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大專學生之背景與休閒動機之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Background and the Recreation Motivation

DOI

10.29429/JSLHR.201006_5(2).05

作者

洪升呈(Sheng-Cheng Hung)

关键词

休閒動機 ; 刺激逃避 ; 勝任熟練 ; 智力發展 ; 社交技巧 ; motivation towards recreation ; exciting-escape, social skills ; competence-proficiency ;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期刊名称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5卷2期(2010 / 06 / 01)

页次

86 - 10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並探討大專學生休閒動機之情形,並以性別、學制、年級、學院、住宿情形、參與社團、運動次數、休閒夥伴及休閒金額爲背景變項,來瞭解不同背景變項大專學生休閒動機之差異情形,採改編量表爲研究工具,共計調查北、中、南共14所大專院校,共計發放問卷1400份,回收1278份,有效問卷1046份;以多變量變異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研究之結果爲:一、大專學生之休閒動機,以「刺激逃避」構面因素最高,其次依序爲「勝任熟練」、「智力發展」、「社交技巧」等構面,整體而言,學生休閒動機呈現中間值以上,顯示學生擁有正向之休閒動機;二、不同背景變項大專學生休閒動機在性別、學制、學院、參與社團、運動次數等變項達顯著差異,而在年級、住宿情形、休閒夥伴、休閒金額變項則未達顯著差異。建議依不同背景學生之特性,規劃提升其休閒參與動機之策略,並輔導改善休閒環境以充實學生之休閒生活。

