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未許經典向黃昏-《左傳微》評點的時代特色

并列篇名

The Classics Should Not Fade Away-The Spirit of the Times of Zhuo-Chuan-Wei

DOI

10.30091/JCDNCHU.201006.0010

作者

蔡妙真(Miao-Chen Tsai)

关键词

左傳微 ; 吳闓生 ; 左傳 ; 微言大義 ; 評點 ; Zhuo-Chuan-Wei ; Wu-Kai-Shen ; Zhuo-Chuan ; veiled/subtle words with great moral purport ; ping-dien critics

期刊名称

興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7期(2010 / 06 / 01)

页次

233 - 26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左傳微》係評點《左傳》之作,成書於科舉即將見廢的環境下,作者吳闓生(1877-1949),兼有中西學術背景,且《左傳微》正式發行是在新文化運動反對傳統學術之際,因之本文欲探究的是,在如此變動的時局下,《左傳微》對《左傳》的闡解是否有殊別於傳統處?其評點在《左傳》學流變史上的意義為何? 吳闓生於《左傳微•例言》明言「此編專以發明《左氏》微言為主。」為了讓經典所存之「恆常至道」不被誤解,故於大義之外,對深曲委婉方式表達的微言,更仔細爬梳。綜觀吳闓生於《左傳微》所提出的微言眇意,實仍以尊王、黜霸、攘夷等大義為主軸,從而檢視人物的道德甚至心機。《左傳微》研尋的義理,有涵融三傳之處;也不排斥偶以西方學術論《左傳》微言;對封建尊尊精神,也重新辨析,力圖與「以德禮率下,不飾偽也」的精神會通;而這樣的作法的確很能展現經典面對新時代的新精神。 吳闓生在細密點評之中,關注的仍是經義,此正其尊經作法。尤其在經典邊緣化的風氣底下,《左傳微》明揭以經讀之,已是充分體認而力圖振作的宣示。而混論三傳或引子論傳,以及展現傳統尊尊思維的是非精神,皆以經典的包容性展現其時代精神。而所謂微言眇旨的發掘,除了充分展現語言的曲折美學之外,其實亦顯示經學解說的多樣化,凡此,皆其未許經典向黃昏之苦心也。

