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戰場在哪裡-《左傳》“秦晉殽之戰”結構意涵分析
|
并列篇名
|
The Presentation of Ideas in the Yiao Battle in Zuo-Zhuan
|
DOI
|
10.30091/JCDNCHU.200906.0004
|
作者
|
蔡妙真(Miao-Chen Tsai)
|
关键词
|
秦晉殽之戰 ; 修辭 ; 修德 ; 禮貌 ; 面子 ; 左傳 ; 結構 ; The Yiao battle between Chin and Gin ; rhetoric ; morality ; politeness ; negative face ; positive face ; Zuo-Zhuan ; constitution
|
期刊名称
|
興大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25期(2009 / 06 / 01)
|
页次
|
65
-
83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魯僖公三十三年(627B. C.)秦、晉有殽之戰,《左傳》記此戰卻不寫戰況,反而特寫當時諸侯、大臣、婦人、小孩、乃至商人的言語活動,此其選材之特殊也。而諸人言語之間有對照呼應之關係,此《左傳》結構之常法也。透過「秦晉殽之戰」裡言語活動的分析,可以看到進行語言交際時,發話者除了應注意訊息是否適應情境,更重要的是兼顧面子問題,其具體表現就是維護雙方、尤其受話者的消極面子和積極面子。所以秦晉殽之戰一文中,諸言說者獨蹇叔因辭之不修,導致言語交際的失敗。可見《左傳》在詮解歷史時,認定戰場有時不在城邦壕溝、原野陵谷,真正造成戰事之起或泯的,其實是在唇吻喉舌之間。因此,《左傳》利用這一場戰爭記事,以材料的選擇去呈現「語言」的神奇力量,同時揭示其其修辭觀。
但是《左傳》也在結構之中,放入對「禮」與「貳」及「知、仁、武」等的檢驗,從而辯證修德與修辭是無可分割的一回事,旁證孔子「修辭立其誠」等論述。因此,戰場在哪裡?戰場在於自己的內心,真正的戰爭是對自己言行的鍛鍊修養,能「克己復禮」自然可得「有德者必有言」之效,而有德有言自能戢兵止戈也。
|
英文摘要
|
The Yiao battle between Chin and Gin occurred in 627B.C. was an important war influenced both Chin and Gin's political future and status in feudal lords. There were no war details about The Yiao battle in Zuo-Zhuan, but a series of illocutionary acts which all pointed to emphasize the power of rhetoric, especially the politeness and FTA (Face Threatening Acts) issues.
What's more is the posting of morality. The author presented the idea in. the description of Yiao battle in Zuo-Zhuan-it's the same thing that a person keeps great virtue and utterance well by proper rhetoric policy. That's what we can find i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text.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蔡妙真(2006)。變焦鏡頭-《左傳》價值辯證手法。興大中文學報,21,227-252。
連結:
-
(1982)。十三經注疏:孟子·盡心。台北:藝文印書館。
-
(1995)。三國志·魏書。臺北:鼎文書局。
-
周莊周撰、清郭慶藩輯(1995)。莊子集釋。臺北:中華書局。
-
明陳禹謨(1956)。左氏兵略。臺北:武學書局。
-
唐劉知幾撰、浦起龍釋、呂思勉評(1975)。史通釋評。臺北:華世出版社。
-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陳奇猷校釋(1988)。呂氏春秋。臺北:華正書局。
-
清吳闓生。左傳微。臺北:育林出版社。
-
清李元春(1989)。左氏兵法·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
清馮李驊、馬小梅編。國學集要第二編:左繡。臺北:文海出版社。
-
清顧棟高(1974)。春秋大事表。臺北:鼎文書局。
-
Brown, P,S. Levinson(1987).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Brown, P,S. Levinson,E. Goody (ed.)(1978).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Holtgraves, T. M.(1992).The linguistic realization of face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production and comprehension, person perception,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55,141-159.
-
Mey, Jacob L.(1993).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Oxford:Blackwell.
-
Searle, J.(1969).Speech Act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朱寶慶(1991)。左氏兵法。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
柏拉圖著、朱光潛譯(1986)。柏拉圖文藝對話集。臺北:蒲公英出版社。
-
范文瀾(1995)。中國通史簡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
苗力田編(1994)。亞里士多德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
徐杰令(2004)。春秋邦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張端穗(1987)。左傳思想探微。臺北:學海出版社。
-
陳逢源(2003)。《左傳》敘事之結構思惟-以「鄭伯克段于鄢」為例。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文學與經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程發軔(1989)。春秋要領。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
童書業(2006)。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
黃懿慧。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412-H-004-026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412-H-004-026,未出版
-
賈玉新(1997)。跨文化交際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
齊滬揚(2000)。傳播語言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潘萬木(2004)。《左傳》敘述模式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
蔡妙真(2001)。敘事與褒貶-以《左傳》「晉公子重耳之亡」中的婦女敘事為例。第四屆先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蔡妙真(2007)。由「解揚不辱君命」談《左傳》對「信」之論述。第五屆中國經學研究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
蔡妙真(2006)。屬辭比事-《左傳》編年體與蒙太奇。經學論叢,79-96。
-
錢穆(1999)。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