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抄本客家吉凶書儀“餪女”禮俗研究

并列篇名

Study on "Nuan-nu" in Manuscripts of Hakka Letter Formalities

DOI

10.30091/JCDNCHU.200706.0007

作者

韓碧琴(Bi-Chyn Han)

关键词

餪女 ; 盥饋 ; 探房 ; 抄本客家吉凶書儀 ; naun-nu ; guang-kui ; tan-fang ; manuscripts of Hakka Letter Formalities

期刊名称

興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1期(2007 / 06 / 01)

页次

155 - 19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新竹李世明先生世代相傳抄本客家書儀,篇帙浩瀚,為客家民間禮儀之淵海;抄本客家吉凶書儀之婚禮帖式繁多,婚後禮帖式中之「餪女」帖式,爬梳禮經,未見有關「餪女」之隻字片語;逮至魏晉南北朝,字書以「女嫁三日餉食」釋之,趙宋司馬光作《書儀》,恐貧者不便殺牲行盥饋之禮,遂改盥饋之禮為「婦家具盛饌酒壺」。朱熹《家禮》承《書儀》之說,後人相沿,以婦家送肴饌行盥饋之禮,第三日所送者為餪;「餪女」、「盥饋」二禮,有待釐清,故而裒集文獻,深入考斠,期能探賾「餪女」禮俗之流轉,彰顯禮制因革之迹。 盥饋本由新婦親力為之,若由婦家代饋,失其本義。男女兩家,相距有千里之遙者,亦有近在咫尺者,遂採權宜之計;墨守三日饋女者,以親迎日、次日饋女,乃為「盥饋」之禮,必待三日所送者,方為「餪女」;殊不知「餪女」原為「饋女」,北齊之際,始改為三日饋女;則司馬光《書儀》定庶人盥饋禮儀,實啟後世「餪女」、「盥饋」轇轕之因。女家送食以表溫暖,降及後世,日趨繁縟,有長達整月者,非僅食物之餽,且有財物之贈;儀節豐儉,端視個人之貲,加以各地禮俗不一,閩粵移民,互因所習,斟酌損益,而為今日流傳之「舅仔探房」、「邏三朝」禮俗。文獻詳載,川岳分區,風氣間阻;變而從時,各因其習,日期無定,禮節不一;然有識之士纂輯之《家禮會通》、《家禮大成》、《家禮帖式集成》、抄本客家吉凶書儀,猶存古制,閩粵移民渡海來臺,「餪女」之禮,演嬗而為「舅仔探房」、「邏三朝」,族群錯居雜處,文化融通合成為必然之勢,然禮制演變之脈絡,斑斑可考,文化歷史傳統亦不可率爾忽之。

