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敘事與語言:描述話語作為殖民情境的標記-呂赫若敘事文本〈牛車〉之分析

并列篇名

Narrative and Language: A Description of Discourse as Colonially-marked-Analyzing Lu Her-jo's "Cattle Cart" as a Narrative Text

DOI

10.30091/JCDNCHU.200612.0004

作者

石美玲(Mei-Ling Shih)

关键词

呂赫若 ; 牛車 ; 敘述語式 ; 切分 ; 文化符碼 ; 殖民情境 ; Lu Her-jo ; The Cattle Cart ; discursive type ; division ; cultural code ; colonial situation

期刊名称

興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06 / 12 / 01)

页次

77 - 10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運用話語分析理論與方法,以呂赫若敘事作品〈牛車〉為對象,嘗試描述話語作為殖民情境的標記,分析話語對內如何銜接篇章,顯現文本的內延功能,對外如何顯示社會主題。本論文認為敘事作品是一個符號系統,而意義單位的切分和描寫層次的區別,可以顯明敘事如何組織一個指意域,以及如何將指意單位編置於其中。呂赫若敘事作品〈牛車〉的敘述文本,呈現豐富的指意過程及話語層次,此一敘述組織介引出相應的歷史、社會、文化的課題,論證了故事中殖民情境下的淳樸素民之無力、無能、之為純然的悲劇之必然性。話語分析命題的焦點閱讀,當有助於台灣文學史之語言、歷史、社會、文化的多層次的重新編碼。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scribe, in terms of discourse analysis, Lu Her-jo's narrative piece ”The Cattle Cart” as colonially-marked. Ⅰ argue, in this paper, that a narrative piece is a system of significations in itself, and a description as such exposes this piece to all related social issues, which in turn witnesses that this piece combines to its textual cohesive devices and its intensional textual functions thereof. A division of analytical units proves all this, relating the speech levels due in the text of ”The Cattle Cart” respectively to the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blems which the people there are socially, historically, and culturally faced with. The pure people there, colonially situated, are thus forced to live their lives only as pure tragedies, powerless and just incapable.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piece as such really helps to recodify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Taiwan-on the levels of language, history, society and cul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Gee, James Paul著、楊信彰導讀(2000)。話語分析入門:理論與方法。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 Searle, John(1979).Expressing and Meaming.Cambridge:CUP.
  3. 王建國(2002)。呂赫若小說研究與詮釋。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
  4. 史蒂文·科恩、琳達·夏爾斯著、張方譯(1997)。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台北:駱駝出版社。
  5. 朱家慧(1999)。兩個太陽下的台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台南:台南市立藝術中心。
  6. 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2003)。敘述學:敘述理論導論(第二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 吳守禮校勘本、施炳華註(1997)。南戲戲文-陳三五娘(上)。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8. 呂正惠(2002)。殖民地的傷痕-台灣文學問題。台北:人間出版社。
  9. 呂赫若(2004)。呂赫若日記。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
  10.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1995)。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1. 呂赫若著、鍾瑞芳譯(2004)。呂赫若日記。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
  12. 李幼蒸(1997)。語義符號學-意義的理論基礎。台北:唐山出版社。
  13. 邱坤良(1992)。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台北:前衛出版社。
  14. 施叔青(2003)。行過洛津。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
  15. 高辛勇(1987)。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台北:聯經出版社。
  16. 張恆豪主編(1991)。台灣作家全集·呂赫若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17. 張寅德編(1989)。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8. 張嘉元(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歷史所。
  19. 許俊雅(1994)。臺灣文學散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 陳文洲(1991)。台灣文藝
  21. 陳姿伶、陳界華(2006)。2006年外國文學教學學術研討會會議口頭版。台中:亞洲大學應用外語系。
  22. 陳映真著(1997)。呂赫若作品研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3. 陳香編著(1985)。陳三五娘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4. 陳淑娟(2004)。功能與程序:描述話語作為事件邏輯的標誌。2004年「符號的程序:敘事學研討會」論文,台北:
  25. 傑哈·簡奈特著、廖素珊、楊恩祖譯(2003)。辭格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
  26. 黃英哲編(1999)。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 台灣人作家作品集·第二卷【呂赫若】。東京:綠蔭書房。
  27. 黃錦淳(2002)。悲歌兩唱:論呂赫若〈牛車〉與王禎和〈嫁妝一牛車〉。台灣文學評論,2(1)
  28. 楊素絹主編(1976)。壓不扁的玫瑰。台北:輝煌出版社。
  29. 楊義(1998)。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30. 葉石濤(1983)。小說筆記。台北:前衛出版社。
  31. 鍾美芳(1994)。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清華大學。
  32.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1979)。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5·牛車。台北:遠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