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明代學者〈秦風•蒹葭〉詮釋析論-明代詩經學史研究的進一步探討

并列篇名

The "Jianxia" of the "Qingfeng": Its Interpretation in the Ming Dynasty

DOI

10.29766/JCLLNTU.200809.0002

作者

楊晉龍(Chin-Lung Yang)

关键词

蒹葭 ; 詩經學 ; 明代 ; Jianxia ; Shijing study ; Ming Dynasty

期刊名称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期(2008 / 09 / 01)

页次

1 - 4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此文經由歸納統計明代學者詮釋《詩經•秦風•蒹葭》詩旨的表現,以觀察明代詩經學的發展變化。經由搜尋詩經學相關論著,共得68位作者67條詮解〈蒹葭〉的資料。內容大致不離「漢唐詩學解說系統」及「宋代詩學解說系統」兩大範圍,漢學者主要從政治參與的公共性角度詮解發揮;宋學者則以個人情緒表達的私人性角度詮釋發揮。確知籍貫的66位作者來自浙江、江蘇、江西、福建、湖北、安徽、河北、山西、湖南、山東、廣東、四川等省,以浙江、江蘇、江西最多。知其生存年代的67位作者,主要出生於嘉靖後期、隆慶、萬曆前期,出生於萬曆朝以後者有35人,佔全部作者五成以上。學派尚屬「漢學」者有19人19條資料,屬「宋學」者有46人48條,並列兩派解說者有3人6條資料。綜合而言,《詩集傳》在明朝雖有變化但不大;《毛詩注疏》則正德後始被注意,就漢學在明代發展而言,後期較前期興盛,但不能與《詩集傳》相比。漢學派因受周秦漢儒家「賢德優於血緣」政治理想之影響,以《詩經》爲具有糾正引導統治者倫理與政治行爲上功能的諫書,以推崇「忠臣孝子」與儆戒「危亡失道」爲詮釋方向。宋學派處於「血緣優於賢德」的時代,《詩經》諫書功能已弱,讀者數量增加、範圍擴大,詮解因而轉向多元多樣的私人性內容。此文經由閱讀、篩選、整理、歸納、統計與分析,提供詩經學研究者可信的成果,有助於對明代詩經學史進一步的了解,對詩經學相關研究者,也具有實質的參考價值。

