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澎湖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文化觀光效益-以澎湖開拓館爲例

并列篇名

The Benefits on Cultural Tourism by Reuse of Unoccupied Spaces-A Case Study of Penghu Reclamation Hall.

DOI

10.29423/JSRR.200809_3(1).0007

作者

梁家祜(Joy Chia-Huh Liang);鄭錫欽(His-Chin Cheng)

关键词

閒置空間再利用 ; 文化觀光 ; 澎湖開拓館 ; reuse of the lost space ; cultural tourism ; Penghu reclamation hall.

期刊名称

運動與遊憩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3卷1期(2008 / 09 / 01)

页次

93 - 10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澎湖開拓館爲研究個案,探討澎湖閒置地再利用之文化觀光效益,具體的研究目的爲分析「澎湖開拓館」硬體設施的遊客滿意度、「澎湖開拓館」服務品質的遊客滿意度及提出「澎湖開拓館」永續的經營策略。問卷調查預試得α=0.9645,發放554份問卷,回收54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98%。資料分析主要採用描述性統計及推論統計進行結果的描述與研究假設之驗證。 經由資料分析,本研究得到主要的結果如下:1.參訪遊客有特殊屬性。多爲21~40歲中青代、女性、學生、收入不高且專科/大學畢業。2.硬體設施與服務品質滿意度八個項目中,以空間規劃最高。3.年紀較輕者對解說設施滿意度較高。學歷愈高對館內解說設施較不滿意。臺灣本島遊客較澎湖及其它離島地區爲多,對於服務人員品質要求相對較高。軍公教人員較學生與製造業從業人員更加重視解說內容及生活素質。4.澎湖開拓館閒置空間再利用之非經濟效益高,但目前還未達到最大利用率。 依研究結果歸納建議如下:運用澎湖開拓館爲據點活絡地方藝文活動,以現有的開拓館資訊服務中心,串聯週邊古蹟,結合觀光業與澎湖重大節慶,培訓觀光警察及志工,協調安排各站之解說展示與演出,以開拓館之活化歷史作一系列動靜活動,建立地方文化傳承之功能。此外,因應國際化使用中、日、英等多語媒體行銷,強化参觀指標,並明確地標示於澎湖旅遊景點地圖,以增進開拓館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文化觀光效益。

英文摘要

Penghu Reclamation Hall was constructed in 1953. The style of the building combines featur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ure. Inside the hall, there is an exhibition of Penghu’s historical data, which detailed the difficulties experience by the ancestors. Outside the building, there are many trees and special plants offering an excellent space for relax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visitors' satisfaction and the benefits on cultural tourism by reuse of unoccupied spaces of Penghu Reclamation Hall. A survey was conducted from July to December in 2005 and 544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98% of the total distributed. The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Most visitors are aged 21- 40 with a college/university degree. 2. Among eight items relating to hardware facilities and service quality, ”space planning” receives the highest tourist’s satisfaction. 3. Younger visitors have a higher satisfaction with interpreting facilities. 4. There are more sightseers from Taiwan's main island than local Penghu people. However, visitors with higher education background have less satisfaction with interpreting facilities. So, there is an increased need for quality personnel service. 5. The non-economical benefits of reuse of the lost space in Penghu Reclamations Hall are remarkable. Yet, it has not achieved the maximum re-utilization at this time.

主题分类 醫藥衛生 > 預防保健與衛生學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澎湖開拓館網站
  2. 文化環境網
  3. Bassett, K.(2005).Marxian theory and the writing of urban history: On David Harvey's 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31(3),568-582.
  4. Bassett, K.(1996).Partnership, business elites and urban politics: New forms of governance in an English city?.Urban Studies,33(3),539-556.
  5. Bassett, K.,Griffiths, R.,Smith, I.(2002).Cultural industries, 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city: the example of natural history film-making in Bristol.Geoforum,33(2),165-177.
  6. Gause, J. A.,Hoch, B. M.,Macomber, J. D.,Rose, J. F. P.(1996).New uses for obsolete buildings.Urban Land Institute.
  7. Geertz, C.(1977).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New York:Basic Books.
  8. Hutter, M.,Rizzo, I.(1997).Economic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Heritage.St. Martin's Press.
  9. Latham, D.(2000).Creative Re-use of Buildings.Shaftesbury:Donhead Publishing Ltd.
  10. Pinder, D.(2005).Visions of the City.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1. Rojek, C.,Urry, J.(1997).Touring cultures: Trans-formations of travel and theory.New York:Routledge.
  12. Wansborough, M.,Mageean, A.(2000).The role of urban design in cultural regeneration.Journal of Urban Design,5(2),181-197.
  13. 王惠君(2003)。閒置空間的再生與活化-活化公有閒置空間成爲文化資源之初步探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訊,4-7。
  14. 王惠君主編(2004)。歷史建築保存、維護、再利用執行手冊。臺北:文建會。
  15. 王傳銘(1996)。論休閒在文化發展中的角色。戶外遊憩研究,9(2),47-62。
  16.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臺灣歷史建築百景專輯。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7.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九十年度試辦閒置空間再利用實施要點。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8. 李貽鴻(1995)。觀光行銷學。臺北:五南。
  19. 李銘輝(1991)。遊憩需求與遊客行爲特性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4(1),13-17。
  20. 林連聰、陳思倫、宋秉明(1995)。觀光學概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21. 夏鑄九(1998)。臺灣的古蹟保存:一個批判性回顧。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9,1-9。
  22. 孫武彥(1994)。文化觀光-文化與觀光之研究。臺北:三民書局。
  23. 徐明福(2001)。邁向一個具有地方風格的都市保存-以臺南市孔廟文化園區爲例。古蹟活化再利用國際學術研討會全輯
  24. 徐國訓(2003)。臺中,逢甲大學都市計畫所。
  25. 張玉璜主編(2004)。產業文化資產清查操作參考手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6. 張玉璜、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藝術村籌備處編(2001)。閒置空間更生使用的魅力形塑-空間的規劃與整修。藝術·進駐·經營與管理:建構藝文發展契機與閒置空間之關係研討座談會,臺北:
  27. 張軍堂(1984)。臺灣觀光資源開發之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28. 許功明(1994)。巴布亞原始藝術展:劉其偉的新幾內亞行。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9. 郭瓊瑩(2004)。國家公園設施規劃設計準則。內政部營建署。
  30. 陳詩芸(2006)。臺中,逢甲大學都市計畫所。
  31. 陳嘉萍(2002)。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32. 傅朝卿(2001)。臺灣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
  33. 楊明賢(1999)。觀光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
  34. 楊嵐雅(1992)。臺中,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
  35. 廖慧萍(2003)。臺中,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36. 劉大和(2001)。APEC議題研究精選系列2-觀光文化節慶。臺北:臺灣經濟研究院。
  37. 澎湖縣政府(2002)。澎湖縣歷史建築影像專輯
  38. 澎湖縣政府(1997)。澎湖縣綜合發展計劃-城鄉發展與公共設施部門發展計畫。
  39. 賴麗巧(2004)。臺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班。
  40. 薛明敏(1994)。觀光的概念。交通建設,4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