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With the adv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situa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the right to a suitabl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s gradually being valued and must be protected by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Since the Supreme Court Civil Judgment (92) Tai-Shang-Tzu No.164 created the right to peaceful residence as the personality rights, there has been no obvious progress in the protection of adjacency relation. Until March 4, 2020, the Supreme Court Civil Judgment (108) Tai-Shang-Tzu No.2437 recognizes that both residential tranquility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re the derived personality legal benefits of the paragraph 1 of Article 195 of the Civil Code. Regarding Article 195 of the Civil Code and other important legal interests of personality, use judicial law-making by value supplementation, and the right to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s recognized as a new personality right, which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2.0 vers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and review the changes in the legal order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of adjacency relation. This article uses the application of legal methods to improve the contemporary legal order, and in particular reflects the meaning of human dignity guaranteed by the constitution in the departmental law. Developing local legal dogmatics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to the adjacent relationship of civil law, through legal methods of methodology in jurisprudence such as statutory interpretation,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theory, and value supplement. And reviewing the current norms on human dignity, environmental rights, personality rights, right to enjoy sunshine, and rights to light with the viewpoint of comparative law. Finally, categorize the right to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of adjacency relation to reconcile with each other, and to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Hope that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right of adequate housing in our country will improve, so as to reduce the disputes about the right to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of adjacency relation.
|
参考文献
|
-
北村喜宣,王萱琳(譯)(2020)。日本環境法上事業者責任之法政策、制度例與訴訟。華岡法粹,68,24-47。
連結:
-
周伯峰(2018)。Larenz論法官與法律之關係-對Larenz的戰前與戰後法學方法論觀點發展之分析。輔仁法學,55,93-143。
連結:
-
徐良維(2018)。建構公害健康被害補償法制之可行性。軍法專刊,64(3),142-169。
連結:
-
陳忠五(2007)。論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保護客體:「權利」與「利益」區別正當性的再反省。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6(3),51-254。
連結:
-
陳靜慧(2008)。人性尊嚴侵害之違憲審查-兼評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航空安全法判決」(BVerfGE 115, 118)。法令月刊,59(8),118-129。
連結:
-
黃敏瑜(2019)。日本首件承認「受光利益」判決-評日本福岡地方法院平成30年(ワ)第358號判決。科技法律透析,31(6),14-20。
連結:
-
(1990).西德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一).台北:司法院.
-
Aarnio, Aulis,宋旭光(譯)(2020).作為合理性的理性:論法律證成.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
Beck, Ulrich,張文杰(譯),何博聞(譯)(2022).風險社會:新的現代性之路.南京:譯林出版社.
-
Canaris, Claus-Wilhelm,楊旭(譯)(2023).法律漏洞的確定:法官在法律外續造法之前提與界限的方法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Haferkamp, Hans-Peter,王立棟(譯)(2018)。評價法學中的法官、制定法及法學方法。中德私法研究(17):司法造法與法學方法,北京:
-
Kloepfer, Michael,李震山(譯)(2010)。人的生命與尊嚴。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下冊),新北:
-
Kramer, Ernst A.,周萬里(譯)(2019).法律方法論.北京:法律出版社.
-
Larenz, Karl,陳愛娥(譯)(2022).法學方法論.台北:五南圖書.
-
Möllers, Thomas M. J.,杜志浩(譯),李昊(校),申柳華(校),江溯(校),張彤(校)(2022).法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Rüthers, Bernd,丁小春(譯),吳越(譯)(2020).法理學.北京:法律出版社.
-
Schröder, Jan,王吉中(譯)(2018)。法官、制定法及目的法學和利益法學中的法學方法。中德私法研究(17):司法造法與法學方法,北京:
-
Wank, Rolf,蔣毅(譯),季紅明(譯)(2020).法律解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Wolf, Manfred、Wellenhofer, Marina、大場浩之訳、水津太郎訳、鳥山泰志訳、根本尚徳訳(2016)。ドイツ物権法。東京:成文堂。
-
大山直樹(2012)。公害・環境訴訟における差止請求権の理論的根拠-不法行為説の再評価-。東洋大学大学院紀要,49,1-22。
-
大村敦志,梁濤(譯)(2018)。日本環境法的發展與不法行為法理論之間的關係。中日民商法研究(第十七卷),台北:
-
小山剛,吳東鎬(譯),崔東日(譯)(2021).基本權利保護的法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
山本敬三(1998)。基本法としての民法。ジュリスト,1126,261-269。
-
山野目章夫(2012)。物権法。東京:日本評論社。
-
五十嵐清,鈴木賢(譯),葛敏(譯)(2009).人格權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王千維(2017)。民法第793條但書所定「按土地形狀、地方習慣,認為相當」之判斷-評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223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55,19-27。
-
王利明(2016).物權法研究(上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王服清(2008)。憲法「人性尊嚴」原則對於「人類胚胎」之保護與作用。科技法學論叢,2,67-129。
-
王俊,林嵐(2012).採光、日照糾紛案件裁判精要.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王敏銓(2018)。相鄰關係與專利均等論。法律理論與智慧財產權(一),台北:
-
王淑華(2011)。利益衡量論的規制與法律判斷的妥當性。行政與法,2,105-108。
-
王樹義(2012).環境法基本理論研究.台北:元照.
