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學業成績在親子關係中矛盾與澄清之自我敍說

并列篇名

Narrative Self- Inquiry of Contradiction and Clarification on Academic Achievements among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作者

張淑媚(Shumei, Chang)

关键词

自我敘說 ; 親子關係 ; 學業成績 ; academic achievement ; narrative inquiry ; parent - child relationship

期刊名称

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2期(2020 / 06 / 01)

页次

1 - 3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心理分析的傳記研究導源於1925年的S.Bernfeld。他認為教育者最先認識的孩子,其實是自己心裡的孩子。由此,將教育者的教育觀連結上其自身的童年經驗。本研究採用Kraft心理分析的觀點,回溯個人早年壓抑的經驗,察覺其將創痛經驗予以克服與昇華的歷程,進一步彰顯童年故事在日後教育經驗裡的意義。在研究方法上,藉由自我敘說來探索我和女兒的成績故事。研究結果發現,身為一個母親,我發現在自己教育女兒的過程與童年經驗有密切的關聯性。在成績議題上,女兒小學階段,我想把自己當年在成績裡遭受品評與競爭壓力的不愉快經驗昇華,為女兒創造出一個不受成績評價的成長空間;然而,在女兒面臨國中的升學壓力時,我再度發現自己也不自覺地複製了當年父母與社會的成績信念,卻又弔詭的在複製的過程中加入自我意念,巧妙的迎合成績上的競爭為自己掙得渴望的目標。發現自己對成績的教育觀點根植於自己的生命脈絡之中,也才為自己的教育觀開拓新的可能性進行轉化。針對家長的建議為:一、瞭解自我童年受教經驗開啟自身教育觀轉化的空間;二、衝突在親子關係可以轉化成正向的發展。

英文摘要

The paper is to narrate the process of educating my daughter by narrative inquiry. For a long time, I have regarded academic achievements as an improper mundane standpoint, leading to my resistance to others who judge one's value by scores. Thus, after being a college teacher and a mother, I put emphasis on the integral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my students and my daughter. Till her ninth grade, an anxiety emerged. I was worried about her scores in school, whether she would advance to a higher school, and if she was able to compete with those in society in the future. Abruptly, scores became the biggest parent - child conflict between us. My transformation in the standpoint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made me suspicious of my inconsistent attitude, which induced me to review my brought -up stories, exploring how the score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my life. This retrospect helped me not only, from resistance to acknowledgement, find out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scores and define scores with new meaning, but look upon my daughter from a brand - new perspective, developing a better parent -child relationship.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王震武,林文瑛(1998)。傳統與現代華人的「士大夫觀念」—階級社會的素樸心理學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10,119-164。
    連結:
  2. 范信賢(2013)。敘事探究的社會學想像:個體經驗與社會脈絡的交織。課程與教學季刊,16(1),139-158。
    連結:
  3. 張郡雯,林文瑛(2003)。升學主義還是升學機會?升學壓力的社會意涵。教育心理學報,35(2),167-182。
    連結:
  4. 張淑媚(2016)。教育者心裡的小孩-以教師敘事探討多元的教育價值觀。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6,55-80。
    連結:
  5. 劉正(2006)。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52(4),1-33。
    連結:
  6. Bernfeld, S.(1973).Sisyphos oder die Grenzen der Erziehung.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7. Blos, P.(1962).On Adolescent.New York:The Press of Glencoe.
  8. Clandinin, D. J.,Connelly, F.M.,蔡敏玲(譯),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心理出版社.
  9. Erikson, E. H.(1959).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0. Gärdenfors, P.(1988).Knowledge in Flux.Cambridge, MA:MIT Press.
  11. Kraft, V.(2009).Padagogisches Selbstbewusstsein : Studien zum Konzept des Padagogischen Selbst.Paderborn:Ferdinand Schoningh.
  12. Kraft, V.(1996).Pestalozzi oder das padagogische Selbst : eine Studie zur Psychoanalyse padagogischen Denkens.Bad Heilbrunn:Klinkhardt.
  13. Oelkers, J.(2005).Reformpädagogik. Eine kritische Dogmengeschichte.Weinheim:Juventa Verlag.
  14. Prange, K.(1988).Das große Kind. Zur Problematik des Kindesbildes in der pädagogischen Semantik.Curriculum vitae. Beiträge zu einer biographischen Erziehungstheorien,Essen:
  15. Prange, K.(1991).Pädagogik im Leviathan.Bad Heilbrunn/obb.:Klinkhardt.
  16. Schultheis, K.(1999).Reformpädagogik - eine Pädagogik vom Erwachsenen aus?.Reformpädagogik Kontrovers,Würzburg:
  17. Schultheis, K.(1991).Pädagogik als Lösungswissen. Eine biographische Analyse der pädagogischen Paul Oestereichs.Bad Heilnrunn:Klinkhardt.
  18. Speedy, J.,洪媖琳(譯)(2010).敘事研究與心理治療.台北:心理出版社.
  19. 人本教育基金會(2016)。台灣與人本大事紀。出自人本教育基金會官網: http://hef.yam.org.tw/abouthef/2/index02.htm。
  20. 李詠絮(2014)。從 12 年國教免試入學談教育資源分配正義。師友月刊,559,21。
  21. 李政釗(2011)。臺北,私立東吳大學。
  22. 孫志麟(2014)。誰受益?誰受損?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師友月刊,559,9-14。
  23. 張怡華(2005)。臺北,私立東吳大學。
  24. 張錦弘(2015)。12 年國教補習班更擠了。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天下雜誌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3474 。
  25. 教育部(2007)。政策措施。取自:http://www.edu.tw/index.htm。
  26. 莊明貞(2005)。敘事探究及其在課程研究域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30,14-29。
  27. 黃武雄(2003).學校在窗外.台北:左岸文化.
  28. 黃哲斌(2014).父親這回事:我們的迷惘與驚奇.台北:圓神出版社.
  29.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台北:巨流.
  30. 黃鴻文(2003).國民中學學生文化之民族誌研究.台北:學富文化.
  31. 黃曬莉(1999).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32. 楊惠琪(2013)。蘋果調查--12 年國教一周補習 5 天比聯考痛苦。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530/35051070/。
  33. 詹如玉、劉致廷(2016)。急凍!「超級寒流」來襲、各國繃緊神經。2016 年 1 月 21 日。取自:風傳媒 http://www.storm.mg/article/79359 。
  34. 劉益裕(2013)。新竹,私立玄奘大學。
  35. 劉惠琴(2000)。青少女在母女關係中個體化模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4),5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