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情境連類-唐詩“以女為喻”審美心理析論

并列篇名

Connection of Feeling and Situation-Analysis of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Woman as Symbol in Tang Poet

DOI

10.30091/JCDNCHU.200806.0004

作者

林淑貞(Shu-Chen Lin)

关键词

唐詩 ; 比興 ; 寄託 ; 託喻 ; 審美心理 ; 女性書寫 ; Tang Poet ; Bi and Xing ; commit ; metaphor ; aesthetic psychology ; woman despictoins

期刊名称

興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3期(2008 / 06 / 01)

页次

67 - 9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國詩歌喜以敘寫女性幽思來隱喻求用之心,或以女性代言體方式來抒發個人感蕩不遇之志,甚至以神話之女、歷史之女、人間女子之貧女、貞女、怨女、思婦等來寓寄感懷,以喻示個人、社會、政治的某些情狀,究竟這些「以女為喻」詩歌的審美心理為何?理論基礎為何?示現的內容及類型如何?所豁顯的審美意識是什麼?乃至於展示的文化特徵又是什麼?是一個值得探賾的論題,本文擬以唐代詩歌為研究範疇,探討其中的審美心理與詩用文化之意義。

英文摘要

Chinese peot like to use woman anexity to describe a man who wanted to become an official member. They may use woman's situation to describe individual's searching for sage or intelligent leader. Even some individual, societal,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may be expressed by using woman of legends, woman of history, poor woman, woman that loyal to husband, unsatisfactory woman, woman that missed husband etc. What on earth the nature of woman as symbol? What is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What is their content and type? What's their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What's their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se topic were worth to discuss. The paper aimed at poet songs in Tang dynasty and discussed their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poet function and cul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5)。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
  2. (1996)。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3. (1989)。欣賞與批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 杜詩鏡銓。台北:華正書局。
  5. (1996)。唐詩彙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6. (1994)。從花間詞的女性特質看辛棄疾豪放詞。第一屆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7. (1979)。中國詩學:思想篇。台北:巨流出版社。
  8. (1996)。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9. 清李調元編、何光清點校、李山甫(1992)。全五代詩。四川:巴蜀書社。
  10. 何文煥(1983)。歷代詩話。台北:漢京。
  11. 吳旻旻。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大。
  12. 李冬生注(1988)。張籍集注。合肥:黃山書社。
  13. 李東陽、丁福保編(1983)。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
  14. 李誼注釋(1992)。禪家寒山詩注。台北:正中書局。
  15. 林淑貞(2007)。表意·示意·釋義:中國寓言詩析論。台北:里仁書局。
  16. 林淑貞(2007)。表意·示意·釋義:中國寓言詩析論。台北:里仁書局。
  17. 張九齡一(1996)。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18. 張籍一(1996)。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19. 梅家玲(1997)。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台北:里仁書局。
  20. 梅家玲(1997)。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台北:里仁書局。
  21. 皎然(1983)。歷代詩話。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2. 陳文忠(1998)。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3. 陳伯海(1996)。唐詩彙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4. 陳伯海(1996)。唐詩彙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5. 陳沆(1972)。詩比興箋。台北:正生書局。
  26. 黃永武(1979)。中國詩學:思想篇。台北:巨流出版社。
  27. 葉嘉瑩(1985)。迦陵談詩二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8. 維·什克洛夫斯基、法國茨維坦•托多羅夫編(1989)。俄蘇形式主義文論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9. 劉禹錫一(1996)。全唐詩。北京:中華。
  30. 劉勰(1981)。文心雕龍·比興篇。台北:開明書局。
  31. 劉學鍇、余恕誠編(1996)。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32. 劉學鍇、余恕誠編(1996)。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33. 蔡英俊先生(1986)。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
  34. 顏崑陽先生。論詩歌文化中「託喻」觀念:以《文心雕龍·比興篇》為討論起點。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
  35. 顧龍振清人(1973)。詩學指南。台北:廣文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