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城鄉居民休閒生活型態與其健康關係之研究

并列篇名

Comparison of Leisure Lifestyle and Health Statu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aiwan Residents

DOI

10.29423/JSRR.200803_2(3).0005

作者

鄭健雄(Jen-Son Cheng)

关键词

城鄉比較 ; 休閒生活型態 ; 健康程度 ; SF-36 ; Comparis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 leisure lifestyle ; health status ; SF-36

期刊名称

運動與遊憩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卷3期(2008 / 03 / 01)

页次

65 - 7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健康是一項基本人權,是社會與經濟發展的要素,然而城市與鄉村生活方式與環境上的差異,也各有其獨特德健康問題。本研究結果顯示,可將休閒生活型態區分爲運動習慣者、晨間活動者、家庭本位者、週末旅遊者、偏好渡假者、健康飲食者。研究發現城鄉不同,在晨間運動者以及家庭本位者呈顯著差異;且在居民健康狀態方面,亦呈現城鄉差異。本研究亦指出,休閒生活型態與受訪居民自覺之健康知覺、心理健康、活力狀態有關。另根據相關研究指出,城市鄉村不同,城鄉居民從事休閒活動亦有差異,且在抽煙、喝酒等健康行爲上以及飲食、交通工具等使用都會呈現差異。綜合以上研究結果顯示,都市與鄉村居民的健康狀況確實存在一些差異,但不同層面上各有其健康的特徵。

英文摘要

Health is the basic human right and the key poi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arding to the different leisure lifestyles and environments, it establishes residents' special health status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t was combined with the studies of Cheng (2003) and other related scholars to develop this research. Cheng (2003) based on the factor analysis of SF-36 (36-Item Short From General Health Survey Measures) to define exercises-oriented, early-bird-activities-oriented, family-oriented, weekend-traveling-oriented, vacation-oriented and healthy-food-oriented leisure lifestyle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ing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surveyed residents' health statuse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between exercises-oriented, early-bird-activities-oriented, family-oriented and healthy-food-oriented leisure lifestyles. The surveyed residents' leisure lifestyles were related to their healthy perceptions, healthy psychologies, and vitality statuses. In addit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leisure activities and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such as smoking behavior, alcohol-drinking behavior, eating behavior and transportation-using behavior, of the surveyed resident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garding to different locations.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were significant residents' health status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owever, various surveyed residents' situations contributed to different health statuses.

