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餪房考

并列篇名

Study on "House Warming"

DOI

10.30091/JCDNCHU.201006.0001

作者

韓碧琴(Bi-Chyn Han)

关键词

餪房 ; 餪女 ; 暖壙 ; 暖墓 ; house warming ; daughter warming ; tomb warming ; grave warming

期刊名称

興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7期(2010 / 06 / 01)

页次

1 - 3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餪房」禮俗,雖不見於禮經,然文獻典籍多所記載,散見吉凶禮俗之中;喜慶祝賀有之,喪葬祭奠亦有之;判若天淵之屬性,皆以「餪房」稱之,故而有以乖舛不經視之,亦有以無禮訾之。 遷居入新宅,親朋醵金治具,過主人飲之,謂之「餪房」;嫁女三日送食「餪女」,謂之「餪房」;婚期前夕鋪房、壓床,謂之「餪房」;夫婦合卺、婚宴賀婚、謔親鬧房,謂之「餪房」;孝子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之心,將先人遷入幽宅,謂之「餪房」;均由「餪房」而衍生,無論吉凶,入宅溫居,皆屬「餪房」。或以事涉吉凶,全以「餪房」名之,出於俚俗,不可為訓;殊不知「餪房」禮俗,世俗皆以涵義複雜,宛若轇轕不清,然細繹其理,皆有其脈絡可循,非圓鑿而方枘,鉏鋙而難入也。 「餪房」一詞,雖散見於吉凶禮俗之中,然世俗多未能探源竟委,亟待釐清,故思鉤玄探賾,爰裒集文獻,爬梳董理,期能剖析「餪房」禮俗之全豹,彰顯「餪房」禮俗之演變。

