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一種生活的思維:國際標準舞之休閒功能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Leisure Function of Ballroom Dancing: An Existence of Thinking

DOI

10.29429/JSLHR.200903_4(1).08

作者

林幼萍(Yu-Ping Lin);黃孟立(Meng-Li Huang)

关键词

思維 ; 國際標準舞 ; 休閒 ; Existence ; Ballroom Dancing ; Leisure

期刊名称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4卷1期(2009 / 03 / 01)

页次

131 - 1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對許多人來說,休閒運動已成爲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在眾多的休閒運動項目中,國際標準舞是相當受歡迎的項目之一。由於國際標準舞具有相當高的人際互動特性;透過肢體的操作,配合音樂而達身心愉悅,給予欣賞及抒發情感;並且,因國際標準舞有十項舞科以及變化多端的編排,常可以帶給人新鮮以及新奇的感覺;藉由大肌肉活動所產生的肢體運動,以增進個人體能。國際標準舞無論是舞蹈行進的方向、舞伴間的握持動作、不同舞科的角色扮演……等,都必須遵照既定的規則來進行,而這一個既定的規則正如同社會規範一般,規範了所有從事該項運動人口的行爲準則;另外,國際標準舞具有相當顯著的人際互動特性,可以藉由國際標準舞的舞伴共舞,來協調事務,甚至是化解某一部份的人際緊張對立。因此本文歸納相關文獻,並探討國際標準舞之活動特性,將國際標準舞之休閒功能歸類爲:一、增進個人身心的健全。二、增進社交能力,擴展生活經驗。三、開創文化內涵,提昇生活品味。四、消彌都市化社會的疏離感。五、自我實現與追求有意義的生活經驗。

英文摘要

For many people, leisure exercise has become indispensable in life. Ballroom Dancing is one of the popular items among the numerous leisure exercises. It characterizes in high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by body-parts manipulation with music, getting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pleased, it renders appreciation and emotional revelation. Even more, Ballroom Dancing, including 10 sciences and variable arrangements, offers different experiences; the body actions functioned in muscles would strengthen individual physical energy. Ballroom Dancing, whether in marching directions, dancers' handholding actions, or role playing in different dancing sciences etc. is to be conducted in accordance with original rule. The rule is identical to social regulation, which regulates the behavior standard for the people working on it. Moreover, the prominent attribute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n Ballroom Dancing could coordinate something surrounding or even reduce interpersonal tension. Upon the above, we further the study on the features concerned to activities in Ballroom Dancing and conclude the leisure functions of it as following: 1. develope an individual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sound. 2. sharpen social skill and expand life experiences. 3. advance comprehension in culture and taste in life. 4. lessen the sense of neglection in urbanized society. 5. self-fulfillment and pursuit for meaningful experiences in lif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地理及區域研究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Driver, B. L.,Brown, P. J.,Peterson, G. L.(1991).Benefits of Leisure.State College, PA:Venture.
  2. Mull, R. F.,Bayless, K. G.,Ross, C. M.,Jamieson, L. M.(1997).Recreation Sport Management.IL:Human Kinetics.
  3. Russell, R. V.(1982).Planning programs in recreation.St. Louis:Mosby.
  4. Wilson, J.(1980).Sociology of leisured.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6,21-40.
  5. Zagorc, M.,Karpljuk, D.,Friedl, M.(1999).Analysis of functional loads of top sport dancers.Kinesiology For The 2lst Century, Proceedings Book.
  6. 朱守鳳、伍曼麗主編(1999)。舞蹈欣賞。台北:五南圖書。
  7. 吳英偉、陳慧玲譯、Patricia A. Stokowski原著(1996)。休閒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
  8. 李素馨(1997)。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
  9. 沈易利(1995)。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
  10. 林文睿(1980)。談公務人員的休閒活動。人事月刊,10(3),38-42。
  11. 林幼萍(1999)。國際標準舞蹈趣味化教學。國民體育季刊,27(4),38-42。
  12. 林佳蓉(2002)。台灣地區老人休閒參與阻礙與休閒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2(2),59-76。
  13. 林清山(199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輔大出版社。
  14. 國際武藝研究社(1996)。流行社交舞入門。台南:綜合。
  15. 張孝銘(1998)。論週休二日後社區休閒活動之規劃。國民體育季刊,27(3),31-37。
  16. 陳宏文(1996)。社會學。台北:商鼎文化。
  17. 陳皆榮(1995)。不同教育程度青年參與休閒活動態度之影響。國立台北技術學院學報,28(1),413-440。
  18. 陳敬能(1998)。週休二日對運動休閒教育之啓示。大專體育,40,131-135。
  19. 陳彰儀(1989)。不同生活型態的職業婦女之壓力與休閒型態、婚姻滿意及工滿足三者關係之差異。教育與心理研究,9,27-72。
  20. 陳麗華(1991)。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21. 程紹同(1994)。現代體育發展的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7(4),25-30。
  22. 馮麗花(1998)。運動性休閒活動初探。大專體育,35,103-109。
  23. 黃心怡(2000)。舞者肌力訓練的重要性與指導法。大專體育,45,104-109。
  24. 黃定國(1993)。從都會區居民休閒生活傾向研究社區開放空間設計指標。台北:行政院國科會。
  25. 黃金柱(1996)。體育管理。台北:師大書院。
  26. 劉惠珍(1998)。週休二日對消費者休閒旅遊行爲影響之研究。第十三屆技職研討會專刊
  27. 蔡培村(1992)。教師休閒生活的價值與規劃。教師實習輔導通訊,3,12-16。
  28. 鄭金昌(1995)。如何推展我國休閒活動。台灣體育,84,12-14。
  29. 薛銘卿(1996)。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30. 謝秀芳、鄭碧霞(1995)。技職院校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狀況之研究。體育學報,20,123-134。
  31. 羅明葵(2002)。論社區舞蹈班之發展與經營方式。國民體育季刊,31(2),30-37。
被引用次数
  1. 劉德彥、林旭龍、李青松(2015)。銀髮族休閒運動服務需求之考量-以臺北市市民運動中心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10(1),96-111。
  2. 王學富、王俊硯(2015)。運動舞蹈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以103 年全民運動會為例。中原體育學報,6,50-57。
  3. 鄭淑子、陳欣怡、林旭龍、車成緯、李青松(2013)。年輕人!你愛休閒運動嗎?從計劃行為理論探討青年族群對休閒行為意圖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7(4),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