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關於旅遊:視覺的語境

并列篇名

On Touring: The Context of Visualization

DOI

10.29423/JSRR.200909_4(1).0006

作者

林倩綺(Chien-Chi Lin);陳宏斌(Hung-Bin Chen);吳佳玲(Jia-Ling Wu)

关键词

旅遊 ; 凝視 ; 攝影 ; travel ; gaze ; photography

期刊名称

運動與遊憩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4卷1期(2009 / 09 / 01)

页次

94 - 10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840年以後,觀光旅遊和攝影行爲的互爲存有,造就了「凝視」的旅遊經驗。藉由影像的記錄,人們對於不同文化的觀看視角得以表述。透過攝影紀錄的旅遊歷程,影像成爲存有的證明。紀錄的真實性,也隨著攝影工具的更新,透過影像拼湊與處理,再現旅遊影像的組態。從觀光凝視到影像紀錄,從影像視角到自我投射,顯視攝影在旅遊過程的重要性。本文藉由影像觀點,透視旅遊本質的真實與擬像,來探討攝影行爲在旅遊的現象。

英文摘要

The co-exist of tourism and photography after 1840 brings up the experience of ”gazing”. Through the notes of photographing, people have come to express their perspectives of viewing various cultures. Travel track is to be documented through the lens of camera, and the photos taken during the trips became the evidence of ”being”. Transforming from the tourist gaze to photographic documents, and turning from focus of photos to self-reflection, then the importance of photographing is to be noted. This paper reveals the authenticity and reflection of the essence of traveling through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visual experience, which probes into the phenomenon of photographing behavior on touring.

主题分类 醫藥衛生 > 預防保健與衛生學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Adler, J.(1989).Origins of Sightseeing.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6,7-29.
  2. Albers, P. C.,James, W. R.(1988).Travel photography: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5,134-158.
  3. Barthes, R.(1988).Image, music, text.New York:Hill and Wang.
  4. Cohen, E.(1984).The Sociology of Tourism: Approaches, Issues and Finding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0,373-392.
  5. Pearce, P. L.(1988).The Ulysses Factor- Evaluation Visitors in Tourist.New York:Springer-Verlag.
  6. Smith, V. L.(1998).War and Tourism: An American Ethnograph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202-227.
  7. Wahab, S.(1975).Tourism Management.London:Tourism International Press.
  8. West, N.(2000).Kodak and the Lens of Nostalgia.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9. 月娟譯(2002)。艾倫·狄波頓 旅行的藝術。臺北:先覺出版社。
  10. 王志弘譯、李根芳譯、Peter Brooker著(2003)。文化理論詞彙。臺北:巨流。
  11. 王怡婷(2007)。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12. 王敬武(1999)。關於對旅遊者定義的幾點看法。旅遊學刊,1,67-69。
  13. 王寧(1999)。旅遊、現代性與「好惡交織」-旅遊社會學的理論探索。社會學研究,6,93-102。
  14. 吳宗昇、郭淑玲(2002)。巴赫金之「狂歡節」於當代社會之解析。青雲學報,223(1),293-303。
  15. 吳莉君譯、John Berger著(2005)。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
  16. 李政亮(2007)。從壯遊、探險到大眾旅遊的誕生。歷史月刊,235,10-13。
  17. 汪芸譯、Zikman, S.著(2001)。旅行,聽心的呼喚。臺北:天下文化書坊。
  18. 屈錫華、陳睿(2007)。旅遊活動:社會疏離緩解的新視角。西南民族大學學報,186,163-165。
  19. 馬勇、周霄(2003)。旅遊的產生發展、本質屬性與社會價值。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報,4,8-12。
  20. 張世倫譯、John Berger、Jean Mohr著(2007)。another way of telling。臺北:三言社。
  21. 張曉萍編(2005)。民族旅遊的人類學透視。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
  22. 曹國新(2007)。建構論旅遊社會學研究述評。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8(1),5-8。
  23. 莊麗薇(2006)。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24. 莊耀嘉(1990)。馬斯洛。臺北:桂冠。
  25. 許綺玲譯、Roland Barthes著(1980)。La chamber clair。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
  26. 郭力昕(2007)。約翰·伯杰-另類影像的實踐者。誠品好讀,76,9。
  27. 陳瀅巧(2006)。圖解文化研究。臺北:易博士。
  28. 焦雨虹(2007)。消費時代傳記研究三題。文藝評論,5,49-54。
  29. 黃發典譯、Lanquar, R.著(1993)。觀光旅遊社會學。臺北:遠流。
  30. 黃翰荻譯、Susan Sontag著(1997)。ON PHOTOGRAPHY。臺北:唐山。
  31. 葉浩譯、John Urry著(2007)。The tourist Gaze。臺北:書林。
  32. 劉惠媛譯、John Berger著(1998)。影像的閱讀。臺北:遠流。
  33. 廣梅芳譯、Erikson、Lawrence J. Friedman著、艾瑞克森(2001)。Identity's architect a biography of ErikH。臺北:張老師文化。
  34. 蔡文杰(2001)。反思旅行:一個旅人的反省與告解。臺北:生智。
  35. 蔡錦政、徐景毅(2006)。數字化對圖像傳播觀念的影響。劇作家,4,96-97。
  36. 龍迪勇(2007)。圖像敘事:空間的時間化。江西社會科學,15,39-53。
  37. 龔鵬程(2001)。旅遊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