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This paper paid more attention on the content of PC magazines using the format of ”step-by-step” in Taiwan. With the help of ”step-by-step”, readers could not only acquire computer knowledge containing in the content, but also could practice skills to manage personal computers. When following Foucault's concept about ”power and body”, it means that in the situation of ”practicing”, the disciplines of PC power would be allowed to have free access to enter into the bodies of readers. Following the widespread of step-by-step, the universal access to the whole society would be available, therefore materializ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shaping morals of computers.
|
参考文献
|
-
黃昭謀(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市,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連結:
-
工業技術研究院
-
0與1科技研究室(1981)。我國半導體工業。0與1科技,5,92-93。
-
Addison, C.、金碧譯(1998)。傅柯。臺北市:桂冠。
-
Addison, C.、金碧譯(2001)。矽屏障。臺北市:商智文化。
-
Baudrillard, J.、林志明譯(2001)。物體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Bauman, Z.(1999).Culture as praxis.London:Sage.
-
Campbell-Kelly, M.、Aspray, W.、梁應權、胡頂立譯(1999)。我的名字是電腦。臺北市:天下遠見。
-
Carroll, P.、傅梅譯(1994)。憂鬱巨人-IBM。臺北市:智庫。
-
Castells, M.、夏鑄九譯(1998)。網絡社會之崛起。臺北市:唐山。
-
Dedrick, J.、Kraemer, K. L.、張國鴻、吳明機譯(2000)。亞洲電腦爭霸戰:創造全球競賽新規則。臺北市:時報。
-
Dr. J.(1996)。「專家」易找「行家」難尋。PC home,7,23。
-
Dr. J.(1997)。使用電腦的十個基本觀念。PC home,13,42-46。
-
Dreyfus, H. L.、Rabinow, P.、錢俊譯(1992)。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臺北市:桂冠。
-
Feenberg, A.(1995).Alternative modernity.Los Angel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Fiske, J.、王曉鈺、宋偉杰譯(2001)。理解大眾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
Foucault, M.、王德威譯(1993)。知識的考掘。臺北市:麥田。
-
Foucault, M.、佘碧平譯(2005)。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Foucault, M.、劉北成、楊遠嬰譯(2003)。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
-
Foucault, M.、錢翰譯(1999)。必須保衛社會:法蘭西學院演講系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Gronow, J.、向建華譯(2002)。趣味社會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
Heim, M.、金吾倫、劉鋼譯(2000)。從界面到網絡空間-虛擬實在的形而上學。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Jhally, S.、馮建三譯(1992)。廣告的符碼。臺北市:遠流。
-
Jordon, T.、江靜之譯(2001)。網際權力。臺北市:韋伯文化。
-
Kress, G.,Van Leeuwen, T.(1996).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London:Routledge.
-
Krug, G.(2005).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change.London:Sage.
-
Larrain, J.、戴從容譯(2005)。意識形態與文化身份:現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M. Foucault著、王德威譯(1993)。知識的考掘。臺北市:麥田。
-
M. Foucault著、王德威譯(1993)。知識的考掘。臺北市:麥田。
-
Mackay, H.,H. Mackay (Ed.)(1997).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London:Sage.
-
Mathews, J.(1995).High-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in East Asia: The case of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Taiwan and Korea.Taipei, Taiwan:Chung-Hua Institution for Economic Research.
-
Mcany, L.、賈湜譯(1999)。福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
Meaney, C. S.(1991).Paper presented to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PC home企劃部(1996)。電腦家庭首創新電腦學習法。PC home,5,62。
-
PC home編輯部(1996)。圍棋雜誌不可能教導林海峰下棋。PC home,9,18。
-
Rouse, J.、盛曉明、邱慧、孟強譯(2004)。知識與權力-走向科學的政治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RUN! PC編輯部(1994)。一本屬於讀者的資訊雜誌。RUN! PC,1,17。
-
RUN! PC編輯部(1994)。歡喜自在,互相扶持。RUN! PC,6,24-25。
-
RUN! PC編輯部(1994)。讀者信箱。RUN! PC,5,28。
-
RUN! PC編輯部(1994)。只因為他有槍。RUN! PC,10,54-55。
-
Storey, J.、張君玫譯(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臺北市:巨流。
-
Willcocks, L. P.,J. Mingers,L. Willcocks (Eds.)(2004).Social theory and philosophy for information systems.West Sussex:Wiley.
