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元末明初詩學的《詩經》詮釋

并列篇名

The Interpretation of "Shijing" in Late Yuan and Early Ming Poetics

作者

丁威仁(Wei-Jen Ting)

关键词

《詩經》 ; 詩學詮釋 ; 浙東派 ; 江西派 ; 蘇州派 ; 閩中派 ; 地域詩學 ; "Shijing" ; poetic interpretation ; Eastern Zhejiang School ; Jiangxi School ; Suzhou School ; Central Fujian School ; regional poetics

期刊名称

興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3期(2013 / 06 / 01)

页次

77 - 12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若從胡應麟、葉盛、陳田、沈德潛等人對於元末明初詩學流派的看法,可歸納出元末明初重要的詩學流派有:浙(越)、吳、粵(南園五子)、閩、嶺南、會稽二肅、崇安二藍等等,主要包含「浙東」、「蘇州」、「江西」、「閩中」四大地域詩系。由此發現元末明初是地域詩學的時代,甚至影響整個明代的詩學發展。如果,我們針對元末明初各地域詩學流派進行細緻的分析與觀察,會發現他們奠定了明代「復古」的概念,這個複雜的詩學詞彙,若要細緻的分析,便可以從元末明初各詩學流派對於《詩經》的詩學詮釋,去觀察各流派對於回歸《詩三百》,這個共有觀念下詩學內涵的歧異處,便可以發現各地域詩學在復古觀念下產生了不同的思維內涵。本文便透過元末明初四大流派對於《詩經》的詩學詮釋,提出分析與探討,希望能夠觀察元末明初四大地域詩學,在回歸《詩三百》後,所呈現的不同說法與理論,以藉此補足明代詩學中較少學者論及的區塊。

