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段玉裁與高郵王氏父子《詩經》訓詁之比較研究-兼論其訓詁原理之差異性

并列篇名

A Comparative Semantic Study on Duan Yu-cai and the Gaoyou two Wangs' "The Book of Songs" and Differences in their Semantic Principles

作者

陳志峰(Chih-Feng Chen)

关键词

段玉裁 ; 王念孫 ; 王引之 ; 詩經 ; 訓詁原理 ; Duan Yu-cai ; Wang Niansun ; Wang Yinzhi ; "The Book of Songs" ; Semantic Principles

期刊名称

興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5期(2014 / 06 / 01)

页次

209 - 24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段、王二家為對象,以《詩經》之相關著作與論述為範疇,進行比較兩家在《詩經》訓詁之差異,以清代最具代表性成果的「以聲求義」為核心,透過兩家《詩經》訓詁所涉之問題,以「雙聲疊韻之字」、「右文之系聯」、「假借」為討論重點,論述段、王兩家研究之差異,其後就此闡論兩家在對「訓詁之指,本於聲音」的不同體現。段、王氏二家雖皆「以聲音通訓詁」,本質上卻有不同:段玉裁多半受限於形體,未能倡言聲音;王氏則純從聲音之立場切入,不強求其形。若此,從《詩經》訓詁上觀察段、王二家訓詁本質與思維,雖有其同,但在這「同」下,實有本質上之差異。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aims at comparing the Duan Yu-cai and the Gaoyou two Wangs' semantic researches on "The Book of Songs". By probing into the proposed issues of their semantic study on "The Book of Songs", this author chose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 in Qing dynasty, Yin Sheng Qiu Yi, as the core of study, and emphasizes on characters with coupled initials and rhymes, connection of 'you wen', and phonetic loans to clarify differences from Duan Yu-cai's and the Gaoyou two Wangs' researches. Although both schools seem to agree on "The keynote of semantic study exists in sounds," the author argues the rad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Duan Yu-cai and the Gaoyou two Wangs for their dissimilar uses of sounds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s of characters. Duan Yu-cai lay emphasis on shapes of the characters rather than the sounds, and the two Wangs highlight sounds. As a result, one may se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ir semantic essence and thoughts from their study on "The Book of Song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蔡根祥(2010)。段玉裁《詩經小學》蠡探。興大中文學報,28
    連結:
  2.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王力(1987)。中國語言學史。臺北:谷風出版社。
  5. 王引之(2000)。經義述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6. 王念孫(2000)。廣雅疏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7. 王念孫(2000)。讀書雜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8. 何九盈(2006)。中國古代語言學史(新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9. 李建國(2002)。漢語訓詁史。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0. 汪兆娟(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11. 林慶勳(197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12. 邵敬敏(2001)。現代漢語通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3. 段玉裁(1986)。段玉裁遺書。臺北:大化書局。
  14. 段玉裁(1985)。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 洪湛侯(2002)。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
  16. 胡奇光(2005)。中國小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7. 馬景侖(1997)。段注訓詁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8. 許嘉璐(2010)。傳統語言學辭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9. 逢春田(1995)。王力語言學詞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0. 郭瓏(2006)。《文選‧賦》聯綿詞研究。成都:四川巴蜀書社。
  21. 陳志峰(201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2. 曾昭聰(2002)。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述論。合肥:黃山書社。
  23. 黃永武(1965)。形聲多兼會意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4. 黃侃(2006)。黃侃國學講義錄。北京:中華書局。
  25. 楊伯峻、何樂士(2001)。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
  26. 董蓮池(2006)。段玉裁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7. 虞萬里(2001)。榆枋齋學術論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8. 戴維(2001)。詩經研究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9. 戴震(2010)。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
  30. 羅振玉輯(2000)。高郵王氏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31. 鐘明彥(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2023)。從學術著作的引用來看王念孫父子與段玉裁的交誼。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44,10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