-
王百祿(1988)。高成長的魅力。臺北市:時報文化。
-
王昭明(1984)。蓽路藍縷-資策會的回顧與前瞻。資訊與電腦,50,30。
-
矢田篤司(1996)。連外國友人也說好。PC home,4,17。
-
吳思華、張苙雲編(1999)。網絡臺灣:企業的人情關係與經濟理性。臺北市:遠流。
-
宋虎雲(1984)。中醫生的興趣。第三波,24,44-46。
-
李宏麟(1997)。PC home這一年。PC home,13,12。
-
李宏麟(1996)。想學電腦,先買台電腦。PC home,1,12。
-
李明哲(200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市,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
李明軒、天下編輯編(1999)。曹興誠-聯華的霸業傳奇。臺北市:天下雜誌。
-
李國鼎(1981)。發展我國資訊工業所面臨的問題。資訊與電腦,8,3。
-
李國鼎(1980)。發展資訊工業的重要性。資訊與電腦,1,3-5。
-
李雪秋(1988)。電腦教育穩基礎。第三波,66,34。
-
周正賢(1996)。施振榮的電腦傳奇。臺北市:聯經。
-
林先生(1997)。卻之不恭,受之有愧。PC home,22,32。
-
林錦瑞(1987)。PC DOS的檔案管理探究(九)。第三波,58,186-195。
-
林錦瑞(1990)。您的第一步(十一)。第三波,92,75-85。
-
邱文盛(1994)。自學方案。RUN! PC,10,207-208。
-
宣明智(1988)。在資訊小語。臺北市:資策會。
-
施威銘(1994)。發刊辭:一種理想、一個目標、與一分期待。RUN! PC,1,3。
-
施振榮、林文玲整理(2004)。再造宏碁。臺北市:天下文化。
-
苗豐強(1979)。創刊詞。微電腦時代,1,1。
-
訂戶PH117384(1997)。買東西問東問西。PC home,14,19。
-
孫運璿(1982)。院長在中華民國七十一年資訊週開幕典禮致詞全文。資訊與電腦,30,4-6。
-
高承恕、張維安編(2001)。臺灣的企業組織結構與競爭力。臺北市:聯經。
-
張心如、潘文淵文教基金會(2006)。矽說臺灣:臺灣半導體產業傳奇。臺北市:天下遠見。
-
張立元、陳幸雄、張俊彥、游伯龍編(2001)。活力-臺灣如何創造半導體與個人電腦產業奇蹟。臺北市:時報文化。
-
張俊彥、吳美玉、游伯龍編(2001)。活力-臺灣如何創造半導體與個人電腦產業奇蹟。臺北市:時報文化。
-
莊家蘭譯(1980)。專案計畫的有效管理。資訊與電腦,1,18-19。
-
陳世增(1997)。知之非艱行之唯艱。PC home,14,20。
-
陳東升(2003)。積體電路:臺灣高科技產業的社會學分析。臺北市:群學。
-
陳修賢、天下編輯編(1984)。曹興誠-聯華的霸業傳奇。臺北市:天下雜誌。
-
陳鴻基、王俊程(1999)。臺灣地區資訊產業傳。臺北市:中華徵信所。
-
費德希克.格霍、何乏筆譯(2006)。傅柯考。臺北市:麥田。
-
黃少華(1980)。宏碁研究發展四年回顧。園丁的話,27,31-36。
-
黃欽勇(1995)。電腦王國ROC-Republic of computer的傳奇。臺北市:天下文化。
-
黃瑞雲(1984)。編者的話。第三波,24,22。
-
黃德琪(2001)。電腦類雜誌趨勢探討:由銷售排行、市場定位全盤剖析。廣告雜誌,123,100-103。
-
微電腦時代編輯部(1980)。讀者/編者。微電腦時代,4,2。
-
詹宏志(1996)。資訊時代到「家」了嗎。PC home,2,10。
-
詹宏志(1996)。一個電腦的無痛苦學習環境。PC home,1,10。
-
詹宏志(1996)。電腦與學習。PC home,9,10。
-
資策會(1997)。個人電腦與關鍵零組件發展趨勢分析。臺北市: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
-
劉英輝譯(1980)。電腦將成為美國未來科技教育的要角。資訊與電腦,5,26-27。
-
鄧文淵(1994)。歡喜自在,互相扶持。RUN! PC,6,24-25。
-
薛義興(1994)。RUN! PC走過1994。RUN! PC,11,34。
-
簡智夫(1996)。你真的會用滑鼠嗎。PC home,2,84-89。
-
譚仲民(1995)。大顯神通:臺灣電腦業開路先鋒的故事。臺北市:商周文化。
-
嚴立群(1997)。安裝常用的中文輸入法。PC home,14,132-138。
-
鐘先驥(1990)。使用者心目中的好伙伴。第三波,94,130-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