6-7。
  65. 葉瀚:〈啟蒙字書音目〉,《蒙學報》第 1 期(1897 年),頁 20-21。
  66. 葉瀚:〈釋名之「雪」〉,《蒙學報》第 29 期(1898 年),頁 6-9。
  67. 葉瀾:〈《蒙學報》緣起〉,《蒙學報》第 1 期(1897 年),頁 6-11。
  68. 趙金壽(2017).環地福分類字課圖說.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69. 趙誠(2009).甲骨文簡明詞典.北京:中華書局.
  70. 劉樹屏(2017).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北京:新星出版社.
  71. 蕭怡萱(202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