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域外漢語探索──論長崎唐話的表現特色

并列篇名

An Explor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Nagasaki Tanghua

作者

林慶勳(Ching-Hsiun Lin)

关键词

唐話 ; 唐通事 ; 唐三寺 ; 唐船 ; 唐館 ; Tanghua ; Tang-tongshi ; three temples of Tang ; Tang ships ; Tang agency

期刊名称

興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7期(2015 / 06 / 01)

页次

267 - 30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4 至19 世紀東亞諸國,有關學習中國話的教材,多數由當地涉及與中國事務有關的人士編寫而成。由於編輯者的方言背景與文化差異,因此形成獨特的官話學習材料,因為與中國本土的語言稍微有些差異,一般即以「域外漢語」做稱呼。歷史上從17 世紀初期開始,即有江、浙、閩、粵等地的唐船,開往日本九州的長崎港進行唐船貿易。貿易進行中必須借助唐通事居中做溝通。這批唐通事都是世襲職位的早期中國移民後代,由於他們只會講日本話,必須從小開始學習唐話及唐山事務,以便就任唐通事職位之後,有足夠的唐話能力與嫻熟的唐山文化知識,才能處理唐船的華人與長崎官府之間各種大小與貿易有關的事務。本文擬以唐話的表現特色作探討,從目前發現的各種唐話教材中,歸納出「多語交響、職位世襲、通俗口語、移民文化、真實歷史」等項語言表現的特色作論述。畢竟唐話是應用性很強的語言,在質樸、堅毅的本質中,仍然可以看到海外中華文化傳承的精神。

英文摘要

From the fourteenth to nineteenth centuries, East Asian countries usually selected people familiar with Chinese affairs to edit or compose teaching materials for learning Chinese. Because the editors had different cultural and dialectical backgrounds, Mandarin learning materials with unique particularities were created. They are typically referred to as "overseas Chinese language" because they were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Mandarin in China. Since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many "Tang ships" from Jiangsu, Zhejiang, Fujian, and Guangdong were piloted to Kyushu to participate in commercial trading. During the trading, the people hired Tang-tongshi to facilitat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residents and the Chinese. Consequently, these hereditary Tang-tongshi, descendants of ancient Chinese immigrants,had to learn the Tanghua language and Tang affairs from childhood. Upon acquiring sufficient knowledge and language ability, they started to handle affair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Nagasaki governmen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nghua language. By researching all types of teaching material on learning Chinese, we concluded that there are som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such as "multilingual phenomenon," "hereditary positions," "popular vernacular," "immigration cultures," and "actual histories" that illustrate its characteristics. Because Tanghua has been highly applied, we could observe the essence of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s through its perseverance and unadorned characteristic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林慶勳(2012)。唐話對應音觀察之一─岡嶋冠山標注匣母字的變化。漢學研究,30(3),167-195。
    連結:
  2. 周文次右衛門,《忠臣藏演義》,東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1815 年。
  3. 佚 名,《養兒子》(B 本),東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4. 佚 名,《長短拾話――唐話》,長崎:長崎歷史文化博物館圖書部藏。
  5. 佚 名,《唐通事心得》,長崎:長崎歷史文化博物館圖書部藏。
  6. 佚名,《小孩兒》,東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7. 佚 名,《福州話二十四孝》,長崎:長崎歷史文化博物館圖書部藏。
  8. 佚 名,《鬧裡鬧》,東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9. (2010)。続訓読論―東アジア漢文世界の形成―第Ⅱ部近世の知の形成と訓読。東京:勉誠出版。
  10. 佚 名,《瓊浦佳話》,東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11. 山本紀綱(1983)。長崎唐人屋敷。東京:謙光社。
  12. 內田慶市(2013)。琉球官話の新資料─關西大學長澤文庫本藏『中國語會話文例集』。中國語研究,1-22。
  13. 六角恒廣編(1972)。中國語教本類集成補集─江戶時代唐話篇。東京:株式會社不二出版。
  14. 六角恒廣、王順洪譯(1992)。日本中國語教育史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15. 木津祐子(2008)。官話課本所反映的清代長崎、琉球通事的言語生活─由語言忠誠和語言接觸論起。東亞漢語漢文學的翻譯、傳播與激撞:十七世紀至二十世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16. 石崎又造(1967)。近世日本に於ける支那俗語文學史。東京:清水弘文堂書房。
  17. 安藤彥太郎、卞立強譯(1991)。中國語與近代日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8. 李榮編(2002)。現代漢語方言大辭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 林慶勳(2014)。長崎唐話中對伊東走私事件敘述差異的探討─江戶時代唐通事養成教材研究之二。東亞漢學研究,273-283。
  20. 林慶勳(2012)。清水水清、寧波波寧─論《清水筆語》反映的漂流民筆談內容。海洋歷史與文化,高雄:
  21. 林慶勳(2012)。華館笛風─試論《袖海編》反映的18 世紀唐館。第七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清代學術研討會,高雄:
  22. 長澤規矩也編(1977)。唐話辞書類集。東京:汲古書院。
  23. 原田博二(2006)。長崎─南蠻文化のまちを歩こう。東京:岩波書店。
  24. 奧村佳代子(2007)。江戶時代の唐話に關する基礎研究。大阪:關西大學出版部。
  25. 奧村佳代子編(2011)。關西大學圖書館長澤文庫所藏唐話課本五編。大阪:關西大學出版部。
  26. 嘉村國男編、滿井錄郎、土井進一郎(1974)。新長崎年表。長崎:長崎文獻社。
  27. 遠藤光曉編(2011)。清代民國漢語研究。首爾:學古房。
  28. 遠藤光曉編、竹越孝編(2011)。清代民國漢語文獻目錄。首爾:學古房。
  29. 遠藤光曉(編),嚴翼相(編)(2008).韓漢語言研究.首爾:學古房.
  30. 藪田貫、若木太一(2010)。長崎聖堂祭酒日記。大阪:關西大學出版部。
被引用次数
  1. 曾若涵(2018)。韻學與訓讀:江戶漢學家的經典詮釋方法一探。中正漢學研究,32,11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