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魏晉玄學家“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與實踐

并列篇名

Political Thoughts and Practice of "Wu Wei Er Zhi" in Wei Jin Xuan Xue

DOI

10.30091/JCDNCHU.200806.0007

作者

馬行誼(Hsing-Yi Ma)

关键词

魏晉玄學 ; 無為而治 ; 政治哲學 ; Wei Jin Xuan Xue Wei Jin metaphysics ; Wu Wei Er Zhi to govern by doing nothing that goes against nature ; Political Philosophy

期刊名称

興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3期(2008 / 06 / 01)

页次

155 - 18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無為而治」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所嚮往的理想境界,自先秦以來,儒、道、法三家對此均提出各具特色的思想內涵。時至秦漢,思想家揉合諸子而產生的黃老之學,不僅為「無為而治」的觀念提供思想的養分,也為新興的帝國建構了理想的政治架構。魏晉玄學家踵武前賢,反思時代之弊,以道家的學術思想為核心,再次融合各家以往的「無為而治」成績,繼而整理出嶄新的思想體系,期望作為亂世中統治者施政的參考。本文從「『無為而治』思想的形成背景」、「『無為而治』思想的理論基礎」、「君主的心態與做法」、「『有為』與『無為』的關係」等四個方面討論魏晉玄學家「無為而治」的政治理想與實踐。本文所得的結論是:由於玄學的學術性格,所以無論何、王的「貴無」之說;嵇、阮的上古無為而治藍圖;郭象以「性」為主體之論等,畢竟和現實的政治運作沒有接軌。此外,玄學家即使提到君主心態和做法,以及「有為」和「無為」的關係,也只是原則性的宣示,以及現象背後價值觀的探討,所以我們僅可稱其為政治哲學或思想,實在難與儒、法思想運作下的國家機器相比擬。儘管如此,玄學家對傳統「無為而治」命題的拓深與豐富,而作為百代君主施政時的參考而言,其所代表的不朽價值,仍是值得我們一再肯定的。

英文摘要

”Wu Wei Er Zhi” (to govern by doing nothing that goes against nature) was the ideal world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s expected to achieve. Schools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Law all proposed their own thoughts toward it since pre-Qin dynasty. Time to Qin and Han, ”Huang Lao Zhi Zue,” that thinkers fused various schools not only provided nutrition to the idea of ”Wu Wei Er Zhi” but also constructed the ideal political structure of newly risen empire. Metaphysicians in Wei Jin tagged along behind the predecessors to examine the maladministration in the time and then integrated various schools' thoughts of ”Wu Wei Er Zhi” in the sense of Taoism. Furthermore, they developed brand new system of thoughts and expected to be the reference of rulers in the trouble times. The study discussed the political thoughts and practice of ”Wu Wei Er Zhi” in Wei Jin metaphysicians in four aspects: background of ”Wu Wei Er Zhi,” theory foundation of ”Wu Wei Er Zhi,” attitudes and actions of a liege lord, and relationship of ”You Wei” (doing something) and ”Wu Wei” (doing nothing). However, due to the scholarly characteristics of metaphysics, scholarly thoughts did not connect to politics in the reality, no matter ”Gue Wu” of Ho Yen and Wang Bi, ”Blueprint of Wu Wei Er Zhi” of Ji Kang and Ruan Ji, and ”Ontology of human nature” of Guo Xiang ever tried. In addition, metaphysicians only made an announcement in a matter of principle and discussed the values behind the phenomenon, even they mentioned the attitudes and actions of a liege lord and relationship of ”You wei' and ”Wu Wei.” Therefore, researchers could only name it as political philosophy or thoughts but not compare as a nation ruled by schools of Confucianism and Law. However, the proposition of ”Wu Wei Er Zhi” of metaphysicians was rich and in depth, and it represented the immortal merit of political references which should be valu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南朝宋范曄(1981)。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2. 南朝宋劉義慶撰、余嘉錫箋疏(1989)。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3. 唐房玄齡撰(1978)。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
  4.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1988)。三國志。臺北市:世界。
  5. 秦呂不韋撰、陳奇猷校(1985)。呂氏春秋校。台北:華正書局。
  6. 清趙翼撰、王樹民校證(1984)。二十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7. 清嚴可均輯(1999)。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8. 漢劉安編著、陳廣忠譯注(1990)。淮南子譯注。長春:吉林文史。
  9. 戰國韓非撰、陳啟天集釋(1985)。韓非子集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0. 魏王弼撰、樓宇烈校釋(1983)。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台北:華正書局。
  11. 魏何晏集解、邢昺疏(1982)。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12. 魏阮籍撰、陳伯君校注(1987)。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3. 魏嵇康撰、戴明揚校注(1962)。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4. 丁冠之(1982)。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阮籍。濟南:齊魯書社。
  15. 丁原明(2005)。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16. 王葆玹(1996)。玄學通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17. 王曉毅(2003)。儒釋道與魏晉玄學形成。北京:中華書局。
  18. 王曉毅(2001)。郭象"性"本體論初探。哲學研究,9,32-38。
  19. 丘為君(1981)。自然與名教-漢晉思想的轉折。台北:木鐸出版社。
  20. 田文棠(1994)。阮籍評傳-慷慨任氣的一生。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21. 任繼愈(1998)。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22. 牟宗三(1989)。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3. 余英時(1997)。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4. 余敦康(1998)。中國哲學論集。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25. 李澤厚(1990)。中國古代思想史。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26. 辛旗(1996)。阮籍。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27. 周大興(1994)。阮籍《樂論》的儒道性格評議。中國文化月刊,161,61-80。
  28. 林家驪注釋(2001)。新譯阮籍詩文集。台北:三民書局。
  29. 馬行誼(2005)。王弼《周易注》的詮釋策略與思想內涵。逢甲人文暨社會學報,11,57-82。
  30. 馬行誼(2005)。試論王弼《老子注》的思想脈絡。台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19(2),53-70。
  31. 馬行誼(2006)。阮籍的群我意識。逢甲人文暨社會學報,12,103-127。
  32. 馬行誼(2006)。試論阮籍著作中理想人格的塑造與衝突。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0(1),31-52。
  33. 高晨陽(1997)。阮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34. 康中乾(1995)。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
  35. 張岱年(1982)。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6. 張蓓蓓(1991)。中古學術論略。台北:大安出版社。
  37. 許杭生(1989)。魏晉玄學史。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8. 許建良(2003)。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39. 郭梨華(2003)。王弼之自然與名教。台北:文津出版社。
  40. 郭慶藩輯(1887)。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
  41. 陳寅恪(1974)。陳寅恪先生論文集。台北:三人行出版社。
  42. 陶建國(1986)。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
  43. 傅偉勳(199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44. 曾春海(2003)。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45. 湯一介(1999)。郭象。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46. 湯用彤(1995)。魏晉思想。台北:里仁書局。
  47. 黃漢光著(2000)。黃老之學析論。台北:鵝湖出版社。
  48. 葛榮晉著(2001)。論"無為"思想的學派性。齊魯學刊,1,20-28。
  49. 劉笑敢(1996)。"無為"思想的發展-從《老子》到《淮南子》。中華文化論壇,2,93-100。
  50. 瀧川龜太郎(1982)。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