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旅行中的書寫:一個次文類的成立

并列篇名

Travel Writing: A Subgenre Formation

DOI

10.29766/JCLLNTU.200803.0003

作者

鍾怡雯(Yee-Voon Chong)

关键词

旅行書寫 ; 主體 ; 差異 ; 內心風景 ; 全球化 ; travel writing ; subject ; difference ; inner landscape ; globalization

期刊名称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期(2008 / 03 / 01)

页次

35 - 5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論述當代台灣旅人/論者如何建構「旅行」,並重新討論相關的旅行論述。旅行書寫的義界亦非一成不變,對旅行的論述必然也將隨著旅行,以及對旅行論述的深度而有所更動,換而言之,這個書寫類型也正在旅行當中。本文以「旅行書寫」代替「旅行文學」,乃是因爲從旅行書寫過渡到「旅行文學」,其實有賴更多專業的旅者,對旅行更有深度的論述。當然,如果就旅行書寫的「移動」特質思考,移動的過程比抵達更值得觀察和探索,當旅行書寫還在旅行的時候,它必然會探索出更多可能。因此這篇論文的最大意義,乃在於對一個時代性的文學議題,提出開放思考,和暫時的結論,這樣的態度,或許更有助於我們對待目前快速積累的旅行書寫。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focuses mainly on the ”travel” established by contemporary Taiwanese traveler/discusser, and aimed to start a brand new discussion over Travel Writing. The writing style of Travel Writing is alterable by the travel experiences and the profundity of the discussion. In other words, Travel Writing is 'traveling' by itself. ”Travel Literature” is replaced by ”Travel Writing” in this article, as the transition from ”Travel Writing” to ”Travel Literature” is relied on more professional travelers and profundity of their discussions. The process of ”locomotion” is more worthy for observation and exploration than arrival, in term of the ”locomotion” characteristic in Travel Writing. While Travel Writing is 'traveling' by itself, more possibilities would be explored. Therefore the topmost importance of this article is to bring forward the openism thought and temporary conclusion towards the topic for discussion about literature in an era, and such manner is beneficial for us treating those speedy accumulated Travel Writing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Janet Wolff、黃筱茵譯(1999)。重新上路:文化批評中的旅行隱喻。中外文學,27(12),29-49。
  2. 三毛(1991)。背影。台北:皇冠。
  3. 三毛(1991)。哭泣的駱駝。台北:皇冠。
  4. 三毛(1991)。送你一匹馬。台北:皇冠。
  5. 三毛(1993)。高原的百合花。台北:皇冠。
  6. 三毛(1991)。溫柔的夜。台北:皇冠。
  7. 三毛(1993)。萬水千山走遍。台北:皇冠。
  8. 三毛(1991)。夢裡花落知多少。台北:皇冠。
  9. 三毛(1991)。撒哈拉的故事。台北:皇冠。
  10. 三毛(1991)。稻草人手紀。台北:皇冠。
  11. 王盛弘(2006)。慢慢走。台北:二魚。
  12. 伊塔羅·卡爾維諾(1997)。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
  13. 余光中(1981)。分水嶺上。台北:純文學。
  14. 余光中(1998)。日不落家。台北:九歌。
  15. 余光中(2005)。青銅一夢。台北:九歌。
  16. 余光中(1994)。從徐霞客到梵谷。台北:九歌。
  17. 余光中(1977)。逍遙遊。台北:大林。
  18. 余光中(1972)。焚鶴人。台北:純文學。
  19. 余光中(1990)。隔水呼渡。台北:純文學。
  20. 余光中(1988)。憑一張地圖。台北:九歌。
  21. 余光中(1974)。聽聽那冷雨。台北:純文學。
  22. 克麗絲帝娃、羅蘭•巴特(1991)。寫作的零度。台北:桂冠。
  23. 宋美璍(1997)。自我主體、階級認同與國族建構-論狄福、菲爾定和包士威爾的旅行書。中外文學,16(4),4-28。
  24. 李有成(2006)。在理論的年代。台北:允晨。
  25. 李維·史特勞斯著、王志明譯(1999)。憂鬱的熱帶。台北:聯經。
  26. 李鴻瓊(1997)。空間、旅行、後現代:波西亞與海德格。中外文學,16(4),84-117。
  27. 尚·布希亞著、吳昌杰譯(2003)。美國。台北:時報。
  28. 林志豪著(2000)。在夢想的地圖上-第三屆華航旅行文學獎作品集。台北:天培。
  29. 胡錦媛編(2004)。台灣當代旅行文選。台北:二魚。
  30. 胡錦媛、陳大為、鍾怡雯編(2006)。二十世紀台灣文學專題II:創作類型與主題。台北:萬卷樓。
  31. 范銘如、陳大為、鍾怡雯編(2006)。二十世紀台灣文學專題II:創作類型與主題。台北:萬卷樓。
  32. 徐世怡(1998)。流浪者的廚房。台北:大塊文化。
  33. 郝譽翔(2007)。一瞬之夢。台北:高寶。
  34. 許茹菁(2000)。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
  35. 湯世鑄著(1999)。魔鬼、上帝、印第安-第二屆華航旅行文學獎作品集。台北:元尊。
  36. 舒國治(2006)。流浪集。台北:大塊。
  37. 舒國治(2000)。理想的下午。台北:遠流。
  38. 舒國治著(1998)。國境在遠方-第二屆華航旅行文學獎作品集。台化:元尊。
  39. 黃寶蓮(2001)。未竟之藍。台北:圓神。
  40. 黃寶蓮(2004)。無國境世代。台北:九歌。
  41. 詹宏志(1998)。硬派的旅行文學。聯合文學,167,98-99。
  42. 赫伯特·馬爾庫色著、黃勇、薜民譯(2005)。愛欲與文明-對佛洛伊德思想的哲學探討。上海:上海譯文。
  43. 聯合文學輯(1998)。長榮旅行文學獎作品輯。聯合文學,167,22-99。
  44. 聯合文學輯(1999)。當代旅行文學展。聯合文學,177,68-93。
  45. 聯合文學輯(2000)。當代旅行文學展。聯合文學,187,26-73。
  46. 鍾文音(2002)。永遠的橄欖樹。台北:大田。
  47. 鍾文音(2002)。奢華的時光-我的上海華麗與蒼涼紀行。台北:玉山社。
  48. 鍾文音(2003)。情人的城市。台北:玉山社。
  49. 鍾文音(2001)。遠逝的芳香-我的玻里尼西亞群島高更旅程紀行。台北:玉山社。
  50. 鍾怡雯(2004)。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
  51. 羅智成(2002)。南方以方,沙中之沙。台北:天下文化。
  52. 羅智成(1998)。好的旅行,以及好的旅行文學。聯合文學,14(11),95-97。
被引用次数
  1. 蔡琰、臧國仁(2011)。旅行敘事與生命故事:傳播研究取徑之芻議。新聞學研究,109,43-76。
  2. 陳室如(2016)。踏板上的旅人:台灣單車遊記探析。臺灣學誌,13,49-70。
  3. 林淑慧(2013)。儒學社群遊記的地景意象—以《臺灣文藝叢誌》與《詩報》為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7,103-141。
  4. 蘇碩斌(2014)。旅行文學之誕生:試論台灣現代觀光社會的觀看與表達。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9,255-286。
  5. (2011)。與權力/利交纏─從文學獎的「屬性定位」及「得獎行為」談起。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9,29-53。
  6. (2019)。跟我一起去旅行:關於熟齡旅人的臉書書寫。傳播與社會學刊,47,19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