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自行車道騎乘者遊憩動機、車道設施滿意度、遊憩體驗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Recreation Experience, Facility Satisfaction and

DOI

10.29423/JSRR.201306_7(4).0005

作者

黃彥翔(Yen-Hsiang Huang);王克武(Ko-Wu Wang);許宇中(Yu-Chung Hsu)

关键词

自行車道 ; 遊憩動機 ; 車道設施滿意度 ; 遊憩體驗 ; 休閒效益 ;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 Recreation Experience ; Facilities Satisfaction ; Leisure Benefit ; Bikeway

期刊名称

運動與遊憩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7卷4期(2013 / 06 / 01)

页次

74 - 8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基隆河沿岸自行車道騎乘者遊憩動機、車道設施滿意度、遊憩體驗與休閒效益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將提供相關管理單位及未來研究之參考。本研究以「基隆河沿岸自行車道騎乘者遊憩動機、車道設施滿意度、遊憩體驗與休閒效益量表」進行問卷調查。以基隆河沿岸自行車道騎乘者為研究對象,採隨機便利抽樣,一共發出477份問卷,有效問卷為452份,回收率95%。經AMOS 7.0分析後發現:遊憩動機對遊憩體驗有正向顯著影響,遊憩體驗對車道設施滿意度有正向顯著影響,遊憩體驗對休閒效益有正向顯著影響,遊憩動機對休閒效益與自行車道設施滿意度存在正向且顯著的影響。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recreation experience, facility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benefit of bikers in Keelung River Bikeway. Questionnaire consisted of ”Scale of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Scale of recreation experience,” ”Scale of facility satisfaction,” ”Scale of leisure benefit” were administrated to collect data from bicycle riders in Keelung River Bikeway located in Taipei city of Taiwan. 477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while 452 were valid responses corresponding with a 95% return rate. After the analysis by AMOS 7.0, the results show that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directly influences facility satisfaction, leisure benefit and recreation experience. Hopeful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ble to provide any useful commend for further study.

主题分类 醫藥衛生 > 預防保健與衛生學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林俊昇(2005)。不同類型遊客的遊憩動機與滿意度對重遊意願之關聯性分析─以渡假型休閒農場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8,25-47。
    連結:
  2. 教育部體育署(2013)。各部會自行車道建置統計。2013 年3 月12 日,取自: http://bike.sa.gov.tw/option.php?mid=4&pid=35。
  3. Bread, J. G.,Ragheb, M. G.(1980).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1),20-33.
  4. Csikszentmihalyi, M.(1990).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New York:Harper & Row.
  5. Driver, B. L.,Brown, P. J.,Peterson, G. L.(1991).Benefits of leisure.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
  6. Driver, B. L.,Toucher, R. C.(1970).Toward a Behavioral Interpretation of Recreation of Planning.Element of outdoor recreation Planning
  7. Hollenhorst, S.,Schuett, M. A.,Olson, D.,Chavez, D.(1995).An examin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preferences, and attitudes of mountain bike users of the National Forests.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13(3),41-51.
  8. Ittelson, W. H.(1978).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urban experience.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0(2),193-213.
  9. Kotler, P.(2000).Marketing Management.Prentice-Hall, Inc..
  10. Mannell, R. C.(1999).Leisure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Leisure studies: Prospect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State College, PA:
  11. McIntosh, R.,Gupta, W. S.(1977).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 (3rd Ed.).Ohio:Grid Inc..
  12. Miles, J. C.(Ed.),Priest, S.(Ed.)(1999).Adventure programming.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13. Piaget, J.(1972).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14. Tarrant, M. A.,Manfredo, M. J.,Driver, B. L.(1996).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creation experience preference scale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8(3),188-213.
  15. Thomas, J. A.(1964).What makes people travel?.ASTA Travel News,1964(August),64-65.
  16.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17. 李詩鎮(2003)。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18. 李銘輝(1995)。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遊客對解說服務需求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4),21-38。
  19. 林欣玫(2005)。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20. 林建堯(1999)。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碩士班。
  21. 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22. 侯錦雄(1990)。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
  23. 洪世全(1995)。台北,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
  24. 胡淑雲(1988)。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25. 馬上鈞(2002)。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
  26. 張少熙(2003)。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27.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28. 張淑惠(2005)。彰化,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
  29.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台中:滄海。
  30. 陳中雲(2001)。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31. 陳水源(1989)。遊客遊憩需求與遊憩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3(1),56-79。
  32. 陳昭明(1981)。台灣大學森林系研究報告台灣大學森林系研究報告,未出版
  33. 傅元幟、林晏州(2003)。台北市自行車道之使用行為之探討。第五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4. 黃微晴(2007)。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所。
  35. 楊玲琇(1994)。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36. 楊胤甲(2005)。台中,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37. 聶先怡(2006)。台北,台北市教育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被引用次数
  1. 陳銘建、莊鑫裕、林秉毅(2016)。大學生參與水肺潛水證照課程之運動體驗、知覺風險及學習成效之研究。台東大學體育學報,25,39-56。
  2. 陳文進、張意德、施國森、祁崇溥(2017)。臺灣自行車領隊養成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2(2),29-41。
  3. 陳正國、張雅涵、胡俊傑(2017)。澎湖浮潛活動參與者體驗行銷、體驗價值及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2(3),46-72。
  4. 胡麗華,胡俊傑(2020)。責任旅遊者參與動機、體驗價值及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澎湖「海漂實驗室」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14(3),46-63。
  5. 賴孟愉、葉子明、張英智(2017)。微笑單車使用者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2(2),67-97。
  6. 羅盈筑、黃莉尹、李安娜、朱曼婷(2018)。探討遊客旅遊體驗與旅遊效益之關係-以安平老街旅遊區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12(4),27-40。
  7. 羅右斯,沈易利(2020)。鐵人三項的參與動機與遊憩體驗之研究。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13(1),87-116。
  8. 蘇榮海,鍾永貴,陳智彥,徐茂洲,吳玉宏(2023)。水肺潛水運動參與動機、遊憩體驗、滿意度及參與意願之研究。運動教練科學,70,33-47。
  9. 蕭柏勳、張家豪(2017)。遊客參與運動觀光遊程的動機與體驗之研究─以日月潭自行車與泳渡遊程為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6(1),1-21。
  10. 顏君彰、趙宸紳、張意德、張艾君(2018)。探討臺灣地區自行車領隊的工作型態與發展趨勢。運動與遊憩研究,12(3),18-34。
  11. 鄭恆星、吳崇旗、王偉琴(2016)。應用IPA 探討自行車騎士對單車旅館之旅遊期望與滿意度。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