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國中子職教育課程實踐對父子親密感影響之研究-以青少年背景變項為調節變項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he Fili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n Father-child intimacy: Adolec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as Moderators

DOI

10.6472/JFEC.201112.0003

作者

吳順發(Shun-Fa Wu)

关键词

子職教育課程 ; 父子親密感 ; 青少年 ; 背景變項 ; 調節變項 ; filial education curriculum ; father-child intimacy ; adolescent ; background variable ; moderating variable

期刊名称

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1期(2011 / 12 / 01)

页次

1 - 2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子職教育課程實踐對父子親密感的影響,並驗證子職教育課程對父子親密感的功效是否會因青少年背景變項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嘉義縣某國中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的二年級在學學生189人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成員接受六個單元,共計十六節課的「子職教育課程」,對照組則不接受任何的實驗處理。研究發現:(1)實驗組青少年在父子親密感總量表之後測得分顯著高於對照組青少年,顯示子職教育課程可以增進青少年的父子親密感;(2)實驗組青少年之各項背景變項在子職教育課程對父子親密感的效果上,並沒有顯著的調節效果存在,顯示子職教育課程的功效並不會因為青少年背景變項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英文摘要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n the father-child intimacy by the practice of fili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to examine whether the effect of curriculum moderated by adolecent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or not.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First, the studen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scores on Father-child Intimacy Scale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Second, sex, birth order, family social economic status, and family structure couldn't moderate the effect of fili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n the father-child intimacy.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陳秀菁(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連結:
  2. 陳怡妏(2008年7月8日)。每天陪伴逾一小時父子較麻吉。中國時報 ,A7版。
  3. 黃天如(2008年3月30日)。2成國中生沒和爸爸說話。中國時報 ,A10版。
  4. Buchanan, M. C.,Maccoby, E. E.,Dornbusch, M. S.(1991).Caught between parents: adolescents' experience in divorced homes.Child Development,62,1008-1029.
  5. Cernkovich, S.,Giordano, P.(1987).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delinquency Criminology.Family Relations,42(3),295-318.
  6. Cole, M.,Cole, S. R.(1989).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New York:Scientific American Books.
  7. Greelley, A. T.,Tinsley, H.(1983).Autonomy and intimacy development in college students: sex differences and predictors.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29,512-520.
  8. Kadushin, A.,Martin, A.(1988).Child Welfare Services.New York:Macmillan.
  9. Moss, B. F.,Schwebel, A. I.(1993).Marriage and romatic relationships: Defining intimacy in romatic relationships.Family Relations,42,31-37.
  10. Schaefer, M. T.,Olson, D. H.(1981).Assessment intimacy: The pair inventory.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7(1),47-60.
  11. Van Leeuwen, Mary Stewart、趙瑋譯(1999)。男女為何大不同。台北:校園書房。
  12. 王以仁編(2001)。婚姻與家庭生活的適應。台北:心理。
  13. 王佩玲(1993)。父親角色與兒童發展之探討。教育研究,32,52-57。
  14. 台北縣教育局(2007)。臺北縣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國高中篇】推廣家庭教育課程及活動參考教材。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15. 石培欣(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16. 利翠珊(2000)。婚姻中親密情感的內涵與測。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4),29-51。
  17. 吳永裕(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18. 吳恩婷(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19. 吳順發(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20. 吳順發(2009)。青少年父子親密感量表編製及應用之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17,76-88。
  21. 吳靜樺(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私立東吳大學。
  22. 李玉珍、黃文三、沈碩彬(2009)。國小高年級學生子職角色知覺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3,161-188。
  23. 李沛青(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24. 李美枝(1987)。社會變遷中,中國女性角色及性別特質的蛻變。教育與心理研究,10,39-59。
  25. 杜仲傑(199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26. 周麗端(1998)。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7. 周麗端(2005)。活力家庭Follow me, go!:國中及高級中等學校實施4小時以上家庭教育課程教材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28. 林生傳(1993)。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29. 施玉鵬(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30. 洪瑜璜(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31. 孫世維(1994)。青少年與父母的情感關係:依附的性質與重要性。法商學報,29,259-304。
  32. 翁雅屏(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33. 張銀釵(2005)。健康心家園 親子多寶格:臺北市國民中學家庭教育課程設計參考資料彙編。台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34. 莫藜藜(1997)。已婚男性家庭事務分工態度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117-156。
  35. 陳安琪(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36. 陳若琳、李青松(2002)。大學生對子女職責的態度及行為之探討─以輔仁大學為例。中華家政學刊,31,83-101。
  37. 曾文龍(2006)。真愛密碼:臺北市九十五年度家庭教育課程及活動教案設計彙編。台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38. 曾玲真(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39. 黃堅厚(1982)。現代生活中孝的實踐。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5(12),74-86。
  40. 黃彩雲(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41. 楊國樞(1978)。以實踐「新孝道與新慈道」來追思總統 蔣公的千秋德範。自由青年,59(4),41-46。
  42. 楊國樞編、黃光國編(1991)。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台北:桂冠。
  43. 廖六微(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44. 廖清碧(1991)。社會團體工作與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45. 廖榮利(1991)。父母協助青少年子女成長。今日生活,301,63-65。
  46. 趙詩瑄(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47. 劉永元(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48. 劉慈惠(2000)。社經地位與教養相關文獻之評析與再思。新竹師院學報,13,359-374。
  49. 劉慧娟(198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50. 蔡嫈娟(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51. 鄭凰君(199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52. 羅國英(1995)。從親密關係觀點看青少年親子關係及其測量。測驗與輔導,133,32-37。
  53. 蘇美榕(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54. 龔仁棉(199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