英文摘要

Zhuo-Chuan-Wei is one of ping-dien critics of Zhuo-Chuan. It was written in the era that imperial examination was terminating, and the sanctity of Confucian classics was losing, also this book was published after New Culture Movement when scholars had classical educations but began to lead a revolt against Confucian culture. They were eager to create a new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global and western standards. In this situation, the interpretations or critics of Zhuo-Chuan in Zhuo-Chuan-Wei must be different form the other interpretations or critics. Therefore, this essay focuses on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which was showed on Zhuo-Chuan-Wei. Some of the interpretations about Zhuo-Chuan in Zhuo-Chuan-Wei are a blend of Three Commentaries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Sometimes it cited western ideas to explain terse but highly significant statements in Zhuo-Chuan.; The author, Wu-Kai-Shen, made efforts in converting class notion in feudal society to courtesy. All of these interpretations showed Wu-Kai-Shen devoted himself to keep the classics from fading away. The main ping-dien critics in Zhuo-Chuan-Wei are the interpretations on 'veiled/subtle words with great moral purports'. Wu-Kai-Shen insisted the values of classics saved in these great moral purports are eternal, this was what Wu-Kai-Shen had done obviously to maintain the Sanctity of Zhuo-Chua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李隆獻(2007)。兩漢復仇風氣與《公羊》復仇理論關係。臺大中文學報,27,71-122。
    連結:
  2. 林素娟(2005)。漢代復仇議題所凸顯的君臣關係及忠孝觀念。成大中文學報,12,23-46。
    連結:
  3. 黃克武(2005)。走向翻譯之路:北洋水師學堂時期的嚴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9,24-31。
    連結:
  4. 宋‧呂祖謙,《東萊左氏博議》,卷17,〈出姜貴聘而賤逆〉,頁508
  5. 林損,〈倫理正名論〉,《學衡》第47 期(1925 年11 月),頁6412
  6. (1995)。左傳微。合肥:黃山書社。
  7. 《左傳微》,卷4,〈晉靈之難〉篇旨,頁191
  8. 以上見《左傳微》,卷4,頁204
  9. 《左傳微》,卷7,頁494
  10. 唐‧房玄齡等,《新校本晉書》,卷123,〈慕容垂〉,頁3079
  11. 《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干犨云:「不死伍乘,軍之大刑也,干刑而從子,君焉用之?」
  12. 如吳虞在《新青年》6 卷6 號(1919 年11 月)發表〈吃人與禮教〉,詳參註69
  13. 以上見《左傳微》,卷4,頁201-202
  14. 《左傳微》,卷3,頁182
  15. 《左傳微》,卷9,頁611
  16. 《左傳微》,卷4,頁196
  17. 《左傳微》,卷3,頁186
  18. 《左傳微》,卷7,頁441
  19. 《左傳微》卷1,頁14
  20.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1. 《左傳微》卷2,頁117
  22. 《左傳微》,卷9,頁621
  23. 唐‧房玄齡等,《新校本晉書》,卷91,〈范弘之列傳〉,頁2365
  24. 南朝宋‧范曄,《新校本後漢書》,卷28,〈馮衍列傳〉:「順而成者,道之所大也;逆而功者,權之所貴也。是故期於有成,不問所由;論於大體,不守小節。」,頁962
  25. 以上見《左傳微》,卷3,頁127
  26. 《左傳微》,卷3,頁180
  27. 《左傳微》,卷9,頁609
  28. 晉‧陳壽,《新校本三國志》,卷2,〈文帝丕〉,頁72
  29. 《左傳微》,卷1,頁75
  30. 以上分見《左傳微》,卷2,頁61,67
  31. 以上引文見《左傳微》,卷9,頁598-609
  32.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左傳微》,卷5,頁287
  34. 後晉‧劉昫,《新校本舊唐書》卷64,〈高祖二十二子〉「史臣贊」,頁2438
  35. 以上引文見《左傳微》,卷7,頁427-439
  36. 吳闓生,《左傳微‧例言九則》,頁19
  37. 東漢‧班固等,《新校本漢書》,卷91,〈貨殖列傳〉,頁3679-3681
  38.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9. 《左傳微》,卷7,頁435
  40. 南朝宋‧范曄,《新校本後漢書》,卷48,〈霍諝傳〉:「《春秋》之義,原情定過,赦事誅意,故許止雖弑君而不罪,趙盾以縱賊而見書。」,頁1615
  41. 《左傳微》,卷1,頁7-8
  42. 《左傳微》,卷1,頁9-10
  43. 《左傳微》,卷6,頁374
  44. 以上引文見《左傳微》,卷3,頁176-180
  45. 以上《左傳微》,卷3,頁170-171
  46. 《左傳微》,卷4,頁205
  47. 《左傳微》,卷5,頁291
  48. 以上引文見《左傳微》,卷5,頁305-311
  49. 南梁‧蕭子顯,《新校本南齊書》,卷48,〈孔稚珪〉,頁839
  50. 《左傳微》,卷1,頁37,39,39
  51. 《左傳微》,卷5,頁292
  52. 吳闓生,《左傳微》,卷1〈隱公之難〉,頁4
  53. 宋司馬光(1983)。資治通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4. 宋朱熹(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5. 宋呂祖謙(1973)。東萊左氏博議‧序。臺北:廣文書局。
  56. 晉王弼、樓宇烈校釋(1983)。老子道德經注。臺北:華正書局。
  57. 清吳汝綸(2002)。吳汝綸全集。合肥:黃山書社。
  58. 清章炳麟(1984)。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59. 清曾國藩(1983)。曾文正公家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0. 清曾國藩(1974)。曾文正公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61. 清劉熙(1988)。藝概。台北:華正書局。
  62. 漢司馬遷(1995)。新校本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63. 王汎森(1985)。章太炎的思想(1868-1919)及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臺北:時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4. 李培豔(2009)。論《老子》正言若反的表達方法。現代語言研究,4
  65. 李隆獻(2005)。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以《春秋》三傳為中心。臺大中文學報,22,99-150。
  66. 李隆獻(1966)。《春秋》始於魯隱公探義。中國學報,7,67-87。
  67. 周陽山編(1990)。五四與中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68. 林慶彰編(2008)。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
  69. 桑兵編關曉紅編(2007)。先因後創與不破不立:近代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70. 馬小梅編。國學集要第2編。臺北:文海出版社。
  71. 張素卿(2007)。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從「古義」到「新疏」的脈絡。臺北:里仁書局。
  72. 曾珮琦(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
  73. 新潮社編(1990)。吳虞文錄 吳虞文續錄 別錄。上海:上海書店。
  74. 蔡妙真(2009)。《左傳微》裡的微言眇旨。變動時代的經學和經學家(1912-1949)第六次學術研討會
  75. 鄭傑文(2009)。西學衝擊下經學方法的改良。變動時代的經學和經學家(1912-1949)第六次學術研討會
  76. 顧昕(1992)。中國啟蒙的歷史圖景:五四反思與當代中國的意識形態之爭。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77. 顧頡剛(1987)。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