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製作典律作家-以南朝作家謝脁、沈約為例

并列篇名

The fabrication of Canon Writes: As an example of Xie-Tiao and Shen-Yue

作者

祁立峰(Chi Li-Feng)

关键词

南朝 ; 典律 ; 典律作家 ; 謝眺 ; 沈約 ; Southern ; Canon ; Classical Writers ; Xie Tiao ; Shen Yue

期刊名称

興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9期(2016 / 06 / 01)

页次

57 - 7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文學經典的生成乃是一複雜的過程,除了需要時間的積累,背後更隱含著各種權力場域的運作與拉鋸。然而南朝文學活動大多發生於文學集團的運作,而文學集團除了作品風格具有同一性之外,集團成員對於文學的批評與品味也往往趨於一致,因此其時的幾個創作者就已經有了典律化的趨勢。本文以謝朓與沈約兩位永明體作家為例,謝朓詩於當時即得到文壇高度的評價;而沈約提倡的聲病說也因其自身的影響力,受到廣泛討論。本文從這兩位作家切入,一方面探討當時文壇如何評價、以至於將兩人典律化,另一方面探討這樣同時性脈絡下的典律化,對於爾後文學史發展有何意義。如果說經典本身有可製作的痕跡,那麼我們又將如何看待典律生成的過程與意義。

英文摘要

Literary canons involve complicated formation process: In addition to time accumulation, canons also reveal frequent power 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However, literature activities in South dynasty mostly occurred in performing of literary clique, for their similar style and preferences. Therefore, showing a kind of trend up that few authors are fond of Metrics. Emphasizing on Xie Tiao and Shen Yue, the two highly reputed and influential Yong-Ming writers, this thesis strives 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how their reputation earned from the literary world where made their works metrical. This researcher also traces meanings behind this kind of metrical form. If classics had their traces that could be manufactured, one may ask how we treat and regard the meaning of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Metric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蔡瑜(2015)。永明詩學與五言詩的聲境形塑。清華學報,新45(1)
    連結:
  2. 宋李昉(1981)。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
  3. 東漢班固(1963)。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4. 唐令狐德棻(1983)。周書。北京:中華書局。
  5. 唐李延壽(1975)。南史。北京:中華書局。
  6. 唐李延壽(1974)。北史。北京:中華書局。
  7. 唐房玄齡(1980)。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8. 唐姚思廉(1973)。梁書。北京:中華書局。
  9. 唐魏徵(1980)。隋書。臺北:鼎文書局。
  10. 梁沈約(1973)。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11. 梁劉勰、黃叔琳注(1984)。文心雕龍注。臺北:世界書局。
  12. 梁蕭子顯(1972)。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
  13. 梁蕭統、唐李善注(2003)。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
  14. 梁鍾嶸、王叔岷箋注(1999)。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5. 清丁福保編(1963)。清詩話。北京:中華書局。
  16. 清沈德潛(1979)。說詩啐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7. 清紀昀(1985)。沈氏四聲考。北京:中華書局。
  18. 清陳元龍(1971)。御定歷代賦彙。京都:中文出版社。
  19. 清嚴可均(198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
  20. 王叔岷箋(1999)。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21. 王夢鷗(1984)。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
  22. 王夢鷗(1987)。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23. 王瑤(1982)。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
  24. 田曉菲(2009)。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化與文學。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25. 宇文所安、鄭學勤譯(2006)。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
  26. 朱光潛(1964)。詩論。臺北:正中書局。
  27. 克特金、謝佩妏譯(2006)。城市的歷史。臺北:左岸文化。
  28. 呂光華(199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29. 杜志強(2008)。蘭陵蕭氏家族及其文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30. 彼得.柏克(1997)。製作路易十四。臺北:麥田出版。
  31. 林大志(2006)。四蕭研究—以文學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
  32. 祁立峰(2014)。相似與差異:論南朝文學集團的書寫策略。臺北:政大出版社。
  33. 哈洛.卜倫(1998)。西方正典。臺北:立緒文化。
  34. 洪順隆(1984)。由隱逸到宮體:六朝詩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5. 洪順隆(1985)。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36. 胡大雷(1996)。中古文學集團。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7. 胡德懷(1997)。齊梁文壇與四蕭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38. 許文雨(1976)。文論講疏。臺北:正中書局。
  39. 郭紹虞編(2006)。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
  40. 陳昌明(2005)。沉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臺北:里仁書局。
  41. 逯欽立輯(1983)。先秦漢魏南北朝詩。臺北:木鐸。
  42. 楊儒賓(2009)。山水是怎麼發現的—玄化山水析論。台大中文學報,30,209-254。
  43. 葉慶炳(1997)。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
  44. 廖蔚卿(1987)。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
  45. 聞一多(1982)。聞一多全集。北京:新華書局。
  46. 劉大杰(2001)。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
  47. 鄭毓瑜(2005)。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
  48. 閻采平(1986)。齊梁詩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9. 歸青、曹旭(2002)。中國詩學史:魏晉南北朝卷。廈門:鷺江出版社。
  50. 簡宗梧(2006)。賦的可變基因與其突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2
  51. 羅宗強(1996)。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