-
王澤鑑(2022).損害賠償.台北:作者自版.
-
王澤鑑(2012).人格權法-法釋義學、比較法、案例研究.台北:作者自版.
-
王澤鑑(2023).民法物權.台北:作者自版.
-
王澤鑑(2023).法律思維與案例研習.台北:作者自版.
-
王澤鑑(2006)。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一):人格權、人格尊嚴與私法上的保護。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0,105-120。
-
王澤鑑(2021).侵權行為法.台北:作者自版.
-
王澤鑑(2006)。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三)-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1)。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3,21-44。
-
王耀霆(2022)。體系解釋的論理構造-以最高法院及高等法院相關裁判為中心。法學的想像(第一卷):大民法典-蘇永欽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
-
田中俊六,武田仁,足立哲夫,土屋喬雄,簡裕榮(譯),薛寧心(譯)(2004).最新建築環境工學.台北:六合出版社.
-
申惟中(2015)。舉證責任於公害訴訟之實務運作-以舉證責任轉換為中心。司法新聲,114,11-26。
-
石勳平(2020)。公害訴訟中之舉證減輕。舉證責任減輕之研究-民事程序法焦點論壇第十卷,台北:
-
伊藤滋夫,許可(譯),小林正弘(譯)(2022).要件事實的基礎:民事司法裁判結構.北京:法律出版社.
-
安次富哲雄(1973)。公害と差止請求権:裁判例の分析を中心として。琉大法学,14,69-115。
-
朱柏松(2006)。人格權保護之法制比較及我國法規範之探討。跨世紀法學新思維-法學叢刊創刊五十週年,台北:
-
江玉林(2022)。人性尊嚴的崇高莊嚴與憲法文化涵養-康德美學與當代憲政秩序的對話。法學的想像(第四卷):社科法學-蘇永欽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
-
江哲銘(1997).建築物理.台北:三民書局.
-
吳光平(2018)。兩岸相鄰關係法之比較研究。南臺財經法學,4,35-56。
-
吳庚,陳淳文(2021).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台北:作者自版.
-
吳信華(2018).憲法釋論.台北:三民書局.
-
吳從周(2007)。當代德國法學上具體化之理念及其方法:以誠信原則為例。債法修正溯及適用與法官闡明時效抗辯-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第三冊,台北:
-
吳從周(2007)。概念法學、利益法學與價值法學:探索一部民法方法論的演變史-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第二冊,台北:
-
吳從周(2019)。台灣民法方法論之發展現狀-特別聚焦法律解釋方法在法院實務之運用狀況。民事實務之當前論爭課題: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第八冊,台北:
-
吳從周(2010)。台灣民法解釋學之發展現況-著重在本土判決實踐的印證。月旦民商法雜誌,30,23-38。
-
吳從周(2019)。初探法感(Rechtsgefühl)-以民事案例出發思考其在法官判決中之地位。民事實務之當前論爭課題-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第八冊,台北:
-
吳衛星(2018).環境權理論的新展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李云波(2020).相鄰不可量物排放的私法調整.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
李建良(2008)。自由、平等、尊嚴(上)-人的尊嚴作為憲法價值的思想根源與基本課題。月旦法學雜誌,153,185-207。
-
李建良(2003)。基本權利的理念變遷與功能體系-從耶林內克「身分理論」談起(下)。憲政時代,29(2),175-209。
-
李建良(2021)。基本權釋義學與憲法學方法論-基本權思維工程的基本構圖。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11輯),台北:
-
李惠宗(2022).憲法要義.台北:元照.
