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桃園市高中生運動參與程度、身體自尊與幸福感之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Exercise Participation,Body Self-esteem and Well-be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City

DOI

10.29429/JSLHR.202106_16(2).04

作者

郭威均(Wei-Chun Kuo);賴永成(Yung-Cheng Lai);賴姍姍(San-San Lai)

关键词

生理能力感 ; 生理價值感 ; 整體生活滿意 ; 正向情緒 ; Sense of Physiological Ability ; Sense of Physiological Value ; Overall Life Satisfaction ; Positive Emotions

期刊名称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6卷2期(2021 / 06 / 01)

页次

46 - 5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動參與程度、身體自尊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對象以桃園市高中生為對象。方法:研究工具採用「運動參與程度量表」、「身體自尊量表」及「幸福感量表」,以發放網路問卷方式,總計回收有效問卷544份,針對問卷以敘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一、高中生之運動參與程度越高其身體自尊的評價越高。二、高中生之運動參與程度越高不一定能提高幸福的感受。三、高中生對身體自尊的評價越高則越容易感到幸福。本研究的結果得知高中生之中以三年級的運動參與程度最低。因此,在高三學生沉重的課業壓力之下,建議在體育課之外可增加學校體能相關活動,透過運動提高身體自尊,而提高身體自尊能夠間接提高高中生的幸福感。

英文摘要

Purpos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rcise participation, body self-esteem and well-being. The research object is targeted at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City. Method: The research tool used the "Exercise Participation Scale", "Body Self-esteem Scale" and " Well-being Scale" and received 544 online questionnaires. The questionnaire was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Results: 1. The higher particip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exercise, the higher the evaluation of their body self-esteem. 2. Higher levels of exercise participation by high school students may not necessarily increase their wellbeing. 3. High school students' evaluation of body self-esteem is easier to feel more well-being.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among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exercise participation is the lowest. Therefore, under the heavy academic pressur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t is recommended to increase physical training-related activities besides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improve body self-esteem through exercise, and improving body self-esteem can indirectly improve the happines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地理及區域研究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呂惠富(2013)。運動參與、人口統計變項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居民為例。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3(1),41-64。
    連結:
  2. 林杏足(2003)。青少年自尊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學刊,50(2),223-256。
    連結:
  3. 邱麗如,林作慶(2019)。偏鄉學童運動參與程度與社會支持之關係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4(4),41-53。
    連結:
  4. 胡凱揚,林高正,張珈瑛(2013)。臺北市老年人之運動參與頻率、身體自尊與幸福感之研究。中原體育學報,2,121-130。
    連結:
  5. 張清源,曾秋美(2011)。探討自行車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運動與健康研究,1(1),14-40。
    連結:
  6. 陳美華(2012)。社會關係、社會回饋對青少年身體滿意、身體自尊及運動行為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4(3),337-348。
    連結:
  7. 陸洛,黃茂丁,高旭繁(2005)。工作與家庭的雙向衝突:前因、後果及調節變項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7,133-166。
    連結:
  8. 黃建鴻,王士仁,盧瑞山(2016)。國中生休閒運動參與程度、正向情緒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3(1),39-51。
    連結:
  9. 葉時滔,溫笙銘,郭進財(2015)。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台灣新北市運動俱樂部參與者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4(1),192-204。
    連結:
  10. 蔡忠昌,劉蕙綾(2006)。運動對於腦部功能的影響:多上體育課會影響學業成績嗎?。大專體育,87,184-190。
    連結:
  11. 謝宗達,李淑芳,李麗晶(2010)。大學生運動參與程度、自尊心及身體意象。臺大體育學報,18,1-14。
    連結:
  12. Bowker, A.(2006).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self-esteem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38,214-229.
  13. Fox, K. R.(1987).Physical self-perceptions and exercise involvement.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14. Lu, L.,Lin, Y. C.(2003).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elf-concept: Chinese and Japanese adolescents.Fu Jen Studi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37,43-62.
  15. 王學中(2015)。不同運動項目涉入程度對幸福感的影響。通識教育學報,3,1-28。
  16. 白晏榕(2017)。台南市,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7. 李承璋(2015)。台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
  18. 李城忠,黃丰姿,李孟潔(2015)。自行車運動參與者運動涉入、流暢體驗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5(4),16-30。
  19. 林碧蓮(2010)。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 侯堂盛,楊孟華(2017)。大學生的運動參與、運動自我效能與身體自尊之研究。亞洲高齡全人健康及產業發展期刊,5,1-15。
  21. 洪志忠(2008)。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22. 范梅芳(2017)。屏東縣,國立屏東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23. 徐嫚淳(2007)。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
  24. 教育部體育署(2018)。中華民國107年運動統計。取自https://www.sa.gov.tw/Resource/Ebook/636982009083391510.pdf
  25. 莊美枝(2016)。台北市,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26. 陳珮紋(2017)。台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
  27. 楊士隆,吳志揚,李宗憲(2010)。臺灣青少年藥物濫用防治政策之評析。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2(2),1-20。
  28. 楊嘉惠(2011)。屏東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
  29. 劉宥佑(2019)。台中市,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暨臨床心理學系。
  30. 鄧麗質(2008)。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