英文摘要

The important Late Yuan and Early Ming poetic schools, which had been studied by scholars like HU Yin-Ling, YE Sheng and SHEN De-Qian, can be geographically categorized into four major regional systems: Eastern Zhejiang, Suzhou, Jiangxi and Central Fujian. It can be consequently considered tha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regional poetics took the lea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etic theory of the entire Ming Dynasty. If we pay attention to these regional systems, we may find out that they laid conceptual foundations for the "Revivalism" (fugu) of Ming Dynasty. This complicated term can be understood by studying each of their different poetic interpretations of "Shijing (Book of Songs)". Despite that they all placed emphasis on the reviving of classics, what they meant were conceptually differ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oetic interpretations of "Shijing" of the four regional systems, and wishes to fill the vacancy of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Ming Dynasty poetics by clarifying their different theories under the same term of "Rivivalis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 (1997)。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3. (1986)。經濟學百科全書。臺北:聯經出版社。
  4. 危素:《危太樸集》,民國甲寅年吳興劉氏家業堂刊本
  5. 劉永之:《劉仲修集》,八千卷樓藏抄本
  6.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張適:《甘白先生張子宜文集》,十萬卷樓藏抄本
  8. 練子寧:《練公文集》,明萬曆年間刊本
  9.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危素:《危學士全集》,清乾隆二十三年芳樹園刊本
  13.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4. 張著:《永嘉先生集》,國家圖書館藏舊抄本
  15.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7.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8.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 劉崧:《槎翁文集》,明嘉靖元年徐冠刻本
  20.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1.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2.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3.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4.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5.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6.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7.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8. 茅大芳:《希董先生集》,道光乙未重鐫庚戍校印本
  29. 梁寅:《梁石門集》,清光緒十五年江西新喻縣學宮板
  30. 錢宰:《臨安集》,國家圖書館藏舊抄本
  31. (1998)。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32. (1981)。四部備要。臺北:中華書局。
  33. 李昱:《草閣集》,武林往哲遺著光緒二十二年錢唐丁氏嘉會堂刊本
  34.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5. (1988)。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
  36.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7.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8.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9. 劉基:《誠意伯文集》,四部叢刊上海涵芬樓刊本
  40.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1.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2.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3.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4.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5.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6. 孫蕡:《孫西菴集》,自明誠廔叢書本
  47. 瞿佑:《歸田詩話》,歷代詩話續編本
  48.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9. (1968)。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50.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1. 羅性:《羅德安公集》,清光緒辛巳羅氏家重刊本
  52.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3. 易恆:《陶情集》,南京圖書館藏明刊本
  54.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5.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6.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7.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8.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9.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0.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1. 丁威仁(2002)。宋濂詩論探賾。彰化師範大學第六屆古典詩學會議
  62. 王邦雄編(1995)。中國哲學史。臺北:空中大學。
  63. 王金凌(1987)。中國文學理論史。臺北:華正書局。
  64. 王運熙編、黃霖編、汪湧豪(2002)。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範疇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65. 王運熙編、黃霖編、劉明今(2002)。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方法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66. 王運熙編、顧易生編(1996)。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7. 王夢鷗(1995)。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文化。
  68. 王學泰(1989)。以地域分野的明初詩歌派別論。文學遺產,1989(5),97-108。
  69. 加斯東‧巴舍拉、龔卓軍譯、王靜慧譯(2003)。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
  70. 吉川幸次郎(1984)。吉川幸次郎全集。東京:筑摩書房。
  71. 吉川幸次郎、鄭清茂譯、臺灣國立編譯館編(1986)。元明詩概說。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72. 安贊淳(199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73. 朴英順(1997)。《滄浪詩話》與明代詩論。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2月),54-58。
  74. 朱元璋、胡士萼點校(1991)。明太祖集。合肥:黃山書社。
  75. 朱同(1978)。覆瓿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6. 朱熹、張伯行輯。朱子語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7. 宋天正註譯(1991)。中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8. 宋濂(1970)。宋學士全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79. 宋濂編。元史。北京:中華書局。
  80. 李曰剛。初明六大詩派之流變。師大學報,18,1-18。
  81. 李欣潔(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82. 李賢編纂(1965)。大明一統志。臺北:文海出版社。
  83. 辛一江(1999)。論元末明初越派與吳派的文學思想。昆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1(3),22-26。
  84. 阮元校(1956)。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85. 周是修(1978)。芻堯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6. 周群(1998)。劉基詩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3,175-202。
  87. 侯伯‧埃斯卡皮、葉淑燕譯(1990)。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社。
  88. 南炳文、湯綱(2003)。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9. 范宜如(200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90. 孫小力(2004)。明代詩學書目匯考。中國詩學
  91. 孫克寬(1975)。元代金華學術。臺中:東海大學。
  92. 高啟(1985)。鳧藻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3. 張偉保(2001)。明代文學「復古與革新」研討會論文集,九龍:
  94. 郭紹虞(1990)。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95. 陳田(1971)。明詩紀事。臺北:鼎文書局。
  96. 陳良運(2003)。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 陳來(1994)。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98. 陳昭銘(2002)。方孝孺詩文理論探賾。彰化師範大學第六屆古典詩學會議
  99. 費振鐘(2002)。墮落時代:明代文人的集體墮落。臺北:立緒文化。
  100.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1994)。中國文學理論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01. 黃庭堅(1996)。黃山谷詩集注。臺北:世界書局。
  102. 黃景進(1993)。朱熹的詩論。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
  103. 瑪格麗特‧魏特罕(2001)。空間地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4. 劉本棟(1970)。明洪武建文朝別集考略。幼獅學誌,9(1),1-41。
  105. 劉耘(1999)。明初閩詩人張以寧、林鴻論略。福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5),16-18。
  106. 劉渭平(1997)。明代詩學之發展與影響。明清史集刊,3,1-10。
  107. 錢謙益(1961)。列朝詩集小傳。臺北:世界書局。
  108. 簡錦松(1986)。論明代文學思潮中的學古與求真。古典文學,臺北:
  109. 簡錦松(1989)。明代文學批評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110. 嚴羽、郭紹虞校釋(1987)。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
  111.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2.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3. 龔顯宗(1988)。明初越派文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14. 龔顯宗(1986)。明洪、建二朝文學理論研究。臺北:華正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