主题分类 醫藥衛生 > 預防保健與衛生學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Coleman, D.(1993).Leisure Based Social Support, Leisure Dispositions and Health.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5(4),350-361.
  2. Dumazedier, J.(1974).Sociology of Leisure.Amsterdam:Elsevier.
  3. Ewert, A.(1989).Outdoor Adventure Pursuits: Foundations, Models and Theories.Ohio:Horizons Columbus Publishing, Inc.
  4. Gist, N. P.,Fava, S.V.(1964).Urban Social.NY:Crowell.
  5. Iwasaki, Y.,Mannell, R. C.(2000).Hierarchical Dimensions of Leisure Stress-Coping.Leisure Sciences,22(3),163-181.
  6. Kaplan, M.(1960).Leisure in America.NY:Wiley.
  7. Koenemann, E. J.(1991).Recreation: An Opportunity for Self-Knowledge and Satisfaction.Parks & Recreation,April,2-7.
  8. Lalonde, M.(1974).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 A Working Document.Ottawa:Ministry of National Health Welfare, Government of Canada.
  9. Lee, T. K.,Huang, Z. S.,Ng, S. K.(1995).Impact of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cigarette smoking on stroke among the elderly in Taiwan.Stroke,26,790-794.
  10. Liaw K. M.,Chen, C. J.(1998).Mortality Attributable to Cigarette Smoking in Taiwan: A 12-year Follow-up Study.Tobacco Control,7,141-148.
  11. Neulinger, J.(1981).The Leisure: An Introduction.Boston:Allyn & Bacon.
  12. Parker, S.(1979).The Sociology of Leisure.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13. Plummer, J. T.(1974).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 Segmentation.Journal of Marketing,1,33-37.
  14. Potter, P. A.,Perry, A. G.(1995).Basic Nursing Theory and practice.St. Louis:Mosby-Year.
  15. Ware, J. E.,Sherbourne, C. D.(1992).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F-36):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Item Selection.Medical Care,30(6),473-483.
  16. 于錫亮、洪主惠、陳元陽(2002)。休閒行爲時間與空間變化之研究。第四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休閒理論與遊憩行爲篇
  17. 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1997)。臺灣潛在生態觀光及冒險旅遊產品研究與調查。臺北:交通部觀光局。
  18. 文崇一(1990)。臺灣居民的休閒生活。臺北:東大。
  19. 伍后勝、繆欽(1991)。中老年人陳間鍛鍊指南。臺北:書泉。
  20. 吳國順(1993)。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21. 吳賢全(1997)。就業人口的生活習慣與健康之研究。大同期刊,27,291-306。
  22. 李怡娟(2000)。健康促進在護理專業中的運用。護理雜誌,47(1),5-12。
  23. 李素馨(1997)。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
  24. 李淑玲(1999)。基隆,國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
  25. 李鐵生(1995)。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26. 侯錦雄(1999)。休閒生活態度與鄰里公園使用行爲之不同層級城市比較-以臺北、臺中、彰化市居民爲例。戶外遊憩研究,12(2),55-69。
  27. 修慧蘭(198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
  28. 凌德麟(2003)。遊憩活動差異對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9. 張俊彥(2000)。城鄉居民對休閒綠地需求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5(2),57-69。
  30. 張俊彥、趙芝良(1999)。城鄉婦女休閒活動特性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2(3),21-41。
  31. 張苙雲(1998)。醫療與社會。臺北:東華。
  32. 張隆順(1982)。社區老人休閒活動之理論與實施。社區發展,5(17),30-35。
  33. 梁銘宗(2001)。森林生態系經營的遊憩活動。生態旅遊,27(1),49-52。
  34. 陳慶餘(2002)。都市與鄉村社區老人健康狀態。臺灣醫學,6(4),523-534。
  35. 傅屏華(1992)。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
  36. 湯尹珊(200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37. 黃春太(199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38. 黃耀榮(1997)。老人休閒環境特性與需求之城鄉差異探討。中華民國建築學報,21,10-20。
  39. 楊志清(2002)。彰化,大葉大學工業工程學系。
  40. 楊玲琇(1994)。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41. 葉仲民(198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42. 蔡必焜(2003)。臺灣鄉村地區界定與鄉村政策。鄉村政策研討會,臺北:
  43. 鄭健雄、劉孟奇(2004)。臺灣地區居民休閒生活型態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92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結案報告:NSC92-2415-H-468-001-SSS。
  44. 鄭健雄、劉孟奇(2003)。臺灣本土化渡假生活型態量表之建構-以多樣本爲基礎之信效度分析。管理學報,20(6),1221-1246。
  45. 鄭健雄、劉孟奇、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社會處主辦(2006)。臺灣地區居民休閒生活型態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2002-2004區域研究及地理學門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臺南:
  46. 賴爾柔(2003)。美國鄉村地區界定與鄉村政策。鄉村政策研討會,臺北:
  47. 謝亞倫(1996)。高雄,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
  48. 謝奇明(200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
  49. 簡鴻檳(2003)。臺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50. 魏素芬(199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51. 羅啓宏(1992)。臺灣省鄉鎮發展類型之研究。臺灣經濟月刊,190,41-67。
  52. 蘇睦敦(2002)。桃園,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蔡進士、吳毓麒(2015)。跨年晚會參與者生活型態及參與動機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跨年晚會為例。島嶼觀光研究,8(3),63-90。
  2. 陳律盛(2011)。大學生的社經地位、社會資本、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研究。數據分析,6(1),1-20。
  3. 高立學(2011)。臺灣民眾最多人參與的休閒活動類型之分析─以 1985 年到 2007 年為例。中華體育季刊,25(1),22-30。
  4. 黃孟立、湯大緯、何慶燕(2012)。休閒動機與休閒生活型態對自覺健康的影響—以台南縣國民中學教師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9(1),73-99。
  5. 湯尹珊、曾喜鵬、陳美芬、王俊豪(2011)。1990年與2000年城鄉休閒活動類型之變遷─以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為例。戶外遊憩研究,24(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