英文摘要

”House warming” rituals, though not found in classics of rites, appeared in popular literature and books. The rituals were found in the wedding and funeral customs. Two totally different behaviors were both termed ”house warming”. Therefore it seems to be absurd and rude. When move into the new house, relatives and friends send presents of the feast and drink with the host, called the ”house warming”. Send food to the daughter who married three days ago, so called ”daughter warming”, also called ”house warming”. Set up bed at wedding eve called the ”house warming”. Husband and wife drink together, send wedding greeting and banter by friends and relatives during the bridal night also called the ”house warming”. To uphold the spirit ”treat dead as treat health, dead as living”, move dead to grave also called ”house warming”. People may argue that ”house warming” was improperly involved in wedding and funeral customs. However the rituals can be deduced from relative contexts and have their specific meaning. ”House warming” rituals, though appeared in wedding and funeral customs, have not been studied clearly. In this study, the documents related to the rituals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thoroughly so that the evolution of ”house warming” rituals can be understand completel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韓碧琴(2009)。客家鋪房禮俗研究。興大中文學報,25,315-356。
    連結:
  2.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 董珊,〈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四)雜記〉,(《簡帛研究》網站論文,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donqshan001.htm
  4. 大西克也,〈試釋上博楚簡《昭王毀室》中的「刑刏」─楚簡文字中的「父」「升」「旡」─〉,(《簡帛研究》網站論文,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8/daxikeye001.htm
  5. 陳志村,〈一座古廟與兩樁歷史慘案〉,(《淇河晨報》2008 年06 月18 日,04 版「文化鶴壁」),qbwb.hebiw.com/html/2008-06/18/content_34643.htm
  6.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7.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8.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9.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10. (1964)。大元聖政國朝典章。臺北:文海出版社。
  11.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12.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13.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14.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15.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16. 淄博市志編纂委會,《淄博市志》,(《淄博市志資料庫》,http://www.zbsp.gov.cn),頁265
  17. 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話〉,(《簡帛研究》網站論文,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menqpenqsheng001.htm
  18. (1977)。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
  19. 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
  20.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21. 〈翼城風情〉,(《翼城史志網》),http://www.yicheng.gov.cn/ycfq-mqfs-szxs2.html
  22.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23.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4.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25. (1999)。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6.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27.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齊魯書社。
  28.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9.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30.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31.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32.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3.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34.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5.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36.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37.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38. 梅州廣播電視台,〈客家人結婚習俗跟周朝很相似〉,(廣東:梅州廣播電視臺,2009 年01 月04 日;http://www.tgdmztv.com/news/kjtd/2009-01-04/ )
  39.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40.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41. 四部叢刊初編。臺北:商務印書館。
  42.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43.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44.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45.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46.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47. 丁世良編、趙放編(1995)。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48. 丁世良編、趙放編(1995)。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49. 丁世良編、趙放編(1991)。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
  50. 丁世良編、趙放編(1989)。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西北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51. 丁世良編、趙放編(1991)。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西南卷下。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52. 丁世良編、趙放編(1991)。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西南卷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53. 丁世良編、趙放編(1991)。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
  54. 丁世良編、趙放編(1997)。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滙編。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
  55.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區志編纂委員會(1990)。博山區志。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56.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編(1991)。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論文集,上海:
  57. 中華書局編輯(1977)。中華大字典。臺北:中華書局出版。
  58. 王念孫、陳雄根標點(1978)。廣雅疏證。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59. 王勤(2002)。江蘇宜興丁蜀的喪葬祭奠習俗模式與內涵。東南文化,5,47。
  60. 石奕龍(2005)。中國民俗通志‧喪葬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61. 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1998)。安徽省志‧民俗志。北京:方志出版社出版。
  62. 何光遠。鑒誡錄。臺北:藝文印書館。
  63. 何彬(1995)。浙江漢族喪葬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64. 余悅編(2004)。中國民俗大系‧江西民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65. 吳小如(1992)。讀書叢札。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66. 吳敬梓(1974)。儒林外史。臺北:華正書局。
  67. 李正宇(2005)。晚唐至北宋敦煌僧尼普聽飲酒-敦煌世俗佛教系列研究之二。敦煌研究,3,91-116。
  68. 李惠芬編(2003)。中國民俗大系‧湖北民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69. 李實、黃仁壽校注劉家和校注(1990)。蜀語校注。巴蜀書社。
  70. 李綠園(1983)。歧路燈。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71. 杜佑(1977)。通典。臺北:國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72. 那木吉拉(1994)。中國全史‧中國元代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73. 金煦編(2003)。中國民俗大系‧江蘇民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74. 范祖述。杭俗遺風。臺北:藝文印書館。
  75. 唐耕耦、陸宏基(1990)。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蹟釋錄。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古佚小說會。
  76. 徐吉軍、賀云翱(1991)。中國喪葬禮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77. 浙江民俗學會編(1986)。浙江風俗簡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78. 班固、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79. 班固、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80. 班固、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81. 班固、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82. 班固、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宣帝紀。臺北:藝文印書館。
  83. 馬承源編(2004)。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4. 常人春(1990)。老北京的風俗。北京:燕山出版社。
  85. 張余編、曹振武編(2003)。中國民俗大系‧山西民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86. 陳夢雷編(1977)。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
  87. 黃永武編(1985)。敦煌寶藏。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
  88. 黃侃(1977)。黃季剛先生論學名著。臺北:九思出版社。
  89. 楊伯峻(1993)。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90. 楊景震編(2003)。中國民俗大系‧陝西民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91. 溫幸編、薛麥喜編(1991)。山西民俗。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92. 葉大兵編(2003)。中國民俗大系‧浙江民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93. 葉濤編(2004)。中國民俗大系‧山東民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94. 過偉編(2003)。中國民俗大系‧廣西民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95. 翟灝(1979)。通俗編‧儀節。臺北:大化書局。
  96. 趙和平(1993)。敦煌寫本書儀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
  97. 潘春輝(2003)。晚唐五代敦煌僧尼飲酒原因考。青海社會科學,4,81-83。
  98. 潘春輝(2005)。唐宋敦煌僧人違戒原因述論。西北師大學報,42(5),74-79。
  99. 蔣致遠編(1985)。中國方言謠諺全集。宗青圖書公司。
  100. 蔣禮鴻(1988)。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1. 鄭炳林、魏迎春(2007)。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團僧尼違戒。敦煌學輯刊,4,25-40。
  102. 韓邦慶(1980)。海上花列傳。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03. 韓碧琴(2007)。抄本客家書儀「餪女」禮俗研究。興大中文學報,21,155-190。
  104. 顏之推、王利器注(1983)。顏之推家訓集解。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05. 魏徵。群書治要。臺北:商務印書館。
  106. 嚴可均(2006)。全晉文。北京:商務印書館。
  107. 蘭陵笑笑生(1990)。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臺北:曉園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韓碧琴(2012)。答紙禮俗研究。國文學報,51,71-108。
  2. 韓碧琴(2014)。暖喪禮俗研究。興大中文學報,35,12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