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堂祭考

并列篇名

Study on Tangji

作者

韓碧琴(Han, Bi-Chyn)

关键词

堂祭 ; 祖奠 ; 虞祭 ; 三獻禮 ; Tangji ; Zudian ; Yuji ; Three-Consecration

期刊名称

興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3期(2018 / 06 / 01)

页次

119 - 15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葬前陳設奠儀,行三獻之禮,主張為傳統古禮之說者,往往將客家「喪禮三獻禮」與「虞祭」相提並論;方志稱之為「堂祭」,有主張北宋已有「堂祭」詞彙的產生,有斷定堂祭儀式主要來自朱子《家禮》,有與唐貞觀儒學復興相關,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堂祭」不僅見諸方志,亦見於宋代文獻,迄今依舊於民間喪、祭場合中實行。「堂祭」、「祖奠」、「虞祭」間之轇轕,因社會環境影響,所產生之因革損益,無一不是重大課題,有待尋繹與探索;故擬就「堂祭」與古禮間之關係、「祖奠」、「虞祭」與「堂祭」間之轇葛,深入尋繹與考察。

英文摘要

Hakka funeral Three-Consecrationis commonly equated with Yuji by researchers who regard the custom performing Three-Consecration before burying, frequently called in local gazetteers Tangji, as a tradition existing in ancient China. Though still performing nowadays in funeral and worship ceremonies, its origin, historically speaking, has become an open question with a variety of theories, which include: 1) occurring in ancient texts as early as Northern Song dynasty; 2) ceremonially derived from Zhu Xi's Jiali; 3) pertaining to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during the period of Zheng Guan in Tang dynasty. In this regard, studies in this article will be concentrated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angji and tradition rituals, as well as onentanglements, which are commonly taken as something affected by social environment, among Tangji, Zudian and Yuji.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2.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3.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4.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5.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7.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8.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9.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10.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1.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12.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13.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14.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15.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16.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17. 十三經注疏本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18.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19.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20.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21.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2.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23. 十三經注疏本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24.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25.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26.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27.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28.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9. 十三經注疏本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30.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31. (1986).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32. (明)郎瑛(2009).七修類稿.上海:上海書店出版.
  33. (東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73).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4. (清)王先謙,吳格(點校)(1987).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
  35. (清)呂子振(輯),楊鑑(重校)(1985).家禮大成.新竹:竹林印刷局.
  36. (清)俞渭(修),陳瑜(纂)(2006).黎平府志.成都:巴蜀書社.
  37. (清)胡培翬,段熙仲(點校)(1993).儀禮正義.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38. (清)凌廷堪,彭林(點校)(2002).禮經釋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39. (清)馬瑞辰,陳金生(點校)(1989).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
  40. (清)張汝誠(輯)(1985).家禮會通.臺北:大立出版社.
  41.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
  42. (清)黃炳垕,王振堯(點校)(2006).黃宗羲年譜.北京:中華書局.
  43. (清)瞿鴻錫(修),賀緒蕃(纂)(2006).平越直隸州志.成都:巴蜀書社.
  44. 丁世良,張放(1989).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北京:中國書目文獻出版社.
  45. 丁世良,張放(1995).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東卷上.北京:中國書目文獻出版社.
  46. 丁世良,張放(1991).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47. 丁世良,張放(1995).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南卷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48. 王振(2016)。民俗詞語調查與相關辭書編纂——以四川喪俗詞語看《漢語大辭典中國風俗辭典》編纂中的幾個問題。寧夏大學學報,38(1)
  49. 周波(2013)。瀋陽,遼寧大學。
  50. 周波,王霄冰(2014)。大小傳統理論視野下的禮生叫禮習俗。文化遺產,2014(5)
  51. 周金水(編)(2003).禮俗通識:客家禮俗全書.桃園:文大圖書事業有限公司.
  52. 林春,胡鴻保(2005)。武陵地區的堂祭三獻禮。民間文化論壇,2005(3)
  53. 林秋慧(2013)。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
  54. 胡適(1986).胡適文存.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55. 徐福全(1996).臺灣民間祭祀禮儀‧祭祖禮儀‧臺灣民間祭祖儀節.新竹: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
  56. 徐福全(2008).臺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臺北:自印本.
  57. 徐輝(1986).重整適用家禮.桃園:冠宏出版.
  58. 張璇(2015)。武漢,湖北民族學院。
  59. 張擁國(2011)。北京,首都師範大學。
  60. 梅劍華(2007)。北京,首都師範大學。
  61. 許輝、肖永魁:〈復活儒家祭祀儀式:鄂西南建立唐祭民俗文化區〉,《湖北日報》,2005 年 11 月 2 日,http://www.cnhubei.com/200510/ca910746.htm。
  62. 陳新雄(1972).古音學發微.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63. 陳運棟(1991).臺灣的客家禮俗.臺北:臺原出版社.
  64. 陳曉毅(2003)。儒家乎?儒教乎?——苗疆「堂祭」三獻禮的宗教人類學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65. 葉國杏(200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66. 賈紹興(2009).喊禮——湘西神秘婚喪禮俗考察記.北京:學苑出版社.
  67. 廖聖雲(2009)。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被引用次数
  1. (2023)。九獻儀節考-以《禮記正義》大祫九獻說為中心之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62,13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