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易傳》詮釋卦爻辭之方法、效用及形式

并列篇名

Interpretation of Yizhuan's Commentary on Gua Yao Ci on the Methodology, Utility and form

DOI

10.30091/JCDNCHU.201012.0001

作者

周欣婷(Hsin-Ting Chao)

关键词

易傳 ; 卦爻辭 ; 詮釋方法 ; 詮釋效用 ; 詮釋形式 ; Yizhuan ; Gua yao ci ; Interpretive Methodology ; Interpretive Utility ; Interpretive Form

期刊名称

興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10 / 12 / 01)

页次

1 - 3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的研究範圍集中在《易傳》對「卦爻辭」的詮釋上,以《易傳》中對卦爻辭進行詮釋的〈彖〉〈象〉〈文言〉〈繫辭〉四傳為探討核心,其研究焦點乃在以下幾個問題:《易傳》詮釋卦爻辭的方法為何?《易傳》詮釋卦爻辭的方法分別能達致哪些詮釋效用?《易傳》使用這些詮釋方法時是透過何種論述形式加以呈現?《易傳》採用的論述形式與其發揮的詮釋效用間是否有其關聯?而外在的詮釋形式是否有助於傳達《易傳》內在的思想義理?本文嘗試透過細膩的歸納與分析,並參酌前人為中國經籍所提出的經典詮釋理論,對《易傳》詮釋卦爻辭的「方法」、「效用」、及「形式」作出整全的觀照。故從中析出具代表性的詮釋方法數種,並探究《易傳》如何透過此數種「詮釋方法」通往「意謂的闡明、蘊謂的挖掘、哲理的創發及《易》象的詮解」四種層面的「詮釋效用」,繼之並對「詮釋形式」作觀察,首先歸納出《易傳》詮釋卦爻辭常用的三種論述形式-定義式、串講式、及自行論述式,而不同的論述形式各有其利於發揮的詮釋效用,其次並就《易傳》對卦爻辭的詮釋範圍之不同作出分析,見出詮釋範圍的選取之差異乃有其內在的思想意義。本文一方面以較宏觀的角度討論上述問題,將各傳視為一個整體,歸納其所表現出的詮釋方法、效用及形式;另一方面亦於整體的歸納中,細別各傳在詮釋方法、效用上的偏重,及詮釋形式上的不同特色。並希冀能透過此研究,彰顯出《易傳》詮釋在中國註疏傳統中的典型性及特殊性。

英文摘要

The paper studies in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Yizhuan's commentary on Gua yao ci and attempts to present the methodology, utility and form of Yizhuan's commentary on Gua yao ci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is the interpretive methodology of Yizhuan's commentary on Gua yao ci? Which respects or what kinds of interpretive utility have this methodology reached? Any particular formula or type of writing form has Yizhuan applied to present this methodology? Is the formula or writing form, if any, related to the interpretive utility? Also, does the external interpretive form help to convey the internal thoughts and reasoning of Yizhuan? The paper attempts to establish (or display?) a holistic perspective of the methodology, utility and form of Yizhuan's commentary on Gua yao ci through detailed and deliberate induction and analysis. Moreover, the paper refers to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proposed by senior scholars. Through this research, the paper also intends to manifest the typical and particular position Yizhuan's commentary has attained in the Chinese commentary tradi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林義正(2006)。論中國經典詮釋的二個基型:直釋與旁通—以《易經》的詮釋為例。臺大哲學論評,31
    連結:
  2. 梅廣(2007)。從楚文化的特色試論老莊的自然哲學。臺大文史哲學報,67
    連結:
  3. 楊慶中(2004)。論「易傳」詮經的向度。哲學與文化,31(10)
    連結:
  4. 劉笑敢(2005)。經典詮釋中的兩種內在定向及其外化—以王弼《老子注》與郭象《莊子注》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6
    連結:
  5. 鄭吉雄(2006)。從卦爻辭字義的演繹論《易傳》對《易經》的詮釋。漢學研究,24(1)
    連結:
  6. 鄭吉雄(2006)。論象數詮《易》的效用與限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9
    連結:
  7. (199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
  8. (199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
  9. 唐陸德明、楊家駱編(1975)。經典釋文。臺北:鼎文。
  10. 清王引之(1979)。經義述聞。臺北:臺灣商務。
  11. 王博(2003)。易傳通論。北京:中國。
  12. 成中英(2008)。易學本體論。臺北:康德。
  13. 江日新編(1994)。中西哲學的會面與對話。臺北:文津。
  14. 沈清松編(2001)。跨世紀的中國哲學。臺北:五南。
  15. 林麗真(2004)。義理易學鉤玄。臺北:大安。
  16. 高亨(1998)。周易大傳今注。山東:齊魯。
  17. 張鼎國(1999)。「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9(3)
  18. 梁啟超(1995)。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
  19. 陳鼓應(2003)。道家易學建構。臺灣:商務。
  20. 傅偉勳(199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
  21. 黃沛榮(2001)。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臺北:萬卷樓。
  22. 黃沛榮(1998)。易學乾坤。臺北:大安。
  23. 楊儒賓(2003)。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24. 廖名春(2004)。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濟南:齊魯。
  25. 趙中偉(2004)。形而上者謂之道─「易傳」之「道」的本體詮釋與創造詮釋。哲學與文化,31(10)
  26. 劉錦賢(2004)。易道之「懼以終始」論述。興大人文學報,34
  27. 蔡璧名(1997)。感應與道德—從判比儒、道與《易傳》的成德工夫論「道德」開展的另一種模式。國立編譯館館刊,26(2)
  28. 錢穆(1993)。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
  29. 戴璉璋(1990)。《易傳》關於天人之際的論述。鵝湖月刊,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