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守經、用經與背經─試論明代經義文如何解經

并列篇名

Discussions on the Ba Gu Essays' Interpretation and Rewriting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the Ming Dynasty

作者

蒲彥光(Yen-Kuang Pu)

关键词

經義 ; 八股文 ; 明代經學 ; Interpretations of Confucian Canons ; Ba Gu Essay ; Classical Studies in the Ming Dynasty

期刊名称

興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4期(2013 / 12 / 01)

页次

43 - 6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過去經學史研究者常認為明代經學「至為衰微」、「五經掃地,至此而極」,事實上,我們若從明清經義(即八股文)等過去被「漢學眼光」摒棄的文獻來觀察,不但可以考見明代中葉以後經籍詮釋之變化生新,而且此一路數還可能旁及更多經學材料、與不同層次的學術面相。本篇試圖指陳明代經義文解讀經書的三大階段:從「守經遵註」、到「以經解經」、再到「聖賢意中所必有」的「背經」新觀點。進一步討論明代經義文如何在這樣的解經趨勢下,不斷提昇詮釋者的主體地位,造就了經義的分岐競爭,並發展出指涉時政的用世關懷。

英文摘要

Many earlier studies considered classical (i.e. Confucian canons) studies in the Ming Dynasty of low research value. These evaluations may not be valid. By looking into the long-time overlooked Ba Gu essays, it is possible to observe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al studies had experienced new developments since the mid-Ming Dynasty. Through a closer examination, these essays can be also related to other classical materials and different aspects of academic researches. This paper intends to point out the three phases of how Ba Gu essays in the Ming Dynasty explained the classics: From the "strict acceptance" to the "expanded interpretation" and then to the "rewriting." The impacts of these three phases could include: the rising of the canon interpreters' position; the diversion of and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lass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llectuals' concerns in contemporary politic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蔡長林(2010)。《從文士到經生─考據學風潮下的常州學派》導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
    連結:
  2. (1979)。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
  3. (1979)。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
  4. (1990)。劉熙載論藝六種。四川:巴蜀書社。
  5. (1979)。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
  6. (1979)。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
  7. Elman, B. A.、張琰譯(1994)。清代科舉與經學的關係。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8. 方苞(1976)。方望溪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9. 呂祖謙(1981)。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臺北:文海。
  10. 林慶彰(1992)。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臺北:
  11. 林慶彰(1990)。唐代後期經學的新發展。東吳文史學報,8
  12. 林慶彰(2003)。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3. 林慶彰編、蔣秋華編(1996)。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14. 梁章鉅(2001)。制藝叢話。上海:上海書店。
  15. 陳榮捷(1983)。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6. 黃俊傑(2001)。中國經典詮釋傳統。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
  17. 葉國良(1994)。八股文的淵源及其相關問題。臺大中文學報,6
  18. 蒲彥光(2010)。明清經義文體探析。臺北:花木蘭文化。
  19. 鄭吉雄(2000)。論錢穆先生治學方法的三點特性。文史哲,2000(2)
  20. 黎靖德編(199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21. 鍾彩鈞編、楊晉龍編(2004)。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臺北:
  22. 韓愈、馬通伯校注(1986)。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華正。
  23. 羅檢秋(2006)。嘉慶以來漢學傳統的衍變與傳承。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
  24. 龔鵬程(2008)。六經皆文─經學史/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2023)。試析陳祖念《易用》之解經表現。經學研究集刊,三十四,47-74。
  2. (2024)。制藝的結尾:湯顯祖萬曆癸未會試制藝考論。清華學報,54(2),307-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