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X+子”詞彙化與語法化過程

并列篇名

The 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of X+子

DOI

10.30091/JCDNCHU.200612.0007

作者

鄭縈(Ying Cheng);魏郁真(Yu-Chen Wei)

关键词

詞彙化 ; 語法化 ; 類詞綴 ; 名物化 ; lexicalization ; grammaticalization ; semi-affix ; nominalization

期刊名称

興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06 / 12 / 01)

页次

161 - 20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X+子」的詞彙如「父子、公子、獅子」,內部關係涵蓋詞組、複合詞、附加詞三種樣貌,反應雙音化趨勢下衍生出的詞彙化與語法化過程,「X+子」由句法結構的詞組融合為詞法結構的複合詞,稱為「詞彙化」,「X+子」再由複合詞虛化為附加詞的過程,稱為「語法化」。句法到詞法、詞根虛化為詞綴都是一個連續統的漸變過程,在詞彙化進程中,董秀芳(2002b)提出詞化程度的級差,石毓智(2002)提出融合程度說,本文觀察「X+子」在歷時發展中表現出3個詞化程度的差別,依序是:構詞成分不能換序、構詞成分語義細微差異消失,以及意義上發生換喻或隱喻的引申;「類前/後綴」的概念,顯示詞根虛化為詞綴的連續性,本文觀察類詞綴「子」作為過渡階段主要在六朝以前,語義大部分虛化仍隱含有小的意味,唐代以後「子」完成了虛化。其次,一般學者將後綴「子」視為名物化標記,本文根據學者所提出的25個例子,考察歷史語料只得出6 個例子可證明後綴「子」具有為名物化功能,其餘多數「X」應是雙音化趨勢下純粹加「子」綴的現象。

英文摘要

X+子 may be a phrase, compound or root+suffix, which reflects the results of lexicalization or even grammaticaliz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disyllabification. The compounding process of X+子 is called lexicalization, while 子 further developed into a suffix is grammaticalization. From diachronic perspective, there are two findings in this paper: (1) the variety of X+子shows different degrees of lexicalization,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re: a) the idiomatization, b) the fusion of lexical meanings, and c) semantic change caused by metaphor or metonymy; (2) the concept of semi-affix shows a continuous and gradual change of X+子 from a root of a compound into a suffix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One of the functions of suffix 子 is a nominalizer; however, after checking the twenty five examples in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only six of them are nominalized by 子, while the others are resulted from disyllabific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2003)。從量詞到助詞-量詞「個」語法化過程的個案分析。當代語言學,5(3),193-205。
  2. Heine, B.,U. Claudi,F. Hünnemeyer.(1991).Grammaticaliz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Hopper, Paul J.,Elizabeth Closs Traugott.(1993).Grammaticalization.
  4. 太田辰夫、蔣紹愚、徐昌華譯(2003)。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5. 王力(2004)。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6. 石毓智(2002)。漢語發展史上的双音化趨勢和動補結構的誕生-語音變化對語法發展的影響。語言研究,1,1-14。
  7. 伍宗文(2000)。先秦漢語中字序對換的雙音詞。漢語史研究集刊,2,85-99。
  8. 任志萍(2002)。小議類詞綴的判別標準。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48-50。
  9. 朱亞軍(2001)。現代漢語詞綴的性質及其分類研究。漢語學習,2,24-28。
  10. 朱德熙(1983)。自指和轉指。方言,1,16-31。
  11. 吳為善(2003)。双音化語法化和韻律詞的再分析。漢語學習,2,8-20。
  12. 呂叔湘(1990)。呂叔湘文集‧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13. 李琦(2005)。現代漢語名詞後綴“子”的用法探析。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121-124。
  14. 沈孟瓔(1996)。詞彙學新研究-首屆全國現代漢語詞彙學術討論會選集。北京:語文出版社。
  15. 周祖謨(2001)。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16. 竺家寧(2005)。中古漢語的ㄦ後綴。中國語文,4,346-353。
  17. 邵慧君、甘于恩、丁邦新、張雙慶所編(2002)。閩語研究及其週邊方言的關係
  18. 孫豔(1998)。試論類推機制在漢語新詞語構造中的作用。西北師大學報,35(2),85-89。
  19. 徐時儀(1998)。論詞組結構功能的虛化。復旦大學,5,108-112。
  20. 張小平(2003)。當代漢語類詞綴辨析。寧夏大學學報,25(5),22-25、65。
  21. 張淑敏(1995)。漢語複合詞的研究。新竹市:清華大學。
  22. 張斌、胡裕樹(1989)。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3. 張誼生(2000)。論與漢語副詞相關的虛化機制-兼論現代漢語副詞的性質、分類與範圍。中國語文,1,3-15。
  24. 曹保平(2004)。漢語類詞綴研究述評。曲靖師範學院學報,23(1),69-72。
  25. 曹逢甫(2003)。語法化輪迴的研究 以漢語鼻音尾鼻化小稱詞為例
  26. 符淮青(2004)。現代漢語詞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7. 連金發(2000)。構詞學問題探索。漢學研究,18,61-78。
  28. 陳光磊(2001)。漢語詞法論。上海:學林出版社。
  29. 陳愛文、于平(1979)。中國語文
  30. 陶小東(1993)。關於新興詞綴。上海師範大學學報,4,131-133。
  31. 湯廷池(1996)。漢語詞法句法論集。台北:學生書局。
  32. 項夢冰(1994)。語文建設
  33. 黃月圓(1995)。複音詞研究。國外語言學,2,1-9。
  34. 黃志強、楊劍橋(1990)。論漢語詞彙雙音節化的原因。復旦學報,1,98-101。
  35. 楊秀芳(1991)。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36. 楊秋玲(2004)。詞綴及類詞綴的子。開封大學學報,18(3),65-66。
  37. 葉斐聲、徐通鏘(2001)。語言學綱要。台北:書林書局。
  38. 董秀芳(2000)。動詞性並列式複合詞的歷時發展特點與詞化程度的等級。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3(1),57-63。
  39. 董秀芳(2002)。論句法結構的詞彙化。語言研究,3,57-65。
  40. 董秀芳(2002)。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41. 趙元任(2002)。趙元任全集·中國話的文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42. 趙冬梅(2002)。關於小稱的基本認識。語文學刊,2,52-55。
  43. 劉月華(2005)。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44.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1995)。論誘發漢語詞彙語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國語文,3,161-169。
  45. 戴昭銘(2000)。漢語研究的新思維。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高婉瑜(2008)。明初的小稱詞「子」與「兒」——以《老乞大諺解》和《朴通事諺解》爲考察中心。淡江中文學報,19,135-159。
  2. 黃金文、林鴻瑞(2011)。流行語「殺很大」的複合化。中央大學人文學報,48,163-203。
  3. (2023)。「好不好」在衝突對話中的語用功能。臺灣華語教學研究,26,5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