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林述三與“天籟吟社”活動之初探

DOI

10.7032/JGETSINT.200806.0141

作者

王釗芬

关键词

天籟吟社 ; 林述三 ; 星社 ; 礪心齋 ; 藻香文藝

期刊名称

北臺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期(2008 / 06 / 01)

页次

141 - 17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早結於日治時期的「天籟吟社」,是北台灣重要詩社之一,足以作為探究台灣文學思潮流變的範例。本文主要采用《礪心齋詩集》、《天籟詩集》等文本,輔以《藻香文藝》第一期、第二期,及與現任社長張國裕的訪談資料,以詩證史,試圖加以建構詩社活動的歷史面貌。關於詩社的創立時間,本文依文協在大正10年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活動、及大正11年的「私立學校規則」頒布時間來推論:「天籟吟社」當創於「大正6年」。再依從天籟吟社與櫟社、瀛社、星社等友社的互動關係、及參與日本當局舉辦的聯吟活動,來探討天籟吟社在「被殖民者」、「殖民者」之間的文化互動。戰後,林述三雖無法以漢語口談,但與渡海來台文士的聯吟活動未曾稍歇,但不論在課題、聯吟等活動,或報章雜誌、詩集中,皆可說明天籟社員與渡海來台詩人的過往密切。而「天籟吟社」現今也利用架設網站來推廣詩社活動,以符合時代潮流的變化。 至於林述三的文學風格,由詩歌中流露的淡泊名利、創作面貌多樣、且重民族氣節等特質,加上其為人寬厚溫和,深受學生感念,因此天籟社員對師門多有向心力。由天籟吟社的例子,可略窺日治時期漢文詩社活動情形,也可了解當時漢文化深入群眾底層,漢學教師身教言教並行,對民族氣節的堅持,對學生人格教化的養成,有其時代意義。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2001)。台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3輯。台北:龍文。
  2. (1987)。臺灣近代史論。台北:自立。
  3. (2002)。口述歷史:吳漫沙的風與月。台北縣:台北縣訪華團政府文化局。
  4. 文訊編輯部(1985)。現階段臺灣傳統詩社概況。文訊,18,36。
  5. 王文顏(1985)。光復前台灣詩社的時代價值。文訊,18,48。
  6.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56)。臺北市詩社座談會。臺北文物,4(4),14。
  7. 台北市文獻會(1887)。台北市志,9
  8. 吳毓琪(1999)。台灣南社研究。台南:南市文化。
  9. 李得全編著(1996)。士林官邸導覽。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10. 林藜(1980)。寶島蒐古錄。台北:台灣新生報社。
  11. 洪澤南製作。大家來吟詩-傅統八音再現。台北:萬卷樓。
  12. 莫月娥吟唱、楊維仁製作(2003)。大雅天籟-莫月娥古典詩吟唱專輯。台北:萬卷樓。
  13. 陳世慶(1956)。星社。台北文物,4(4),46。
  14. 陳驚癡(1887)。天籟吟社與林述三。台北文物,2(3),74。
  15. 黃美娥(2004)。重層現代性鏡像。台北:麥田。
  16. 黃美娥(2000)。北臺第一大詩社:日治時期的瀛社及其活動。第六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
  17. 黃美娥(1997)。日治時代台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47(3),43-88。
  18. 黃美娥主編(1998)。張純甫全集。新竹:竹市文化。
  19. 傳錫祺(1963)。櫟社沿革志略。臺灣: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0.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0)。臺灣史。台北:眾文圖書。
  21. 潘玉蘭(2005)。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22. 賴子清(1959)。古今臺灣詩文社(一)。臺灣文獻,10(3),81。
  23. 龍瑛宗(1984)。崎嶇的文學路-抗戰文壇的回顧。文訊,7、8,258。
  24. 礪心齋同學會(1950)。礪心齋詩集。台北:礪心齋同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