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以Q方法探討廟宇美學認知類型之研究

并列篇名

Types of cognition of temple aesthetics through Q mehtod

DOI

10.29423/JSRR.201609_11(1).0004

作者

陳秀育(Shiou-Yu Chen);劉仲矩(Chung-Chu Liu)

关键词

廟宇 ; 美學 ; 生活美學 ; Q方法 ; Temple ; aesthetics ; life aesthetics ; Q-method

期刊名称

運動與遊憩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1卷1期(2016 / 09 / 01)

页次

42 - 5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現代人生活步調愈趨急驟,長期處於高壓緊張的環境下生活,而廟宇之美所營造的氣氛提供大眾安定心靈的力量。廟宇於環境與外觀上也能沉靜地道出古往今來之悠久歷史文化,創造觀光經濟價值,以上皆顯示出廟宇美學認知類型的重要,故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大眾在造訪廟宇時特別注重的美學認知。首先透過文獻的探討歸納出廟宇美學的內涵及相關的構面,樣本組成以修習過美學相關知識且曾走訪廟宇之訪客為對象,共21位有效樣本。根據研究結果歸納出廟宇美學認知類型的內涵,期望本研究結果,可提供廟宇管理者,提升經營廟宇的方向、營造環境氛圍的依據,以利提供香客與遊客更優質的心理價值。

英文摘要

Most of modern people live a fast-paced life and live under a lot of pressure. However, the aesthetics of temple have the power to make peoples' mind stable. In addition, temple's surroundings and buildings can also inform visitors it's history. The story about this temple can create the economic value from tourism. Therefore, the perceptions of temple aesthetic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peoples' aesthetic perceptions while visiting temple.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this study identified and summarized the contents and dimensions of temple aesthetics. Sample is composed of 21 valid visitors who had taken aesthetic related courses and had abundant experiences of visiting temples.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could deliver concrete suggestions for temple management and tourism authority to offer higher quality in psychological values.

主题分类 醫藥衛生 > 預防保健與衛生學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王永志、唐孝祥(2010)。試析台灣廟宇屋頂裝飾的審美文化內涵。新世紀宗教研究,9(2),171-194。
    連結:
  2. 王妙純(2013)。《世說新語》呈現的魏晉建築。淡江中文學報,28,29-64。
    連結:
  3. 王志宇(2013)。寺廟分合與風水─以臺灣彰化縣田尾鄉鎮化堂語聖德宮為例。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6,51-70。
    連結:
  4. 金相範(2011)。宋代祠廟政策的變化與地域社會-以福州地域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6,141-167。
    連結:
  5. 洪于婷、謝琦強、張鈺曼(2012)。宗教觀光不同參與者之認知分析。嘉南學報,38,366-376。
    連結:
  6. 孫宏仁(2008)。以藝術理論探討傳統建築之裝飾藝術-三峽祖師廟為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6,405-427。
    連結:
  7. 高佩英(2009)。臺灣廟前石獅及造型分析─以年代確定者為例(1797-2003)。暨南史學,12,59-98。
    連結:
  8. 陳冠勳(2012)。台灣傳統建築裝飾藝術-人物類剪黏題材的構圖原則。設計學研究,15(1),109-125。
    連結:
  9. 陳璋玲(2007)。海洋、宗教與觀光:布袋好美里「海上會香」的意義與價值。海洋文化學刊,3,147-167。
    連結:
  10. 陳靜琪(2012)。臺南市孔子廟〈臥碑〉書法析論。高雄師大學報,33,105-130。
    連結:
  11. 游子安(2011)。近百年梅州地區的道教:以呂帝廟為探討中心。成大歷史學報,41,201-237。
    連結:
  12. 黃宗成、黃躍雯、余幸娟(2000)。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期望、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3(3),23-48。
    連結:
  13. 劉泳倫、鄒哲宗、羅苑菱(2012)。宗教觀光遊客旅遊動機、認知價值與忠誠度之研究-以北港朝天宮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8(2),1-17。
    連結:
  14. 劉悅迪(2010)。融入生活美學的當代環境美學。應用倫理評論,49,73-86。
    連結:
  15. 蔡雅蕙、徐明福(2013)。鹿港郭氏家族在傳統厝屋彩繪作品之人物圖像來源研究。民俗曲藝,179,1-74。
    連結:
  16. 賴沛君(2012)。廟宇建築壁堵裝飾框樣探討。藝術論文集刊,19,49-74。
    連結:
  17. 賴惠敏(2011)。從宗教場所到廟會中心-清代北京藏傳佛寺的演變及其與喀爾喀蒙古王公朝覲貿易的互動。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2,1-54。
    連結:
  18. Bem, D. J.(1967).Self-perception: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phenomena.Psychological Review,74,183-200.
  19. Cattell, R. B.(1966).The scree test for the number of factors.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1,245-276.
  20. Cross, R. M.(2005).Exploring attitude: The case for q methodology.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20,206-213.
  21. Featherstone, M.(2000).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London:Sage.
  22. Kaiser, H. F.(1958).The varimax criterion for analytic rotation in factor analysis.Psychometrics,23,187-200.
  23. Lash, S.,Urry, J.(1994).Economics of sings and space.London:Sage.
  24. Linstead, S.,Hopfl, H.(2000).The aesthetics of organization.NY:Sage Publications Ltd.
  25. Mayer, K. J.,Salomon, R. M.(2006).Capabilities, contractual hazards, and governance: Integrating resource-based and transaction cost perspective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9(5),942-959.
  26. Schlinger, M. J.(1969).Cues on q-technique.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9(3),53-60.
  27. Stephenson, W.(1974).The play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8. 于文正(2008)。是信仰還是觀光?艋舺龍山寺觀光資源探討。休閒研究,1(1),14-41。
  29. 李澤厚(1988)。美學四講。台北市:人間。
  30. 沈文玉譯、Osho(2010)。情緒-釋放你的憤怒、恐懼與嫉妒。台北:生命潛能。
  31. 沈進成、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旅遊管理研究,3(1),79-95。
  32. 林文欽(2013)。高雄地區關帝廟籤詩之研究-以《關帝百首籤詩》為中心。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47(1),1-18。
  33. 洪淑華、謝登旺(2010)。論宗教的文化旅遊與觀光價值。佛學與科學,11(1),11-20。
  34. 陳貞蓉、蔡娟秀、陳以昌(2011)。護理美學概論。護理雜誌,58(2),93-97。
  35. 陳望衡(2010)。環境美學的當代使命。美學藝術學,5,1-6。
  36. 黃振峰(2012)。捷運開通後對形象商圈發展之影響-以蘆洲廟口商圈為例。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1,174-190。
  37. 蔣勳(2005)。天地有大美。台北市:遠流。
  38. 謝琦強、黃朝業、黃健夫(2011)。公共文化觀光資源的環境改造與遊客滿意度提升策略-以台中孔廟園區為例。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9,79-93。
  39. 釋慈惠(2001)。佛教建築的使用與管理。普門學報,1,1-10。
被引用次数
  1. 劉兆婷,劉仲矩(2019)。以Q方法探討行動支付阻礙認知類型之研究。管理資訊計算,8(1),9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