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纂異記》所表述「自我實現」中之文人意識

并列篇名

The mentality of Tang Dynasty literati in the course of their self-realization as reflected in Zuan Yi Ji

作者

黃東陽(Huang Tung-Yang)

关键词

李玫 ; 《纂異記》 ; 唐傳奇 ; 文人心理 ; 文化論述 ; Li Mei ; Zuan Yi Ji ; Tang legend ; mentality of literati ; culture discussion

期刊名称

興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9期(2016 / 06 / 01)

页次

79 - 10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李玫《纂異記》作為研究文本,嘗試梳理出唐代文人在實現自我的歷程中,如何看待及面對當時社會所施加在此階級的要求與期望。就文人自我實踐的歷程而言,李玫以為具備了理解社會發展規律的能力,才得以居於大傳統中的社會核心,可運用政治的權力,開展入世利他的職責,並且已理解此職責亦是文人生命的目的;惟李玫在現實的實踐中,卻落入科考失利和政黨傾軋的困境裡而無法自脫,徹底喪失了仕進的機會,致使李玫必須重新尋得人生的意義。就困頓的詮釋方式來看,李玫將自己屢次科考不中的失敗,歸咎於當時科舉制度被價值偏差的政治集團所把持結果,以迴避來自外在及自我的批評壓力;在絕意仕進下,則試圖用重新回到自己原有倫理關係中的身份,與開始關注宗教信仰對生命的詮釋,另尋人生的價值,由入世而趨向出世。是書完整的記錄文人從初始投身試場,意欲藉由出仕成就自我的價值,其後總失意於場屋後,更易了原來汲汲於入世的人生目標,轉向於出世的心路歷程。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used Zuan Yi Ji by Li Mei in an attempt to sort out the course of self-realization in Tang Dynasty literati, the demand and expectation of the society on them. First, in terms of the journey for literati to realize self-value, Li Mei thought that having excellent insight of history would enable one to enter the core of power and use the political power (might) to achieve "altruistic" duty which is also the value of life of a literati. But in the real world, Li Wei was trapped in the predicament of fail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power struggle in the government, unable to escape and totally lost his opportunity of entering upon an official career .and had to research on the meaning of life. Second, in terms of the way of explanation of his meeting difficulties in life, Li Mei thought that his repeated failur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was due to the domination of the examinations by political group with deviated value. Therefore, after giving up his intention in the official career, Li Mei tried to stay home and started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religious explanation of life and look for the value of life of ma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周信宏(2012)。越界與回歸:《纂異記》、《瀟湘錄》中小說托寓主題的兩種態度。臺大中文學報,38,155-202。
    連結:
  2. 宋上官融(1981)。友會談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宋李昉編、張國風會校(2011)。太平廣記會校。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4. 宋趙彥衛(1996)。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
  5. 宋歐陽修(1963)。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6. 宋錢易(2002)。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
  7. 唐李玫、王夢鷗輯校(1997)。唐人小說研究:纂異記與傳奇校釋。臺北:藝文印書館。
  8. 唐康駢(1991)。劇談錄。合肥:黃山書社。
  9. 卞孝萱(2003)。唐人小說與政治。廈門:鷺江出版社。
  10. 王小甫編(2009)。創新與再造—隋唐至明中葉的政治文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1. 王國良(197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12. 王國良(1984)。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3. 王夢鷗(1983)。唐人小說校釋。臺北:正中書局。
  14. 伊恩.伯基特、李康譯(2012)。社會性自我:自我與社會面面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5. 余英時(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6. 余英時(2011)。中國文化史通釋。北京:三聯書店。
  17. 呂思勉(2005)。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李宗為(1985)。唐人傳奇。北京:中華書局。
  19. 李劍國(1993)。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 李劍國(2011)。唐前志怪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1. 杜維明、陳靜譯(2002)。儒教。臺北:麥田出版社。
  22. 狄百瑞、黃水嬰譯(2009)。儒家的困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3. 周紹良(2000)。唐傳奇箋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4. 威廉.麥獨孤、俞國良譯(2010)。社會心理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5. 韋伯、洪天富譯(2005)。儒教與道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6. 韋伯、簡惠美譯(2004)。中國的宗教。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7. 高木智見、何曉毅譯(2011)。先秦社會與思想—試論中國文化的核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8. 康韻梅(2005)。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
  29. 陳平原(2003)。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0. 程毅中(2006)。玄怪錄.續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
  31. 程毅中(1990)。唐代小說史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32. 費正清編、陳仲丹譯(2012)。中國:傳統與變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33. 黃光國(1995)。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臺北:心理出版社。
  34. 劉笑敢、陳靜譯(2002)。道教。臺北:麥田出版社。
  35. 劉開榮(1966)。唐代小說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
  36. 樂蘅軍(1992)。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
  37. 賴瑞和(2008)。唐代基層文官。北京:中華書局。
  38. 錢穆(1993)。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9. 謝和耐、黃建華譯(2008)。中國社會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40. 韓森、梁侃譯(2009)。開放的帝國。桂林:江蘇人民出版社。
  41. 龔鵬程(2009)。文化符號學—中國社會的肌理與文化法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