英文摘要

motivation towards recreation;exciting-escape;social skills;competence-proficiency;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地理及區域研究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王梅香(2003)。臺北市青少年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研究。北體學報,11,203-216。
    連結:
  2. 吳明蒼、林原勗(2006)。大學生休閒阻礙模式之建構與驗證。致遠管理學院學報,1,237-260。
    連結:
  3. 吳慶烜、陳亭霓、李先智、姚佳君(2005)。由布爾迪厄的觀點論臺南地區大學生休閒運動參與選擇影響因素。嘉南學報,31,373-388。
    連結:
  4. 呂惠富(2008)。休閒運動之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1(1),42-53。
    連結:
  5. 李世昌、林源明、郭志騰(2004)。專科生休閒活動受同儕影響之研究-以南開技術學院爲例。文化體育學刊,2,263-274。
    連結:
  6. 林昌國、武爲瓊、余幸秀(2007)。臺北市社區大學學員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220-236。
    連結:
  7. 洪升呈(2009)。淺談大專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之功能與價值。大專體育,104,46-52。
    連結:
  8. 張志銘、翁敏哲、林章榜(2001)。明道中學日間部學生課後參與運動休閒之動機研究。體育學報,30,153-162。
    連結:
  9. 黃仲凌、高俊雄(2005)。臺灣離島大專學生休閒參與動機與滿意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1),51-66。
    連結:
  10. 黃振紅(2004)。不同學制技職生休閒運動之差異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2),67-78。
    連結:
  11. Beard, J. G.,Ragheb, M. G.(1983).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5(3),219-228.
  12. Caldwell, L. L.,Smith, E. A.(1995).Health behaviors of leisure alienated youth.Society and Leisure,18(1),143-156.
  13. Chang, L. H.(2006).Study on bank employees' job stress, leisure coping, and physical &mental health.As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Humanity Science,1(1),161-174.
  14. Dattilo, J.,Murphy, W. D.(1991).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State College, PA:Venture.
  15. Haggard, L. M.,Williams, D. R.(1992).Identity affirmation through leisure activities: Leisure symbols of the self.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4,1-18.
  16. Harrington, M. A.,Dawson, D.(1995).Who has it best?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perceptions of leisure and constrains to enjoyment of leisure.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7,4-24.
  17. Henderson, K.(1990).The meaning of leisure for women: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the research.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2,228-243.
  18. Hood, A. B.,Raihinejad, A. R.,White, D. B.(1986).Changes in ego identity during the college years.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27,107-113.
  19. Hsieh, C. M.(1998).Bloomington, IN,Indiana University.
  20. Iso-Ahola, S. E.(1980).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Dubuque, IA:Wm. C. Brown.
  21. Iso-Ahola, S. E.,Clair, B.(2000).Toward a theory of exercise motivation.Quest,52,131-147.
  22. Jackson, E. L.(ed.),Burton, T. L.(ed.)(1989).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pping the past, charting the future.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Inc..
  23. Losier, G. F.,Bourque, P. E.(1993).Amotivational mode1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in the elderly.Journal of Psychology,127(2),153-171.
  24. Loudon, D. L.,Bitta, A. J.(1993).Consumer behavior: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New York:McGraw-Hill.
  25. Mannell, R. C.,Kleiber, D. A.(1997).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State Collage, PA:Venture.
  26. Ragheb, M. G.(1980).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attitude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2),138-149.
  27. Ragheb, M. G.,Tate, R. L.(1993).A behavioural model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based on leisure attitude,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Leisure Sciences,12,61-70.
  28. Stipek, D. J.(1993).Motivation to lear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Boston:Allyn & Bacon.
  29. Watson, J. F.(1996).IN,Purdue University.
  30. Weissinger, E.(1995).Effects of boredom on self-reported health.Society and Leisure,18,21-32.
  31. 王金蓮(2002)。專校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狀況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33-50。
  32. 何進財(2000)。社團指導老師的角色。訓育研究,39(1),1-3。
  33. 宋其英(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34. 李志峰、楊慶南、邱智麟(2003)。大葉大學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之研究。大葉學報,12(2),99-108。
  35. 李連宗(2004)。大專生對休閒活動類型、休閒參與動機、休閒阻礙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2004國際運動與休閒研討會論文集
  36. 沈易利(1999)。臺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4,319-370。
  37. 晏涵文(1990)。休閒生活與生命歷程。戶外遊憩研究,3(4),3-11。
  38. 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爲。臺北市:桂冠。
  39. 張少熙(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40. 張春興(1999)。心理學概要。臺北市:東華。
  41. 張春興、黃淑芬(1982)。大學教育環境與青年期自我統合形成關係的初步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5,31-46。
  42. 張翠珠(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43. 郭雅婷、林柏修(2007)。臺北市高中生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因素之研究。2007兩岸體育與運動休閒產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44. 陳克宗(1998)。大學體育課程的休閒性。國民體育季刊,27(3),38-42。
  45. 陳淑瓊(2007)。大學生居住類型、重要課外校園經驗與心理社會發展之比較研究。臺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15
  46. 曾建元(2000)。大學通事教育理念與學生社團參與。公民訓育學報,9,256-284。
  47. 楊登雅(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
  48. 鄭順璁(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49. 盧俊宏、卓國雄、陳龍弘(2005)。健身運動心理學:理論與概念。臺北市:易利。
  50. 賴清財(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
  51. 謝清秀(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陳鴻雁、王可雯(2012)。銀髮族參與運動中心之動機與服務品質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1,198-213。
  2. 陳曉偉、陳佳伶、張峻嘉(2013)。臺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1,13-34。
  3. 蘇榮裕,邱榮貞,方佩欣(2019)。性別與規律運動對大學生運動價值觀、自我效能與休閒運動量之影響。臺大體育學報,37,27-37。
  4. 楊雪子、王傑賢、方佩欣(2014)。性別對大專院校學生自主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影響。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4(2),51-65。
  5. 鍾政偉,鄭青展(2014).A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vation, Involved and Leisure Benefits - Using Play Games Addiction as Moderating Variables.Journal Of Data Analysis,9(1),25-56.
  6. 鍾政偉、蕭玉鈴、黃香萍(2011)。大學生參與電玩遊戲休閒效益之研究:以某科技大學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8(2),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