-
李超(2020).民法解釋與裁判思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李震山(2007).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台北:元照.
-
李震山(2011).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台北:元照.
-
李鴻禧(1991).憲法與人權.台北:作者自版.
-
林明昕(2006)。健康權-以「國家之保護義務」為中心。公法學的開拓線-理論、實務與體系之建構,台北:
-
林信和(1987)。環境人權的衍生與實踐。中國論壇,25(3),53-58。
-
松岡久和(2018)。物権法。東京:成文堂。
-
河上正二,王冷然(譯),郭延輝(譯)(2019).民法學入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河原格(2011)。妨害排除請求権に基づく原状回復の範囲。法学研究,84(12),405-423。
-
法治斌,董保城(2020).憲法新論.台北:元照.
-
芹沢斉、市川正人、阪口正二郎(2011)。新基本法コンメンタール憲法。東京:日本評論社。
-
邱聰智(1987).公害法原理.台北:作者自版.
-
金東熙,趙峰(譯)(2008).行政法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金瑞林(編)(1999).環境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阿部照哉,池田政章,初宿正典,戶松秀典,周宗憲(譯)(2004).憲法(下)-基本人權編.台北:元照.
-
姚輝(2020).民法學方法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星野英一(1994)。民法と憲法民法から出発して。法学教室,171
-
星野英一,段匡(譯),楊永庄(譯)(2015).現代民法基本問題.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
段匡(2004)。利益衡量論的生成與展開-日本民法解釋學的若干探討。月旦民商法雜誌,4,30-45。
-
段匡(2005).日本的民法解釋學.復旦大學出版社.
-
胡博硯(2013)。環境權之司法發展-寫在環境基本法施行十年之後。司法新聲,105,16-25。
-
范進學(2018).法律原意主義解釋方法論.北京:法律出版社.
-
孫憲忠(編),朱廣新(編)(2020).民法典評注:物權編.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
徐昌錦(2000)。環境權人憲初探。日新,5,24-33。
-
柴松林 (1988/09/08)。〈環境權的本質與立法保障〉,中央日報3版。
-
柴松林(2000)。人權、人權基礎與人權譜系的擴增。新世紀智庫論壇,11,103-110。
-
翁岳生(編),蘇永欽(編),陳春生(編)(2023).法學研究方法論-基礎法學編.台北:元照.
-
翁燕菁(2015)。適足居住權之可裁判性-初探國際人權法及其實踐。全國律師,19(1),4-17。
-
高柳信一(1971)。環境権保護について。法律時報,43(8),50-63。
-
高梨公之(1968)。日照権。時の法令,65,26-29。
-
張永明(2018)。一般行為自由與一般人格權作為憲法保障之基本權。月旦法學雜誌,273,28-46。
-
張永健(2020).社科民法釋義學.台北:新學林.
-
張淑媚 (2019)。〈讓我們的下一代享有健康及安全的環境吧!-談社會權中的環境權〉,載於教育部人權教育資源網,https://bra.pro.edu.tw/article/3711 (最後瀏覽日:11/20/2020)。
-
張嘉尹(2022)。導讀基本權變遷與基本權解釋。憲法學的新視野(三)基本權利,台北:
-
張嘉尹(2022)。違憲審查中之基本權客觀功能。憲法學的新視野(三),台北:
-
張嘉尹(2019)。憲法解釋作為憲法續造-一個方法論的反思。中原財經法學,43,28-46。
-
梁慧星(2019).民法解釋學.北京:法律出版社.
-
梁慧星(2000).民法解釋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
許志雄(2016).人權論-現代與近代的交會.台北:元照.
-
許政賢(2018)。臺灣法上之公序良俗。月旦民商法雜誌,62,26-49。
-
許慶雄(2000).憲法入門.台北:元照.
-
野中俊彦、中村睦男、高橋和之、高見勝利(2012)。憲法。東京:有斐閣。
-
陳仲嶙(2018)。我國憲法上未列舉權利之發展。憲政時代,44(2),51-101。
-
陳妙芬(2021)。價值法學:法體系及價值思考(下)。植根雜誌,37(8),281-320。
-
陳妙芬(2021)。價值法學:法體系及價值思考(中)。植根雜誌,37(7),241-258。
-
陳妙芬(2021).法哲學:自然法研究.新北:聯經出版.