英文摘要

Intended as a discussion of the M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Jianxia” of the ”Qingfeng” in the Shijing (Poetry Classic), the present paper observes Shijing study had been developed by some 68 scholars from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Ming. Most of those scholars belong to their respective schools, with 19 pertain to the Han School, 46 interested in Song scholarship, and 3 intrigued in both the Han and Song interpretation. The result of these scholars' research goes as follows: People who were interested in the Song interpretation of Shijing did not make great changes of Ming academic interests, though Han-school interpreters of the Shijing began to attract more followers in this period. The Mao Shi zhushu increased more readership after the Zhende reign, though it could hardly surpass such Song efforts as Zhu Xi's Shijizhuan. The Han School admired ”national loyalists and filial sons” and emphasized examples of failed kings and emperors. The Song School explicated the Shijing from individualistic perspectives, presenting a method with great diversity. The present paper closes with an observation that reliable reading of the Shijing is, indeed, helpful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lassic.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元朱公遷、明王逢、明何英(1983)。四庫全書:詩經疏義會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 宋朱熹(1969)。詩集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3. 宋朱熹(1984)。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
  4.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5. 明方應龍(1609)。詩經心鉢。內閣文庫。
  6. 明王守仁著、吳光編校(1992)。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明朱日濬(1643)。朱氏訓蒙詩門。內閣文庫。
  8. 明朱存理編(1983)。四庫全書:珊瑚木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明朱朝瑛(1983)。四庫全書:讀詩略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明朱善(1983)。四庫全書:詩解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明朱謀□(1983)。四庫全書:詩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明朱鶴齡(1983)。四庫全書:詩經通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明江環(1595)。重訂晉雲江先生詩經闡蒙衍義集註(詩經了義集註)。內閣文庫。
  14. 明江環(1616)。新鍥晉雲江先生詩經闡蒙衍義集註。內閣文庫。
  15. 明何楷(1983)。四庫全書:詩經世本古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明呂柟(1984)。毛詩說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7. 明李先芳(1983)。四庫全書:讀詩私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8. 明李清、明陳元亮輯。鑑湖詩說。內閣文庫。
  19. 明沈萬鈳(2002)。續修四庫全書:詩經類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明季本(1983)。四庫全書:詩說解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1. 明邵芝南。新刻金陵原版詩經開心正解。內閣文庫。
  22. 明姚舜牧(1983)。四庫全書:重訂詩經疑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3. 明胡紹曾(2000)。四庫未收書輯刊·壹輯:詩經胡傳。北京:北京出版社。
  24. 明胡廣(1983)。四庫全書:詩傳大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5. 明倪復(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詩傳纂義。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6. 明唐汝諤著、明陳子龍訂(1672)。毛詩蒙引。內閣文庫。
  27. 明唐順之(1989)。四部叢刊初編:重刊荊川先生文集。上海:上海書店。
  28. 明徐元太(1983)。四庫全書:喻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9. 明徐光啓(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新刻徐玄扈先生纂輯毛詩六帖講意。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0. 明徐伯齡(1983)。四庫全書:蟫精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1. 明徐奮鵬。新刻詩經鐸振。內閣文庫。
  32. 明袁仁(1984)。毛詩或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3. 明郝敬(1984)。毛詩原解。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4. 明屠本畯(2000)。四庫未收書輯刊·壹輯:毛詩鄭箋纂疏補協。北京:北京出版社。
  35. 明張以誠(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毛詩微言。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6. 明張次仲(1983)。四庫全書:待軒詩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7. 明張溥(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詩經註疏大全合纂。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8. 明曹學佺(2002)。續修四庫全書:詩經剖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9. 明梁寅(1983)。四庫全書:詩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0. 明許天贈(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詩經正義。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1. 明郭奎(1983)。四庫全書:望雲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2. 明陳元齡(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思問初篇。北京:北京出版社。
  43. 明陳組綬(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詩經副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4. 明陸化熙(2002)。續修四庫全書:詩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5. 明淩雲翰(1983)。四庫全書:柘軒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6. 明淩濛初(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聖門傳詩嫡塚。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7. 明淩濛初(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孔門兩弟子言詩翼。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8. 明淩濛初(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詩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9. 明賀貽孫(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詩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0. 明馮元颺、明馮元颷。詩經狐白(新刻大小馮手授詩經)。內閣文庫。
  51. 明黃道周(1983)。四庫全書:榕壇問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2. 明楊士奇撰(1983)。四庫全書:歷代名臣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3. 明萬時華(2002)。續修四庫全書:詩經偶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4. 明鄒忠胤(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詩傳闡。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5. 明劉敬純(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詩意。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6. 明蔣悌生(1983)。四庫全書:五經蠡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7. 明錢天錫(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詩牖。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8. 明戴君恩(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讀風臆評。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9. 明鍾惺、明韋調鼎(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詩經備攷。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0. 明豐坊(1984)。詩傳孔氏傳。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61. 明豐坊(1984)。詩說。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62. 明魏沖。詩經闡秘。內閣文庫。
  63. 明魏浣初撰、明鄒之麟增補(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鼎鐫鄒臣虎增補魏仲雪先生詩經脈講意。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4. 明顧起元(2005)。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爾雅堂家藏詩說。北京:北京出版社。
  65. 明顧夢麟(1996)。詩經說約。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66. 明顧懋樊(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桂林詩正。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7.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1981)。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挍勘記: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68. 清王鴻緒編(1978)。詩經傳說彙纂。臺北:維新書局。
  69. 清吳肅公、陳子龍(1984)。詩問略。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70. 清孫承澤(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詩經朱傳翼。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71. 清郝玉麟、清魯曾煜編纂(1983)。四庫全書:廣東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2. 清黃宗羲編(1983)。四庫全書:明文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3. 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2003)。錢牧齋全集: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4.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1981)。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挍勘記: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75. 漢毛亨撰、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1981)。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挍勘記: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76. 漢班固(1995)。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77. 漢趙岐著、宋孫奭疏(1981)。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挍勘記: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78. 李伯重(2004)。八股之外:明清江南的教育及其對經濟的影響。清史研究,1,1-14。
  79. 林慶彰(2007)。陸深《儼山集》中的《詩微》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所內研究人員例行學術研討會」論文
  80. 林慶彰、林明德、黃文吉策劃(2007)。臺灣學術新視野:經學之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81. 洪漢鼎(2003)。詮釋學史。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82. 胡適(1988)。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3. 范金民(1997)。明清江南進士數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學學報,2,171-178。
  84. 徐茂明(2002)。江南的歷史內涵與區域變遷。史林,3,52-56。
  85. 陳子展(2001)。詩三百解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86. 楊晉龍(2008)。中國詮釋學
  87. 楊晉龍(199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88. 楊晉龍、林慶彰先主編(2003)。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89. 楊晉龍、鍾彩鈞主編(1999)。傳承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90. 潘天禎(2001)。毛表、毛扆師事魏沖質疑。江蘇圖書館學報,4,58-59、19。
  91. 戴景賢師(2008)。論方以智王船山二人思想之對比性與其所展顯之時代意義。文與哲,12,455-528。
被引用次数
  1. 郭正宜(2009)。晚明詩話中的詩經學初探。成大中文學報,27,57-88。
  2. 黃忠慎(2014)。王安石以「法」解《詩》的詮釋精神與特質。臺大中文學報,47,47-88。
  3. (2016)。新舊典範的交鋒─《毛詩注疏》與《詩集傳》之比較研究。文與哲,28,3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