英文摘要

Lee family at Hsin-Chu County preserved many manuscripts of Hakka Letter Formalities, providing a guideline for Hakka etiquettes. Nuan-nu (餪女) documented in Hakka Letter Formalities was not mentioned in earlier Chinese classics about rites until Wei-Jin-Nan-Bei Dynasty when it was interpreted as giving food presents to a daughter at the third day after her marriage. However nuan-nu was confused by guan-kui (盥饋) when Si Ma Guang (司馬光) modified the meaning of guan-kui, in his book ”Letter Formalities”, as food presents given by bride's famil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reestablish the origin of nuan-nu and it's transformation with time. Originally, guan-kui should be done by the bride. It will be meaningless if it was done by bride's family. Two families involved in a marriage may live nearby or far apart, thus the food presents given by the bride's family can be somehow delayed. Those who insisted guan-kui should be done when the food presents arrived at the third day after marriage was incorrect. Actually, nuan-nu was kui-nu (饋女). However, it was changed to kui-nu at the third day after marriage at Bei-Chi Dynasty. Si Ma Guang's ”Letter Formalities” was the first document mixing up the meanings of nuan-nu and guan-kui. Food presents revealed the warmth of bride's parents. As long as time and space changed, the presents included not only food but also other material depending on local etiquettes. Scholars editing the books such as ”Gia-li-hwei-tung” (家禮會通 ), ”Gia-li-da-cheng” (家禮大成), ”Gia-li-tie-si-gi-cheng” (家禮帖式集成) and Hakka Letter Formalities had preserved the original etiquettes. Recently, Taiwanese immigrating from Gung-dong and Fu-jian has modified the customs of nuan-nu into ”gio-ze-tan –fang” (舅子探房) and ”lo-san-zau” (邏三朝). The customs changed with time and area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However, the path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etiquettes can be traced and can not be ignor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宋史·藝文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 臺灣文獻史料叢刊。臺灣大通書局。
  3. 唐顏真卿。顏魯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梁顧野王撰、唐孫強增補、宋陳彭年重修。玉篇。臺北:商務印書館。
  5. 清于敏中、英廉、奉敕編。欽定日下舊聞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清李綠園著、新文豐出版公司校注(1983)。歧路燈。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7. 清來保、李玉鳴、奉敕撰。欽定大清通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清張廷玉、奉敕撰。明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清張廷玉、奉敕撰。明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清陳元龍。格致鏡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清陳朝龍、鄭鵬雲修纂、鄭鵬雲、曾逢辰重編。臺灣文獻史料叢刊。臺灣大通書局。
  12.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5)。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華東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3. 丁世良、趙放主編(1989)。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西北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4.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7)。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華北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5.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1)。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中南卷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6.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1)。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中南卷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7.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7)。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華北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8.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1)。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中南卷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7)。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華北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1)。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中南卷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21.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1)。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中南卷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22.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7)。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華北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3. 丁世良、趙放主編(1989)。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西北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24.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5)。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華東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25.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7)。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華北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6.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7)。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華北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7. 丁世良、趙放主編(1989)。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東北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28.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7)。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華北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9.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1)。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中南卷下。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30.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1)。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中南卷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31.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1)。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中南卷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32.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5)。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華東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33.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5)。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華東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34.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7)。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華北卷‧清乾隆十年刻本景州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35.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5)。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華東卷‧清嘉慶十五年刻本重修揚州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36.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5)。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華東卷‧清乾隆二十二年刻本安溪縣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37. 丁世良、趙放主編(1989)。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西北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38.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5)。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華東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39.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7)。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華北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40.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1)。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中南卷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41.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7)。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華北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42.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7)。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華北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43.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7)。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華北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44. 丁世良、趙放主編(1995)。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華東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45. 丁度。集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6. 王大魯修、賴際熙纂(1967)。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
  47. 王瑛曾。臺灣文獻史料叢刊。臺灣大通書局。
  48.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灣大通書局。
  49. 司馬光。類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0. 司馬光。書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1. 司馬光。書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2.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曾棗莊、劉琳主編(1992)。全宋文。四川:巴蜀書社。
  53. 托克托。宋史·藝文志。臺北:商務印書館。
  54. 托克托。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5. 朱鋒(1952)。臺北文物。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56. 朱鋒(1952)。臺北文物。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57. 朱鋒(1952)。臺北文物。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58. 朱鋒(1952)。臺北文物
  59. 朱熹。家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0. 朱熹。家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1. 何休解詁、徐彥疏。公羊傳。臺北:藝文印書館。
  62. 吳自牧。夢粱錄。台北:商務印書館。
  63. 吳自牧。夢粱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4. 吳自牧。夢粱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5. 呂子振輯(1975)。家禮大全。臺北:西北出版社。
  66. 呂子振輯(1975)。家禮大全。臺北:西北出版社。
  67. 宋鄭、奉敕撰。政和五禮新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8. 宋鄭、奉敕撰。政和五禮新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9. 宋鄭、奉敕撰。政和五禮新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0. 李實。蜀語。臺北:藝文印書館。
  71. 杜預注、孔穎達正義。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
  72. 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編纂。臺灣文獻史料叢刊。臺灣大通書局。
  73.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4. 季旭昇(1987)。中國學術年刊
  75. 明郎瑛、楊家駱編(1963)。讀書劄記叢刊。臺北:世界書局。
  76. 明徐一夔撰。明集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7. 林素捐(2003)。古代婚禮「廟見成婦」說問題研究。漢學研究,21(1),57-58。
  78. 邵博。聞見後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9. 邵博。聞見後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0. 邱曉玲(2004)。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
  81. 施懿琳編撰(2004)。全臺詩。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
  82. 段公路。北戶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3. 紀昀(1989)。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
  84. 胡健偉。臺灣文獻史料叢刊。臺灣大通書局。
  85. 范祖述。杭俗遺風。臺北藝文印書館。
  86. 范祖述。杭俗遺風。臺北藝文印書館。
  87. 倪贊元。臺灣文獻史料叢刊。臺灣大通書局。
  88. 唐蕭嵩撰。大唐開元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9. 班固。白虎通義‧嫁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0. 高勝公派下宗親會編印(2001)。李氏家譜。高勝公派下宗親會。
  91. 張汝誠(1985)。家禮會通。臺北:大立出版社。
  92. 張祖基(1986)。客家禮俗。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93. 張鴻來(1928)。婚喪禮雜說。北京:北京文化學社。
  94. 清聖祖御製(1971)。全唐詩。臺北:明倫出版社。
  95. 清聖祖御製(1971)。全唐詩。臺北:明倫出版社。
  96. 許慎、段玉裁。。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97. 許慎、段玉裁。。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98. 連橫(1984)。台灣通史。臺北:大通書局。
  99. 連橫(1984)。台灣通史。臺北:大通書局。
  100. 連橫(1984)。台灣通史。臺北:大通書局。
  101. 連橫(1984)。台灣通史。臺北:大通書局。
  102. 陳春秀(1987)。民俗曲藝
  103. 陳春秀(1987)。民俗曲藝
  104. 陳運棟(1991)。台灣客家禮俗之研究。臺北:臺原出版社。
  105. 陳維根標點、劉殿爵審閱、王念孫新式標點(1978)。廣雅疏證。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06. 陳維根標點、劉殿爵審閱、新式標點、王念孫(1978)。廣雅疏證。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07. 陳鳴盛輯(1860)。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
  108. 陳燿文。天中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9. 黃季剛(1977)。論學雜著。臺北:九思出版社。
  110. 黃淑璥。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1. 溫仲和纂(1991)。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
  112. 萬斯大、叢書集成簡編(1965)。禮記偶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3. 鈴木清一郎撰、高賢治、馮作民編譯(1981)。臺灣舊慣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114. 廖素菊(1967)。台灣文獻
  115. 廖財聰(1991)。客家之婚喪禮俗。史聯雜誌,18,117。
  116. 趙令畤。侯鯖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7. 趙和平(1933)。敦煌寫本書儀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18. 趙翼(1975)。陔餘叢考。臺北:華世出版社。
  119. 劉昫。舊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0. 歐陽脩。新唐書‧藝文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1. 鄭玄注、孔穎達正義。禮記·曾子問。臺北:藝文印書館。
  122. 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臺北:藝文印書館。
  123. 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臺北:藝文印書館。
  124. 顏之推撰、王利器注(1983)。顏之推家訓集解。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25. 魏徵。隋書‧經籍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