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灣大學大一新生體適能檢測研究分析

并列篇名

Survey Research on Physical Fitness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reshmen

DOI

10.6569/NTUJPE.2016.30.05

作者

林聯喜(Lien-His Lin);王學中(Hsueh-Chung Wang);何易璇(Yi-Hsuan Ho)

关键词

大學生 ; 體適能 ; 常模 ; university student ; physical fitness ; norm

期刊名称

臺大體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0輯(2016 / 03 / 01)

页次

47 - 6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瞭解國立臺灣大學大一新生之體適能狀況,使學生得以藉此加強自身的體能,培養良好的體魄;同時數據結果亦能提供學校作為未來體育課程編排與健康宣導的參考指標。方法:經資料分析,將所得數據建檔成臺灣大學大一新生體適能常模表,並進一步與臺灣地區大專校院同年齡學生體適能常模研究做比較。研究對象為104 學年度入學的大一生,男生674 人,女生736 人,總計1410 人。結果:臺灣大學女生的身高、坐姿體前彎、仰臥起坐以及立定跳遠之數據曲線皆高於臺灣地區同年齡女生;唯差異程度各有不同。在身高、體重以及立定跳遠方面,臺灣大學男生與臺灣地區同年齡男生之數據曲線二者十分相似;而男、女生的1600 與800 公尺跑走方面,臺灣大學男、女生顯示結果皆優於臺灣地區同年齡男、女生。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ims to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freshmen i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We have tested the freshmen enrolled in 2015, including 674 male student and 736 female, with 1410 students in total. Employing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approach, we came up with a norm of the freshmen’s physical fitness, and further compare the norm with the normative scores of people of the same age in Taiwan. We found that the normative female students i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generally have higher normative scores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while the scores of male students i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re closer to their counterpart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Caspersen, C. J.,Powell, K. E.,Christenson, G. M.(1985).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Public Health Reports,100,126-131.
  2. Corbin, C.(1987).Physical fitness in the K-12 curruculum: Some defensive solutions to perennial problem.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58(7),49-54.
  3. Power, C.,Lake, J. K.,Cole, T. J.(1997).Measurement and long-term health risks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fitnes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21(7),507-526.
  4. Sharkey, B. J.(1990).Physiology of Fitness.Champaign, Illinois:Human Kinetics Books.
  5. 方進隆(1995)。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季刊,9(3),62-69。
  6. 方進隆(1997)。體適能推展策略與未來研究方向。中華體育季刊,12(3),70-77。
  7. 教育部(2005)。亞洲區體適能檢測推廣策略高峰會議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8. 許樹淵(2009)。卓越體適能。臺北市:師大書苑。
被引用次数
  1. 陳春安,邱榮貞,李政達(2023)。南臺科技大學新生體適能現況之調查研究。中原體育學報,21,36-54。
  2. 陳凱智,李俞麟,李欣靜(2020)。大學學生體適能態度、規律運動動機與體適能現況個案研究。臺大體育學報,39,43-57。
  3. 陳智彥、王元聖(2018)。不同大學體育課程在體適能檢測之差異性。運動教練科學,50,31-41。
  4. 高小芳(2017)。大專院校學生體育課程根據體適能強度分群之研究─以明新科技大學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6,1-16。
  5. 王亭文(2023)。不同自我對話對大學生體適能表現之差異檢驗。臺中科大體育學刊,19,30-42。
  6. 王亭文(2023)。自我對話對大學生體適能表現之預測效果。運動教練科學,69,27-38。
  7. 謝文英,鄭朝政,張桂琥,林耕宇(2023)。軍事體育轉型:導入運動科學教育之研究。課程與教學,26(1),163-196。
  8. 鄭豐譯、鄭世賢、李昭慶、王嘉吉、方竹君(2018)。不同年級五專生之健康體適能分析-以臺北商業大學104年度為例。運動教練科學,4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