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儒生到儒臣與儒將:曾國藩對儒學價值的體現

并列篇名

From Scholars to the Confucians and Confucianism General: Tseng Kuo-Fan Embodiment of Confucian Values

DOI

10.7032/JGETSINT.201006.0145

作者

林籐輝(Teng-Hui Lin)

关键词

曾國藩 ; 儒生 ; 儒將 ; 儒臣 ; 世變 ; 儒學 ; Tseng Kuo-fan ; Confucians ; the world changed ; Confucianism ; Confucianism General

期刊名称

北臺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期(2010 / 06 / 01)

页次

145 - 15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開端初期的人物,他以一介儒生從傳統科舉考試進而入朝為官,歷任中央官職,在偶然的機緣參與地方團練,編練湘軍追剿太平軍而建立功勳。在直隸總督任內辦理天津教案,接觸對外的實際交涉,提出他以「忠信篤敬」的外交基本原則,在擔任兩江總督時,引進西方的機器製造技術,認為西學等同於傳統儒家的性命之學,上書派遣童子赴美留學。曾國藩在他所處的時代,一方面除了「秩序維持」之外,另一方面也能「開創新局」。這是曾國藩在現代常被拿來討論的地方。曾國藩是一位熟讀儒家書籍,並且以捍衛儒家思想與信仰為使命的人。儒學在曾國藩的身上起了一種新的變革。第一,恢復了儒家兼收並蓄的傳統,不再囿於一說。第二,恢復了儒家入世的精神,也就是經世致用。第三,吸收和引進西學。是「舊時代的最後一位儒家,也是步入新時代、大動盪、大轉變時代的一位儒家」。在曾國藩身上我們看到儒學兼容並包、與積極進取的元素;儒學的中心思想與價值觀也在曾國藩的身上具體的顯現出來。本論文是基於以上的觀點,藉此提出曾國藩對儒學的吸收、整理、應用,並將之體現於做人、做事、作官的領域,成就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學理想目標。並希望通識教育的規劃中,核心通識能重視儒學的教學與研究。

英文摘要

Tseng is a familiar Confucian books, and to defend Confucianism for the mission and beliefs of people. Confucianism in Tseng's body from a new change. First, the restoration of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of eclectic, no longer confined to one said. Second, the restoration of the Confucian spirit, that is, the Society. Third, the absorption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learning. ”Old age last Confucian, is entering a new era of great upheaval, great times of change, a Confucian.” We have seen in the fan body Confucianism inclusive, and positive elements; the central idea and values of Confucianism are specific body Zeng reveal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張玉法(1993)。曾國藩的歷史地位。曾國藩逝世雙甲子紀念演講會,台北:
    連結:
  2. Gardner, John W.、譚家瑜譯(1992)。新領導力。台北:天下文化。
  3. 王聿均(1987)。從日記書本中探討曾國藩之內心世界和自強思想。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4. 王定安(1968)。湘軍記。台北:成文出版社。
  5. 王爾敏(1980)。清季軍事史論集。台北市:聯經。
  6. 王爾敏(1980)。清季軍事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7. 王闓運(1968)。湘軍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8. 古漢源編(2006)。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中庸之道。北京市: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9. 史林、遲云飛(2001)。曾國藩大傳。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10. 史林、遲雲飛(2001)。曾國藩大傳。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11. 何烈、曾國藩(1987)。中國歷代思想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2. 余英時(1995)。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台北:東大發行。
  13. 余英時(1976)。歷史與思想。北京:聯經出版社。
  14. 徐世昌纂(1967)。清儒學案。台北:國防研究院。
  15. 祝和軍(2009)。讀國學、用國學。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16. 梁啟超(1978)。飲冰室文集之三十四。台北:台灣中華屋局。
  17. 梅英杰(1978)。清胡文忠公林翼年譜。台灣商務印書館。
  18. 曾國藩(1987)。曾國藩家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 曾國藩(1974)。曾文正公(國藩)全集‧奏稿。台北:文海出版社。
  20. 曾國藩。曾文正公書札
  21. 曾國藩(1987)。曾國藩家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22. 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
  23. 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雜著
  24. 曾寶慈。曾文正公與忠襄公兄弟(三)之間。春秋,14(3),23-26。
  25. 黃宗羲(1968)。南雷文定(前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6. 熊十力(1980)。與賀昌群書。天然雜誌,1(7),41-42。
  27. 黎庶昌(1978)。清曾文正公(國藩)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8. 錢穆(1980)。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9. 薛福成。庸菴文編。台北:文海出版社。
  30. 顧頡剛(1990)。瓊東雜記,讀書筆記。台北:聯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