-
陳妙芬(2021)。價值法學:法體系及價值思考(上)。植根雜誌,37(6),208-240。
-
陳旺聖(2022)。尋找法學方法論之軌跡-人本主義思維與現代法學之視野。世新法學,15(2),437-528。
-
陳旺聖,李承哲(2023)。都市更新權利變換計畫權利價值保障之分析-以二則行政法院判決為實例。財金法學研究,6(1),79-126。
-
陳洸岳(2019)。「噪音」之排除與「容忍限度」-士林地院103訴953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366,163-166。
-
陳清秀(2020).法理學.台北:元照.
-
陳清秀(1997)。憲法上人性尊嚴。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台北:
-
陳慈陽(2011).環境法總論.台北:元照.
-
陳慈陽(2007).基本權核心理論之實證化及其難題.台北:翰蘆.
-
陳愛娥(1997)。規範與事實之間的歧路徬徨-德國近代法學方法論的發展路徑。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2,5-22。
-
陳聰富(2013)。人格權的保護。月旦法學教室,132,42-53。
-
章程(2021).民法學的地平線-繼受民法學與公私法的接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游誘月(1998)。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
-
湯大好(2008)。相鄰不可量物侵害之受害人容忍義務比較法研究。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7(2),52-54。
-
湯德宗(2016).對話憲法.憲法對話(下).台北:天宏出版社.
-
湯德宗(2007)。政府資訊公開請求權人憲之研究。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五輯),台北:
-
黃忠正(2020)。論人性尊嚴的客體公式。清華科法二十:新時代的法理反思與法制建構研討會
-
黃建輝(2000).法律闡釋論.台北:新學林.
-
黃茂榮(2021)。人格權在《民法典》中之規範結構。法理-法哲學、法學方法論與人工智能
-
黃茂榮(2020).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台北:作者自版.
-
黃舒芃(2009).變遷社會中的法學方法.台北:元照.
-
黃錦堂(2022)。憲法環境保護條款的解釋及調控力問題。法學的想像(第二卷):部門憲法-蘇永欽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
-
黃豐玢(2020)。我國公害民事責任程序實務及紛爭解決。舉證責任減輕之研究-民事程序法焦點論壇第十卷,台北:
-
楊仁壽(2018).法學方法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
楊立新(2020).人格權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
溫豐文(2017).民法物權案例研究.台北:新學林.
-
葉俊榮(2010).環境政策與法律.台北:元照.
-
葉啟洲(2021).民法總則.台北:元照.
-
趙宏(2013)。從基本權限制條款看憲法規範的形式理性及其價值。中研院法學期刊,12,203-261。
-
遠藤浩(1969)。日照権。法学セミナー,157,41-43。
-
劉家安(2023).民法物權.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
劉琦,王德華(2016).建築日照.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
蔡維音(1992)。德國基本法第一條「人性尊嚴」規定之探討。憲政時代,18(1),36-48。
-
鄭玉波,黃宗樂(修訂)(2012).民法物權.台北:三民書局.
-
鄭明政(2019)。概括性權利保障條款的憲法解釋-以日本法的觀察為中心。科技法律評析,11,23-74。
-
鄧衍森(編),陳清秀(編),張嘉尹(編),李春福(編)(2020).法理學.台北:元照.
-
謝在全(2023).民法物權論(上).台北:新學林.
-
簡聖文(2018)。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法律專業碩士班。
-
簡資修(2017)。物權:(實體)物或權(定分)。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7(3),10-22。
-
魏大喨(2017)。鄰近居住者之私有道路自由通行權-以公法轉介進入私法關係為中心。法學方法、憲法原理實踐,台北:
-
羅忠華(2006)。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
蘇永欽(2008).尋找新民法.台北:元照.
-
蘇永欽(1999)。相鄰關係在民法上的幾個主要問題-並印證於Teubner的法律發展理論。跨越自治與管制,台北:
-
蘇永欽(1994)。憲法權利的民法效力。合憲性控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
-
顧祝軒(2012).民法系統論思維:從法律體系轉向法律系統.北京:法律出版社.
-
内田貴編、大村敦志編(2007)。民法の争点。東京:有斐閣。
-
芦部信喜(1994)。憲法学Ⅱ-人権総論。東京:有斐閣。
-
芦部信喜、高橋和之補訂(2015)。憲法。東京:岩波書店株式会社。
-
芦部信喜,高橋和之(補訂),林來梵(譯),凌維慈(譯),龍絢麗(譯)(2019).憲法(第六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