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李商隱牡丹詩之意象性與藝術性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Imagery and Artistry of Lee Shang-Yin's Peony Poems

DOI

10.29766/JCLLNTU.200903.0008

作者

陳秀美(Hsiu-Mei Chen)

关键词

李商隱 ; 牡丹詩 ; 意象性 ; 藝術性 ; Lee Shang-Yin ; Peony poems ; Imagery ; Artistry

期刊名称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期(2009 / 03 / 01)

页次

225 - 25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李商隱詩最大特色,乃在其多層次的意象表現,所營造之「含蓄婉約」特質,展現其藝術性美感,然此一特質卻也造成閱讀者因其詩的「意義不確定」性,而常感其詩「晦澀」,時有「詩謎」之憾。明清以來研究李商隱詩者甚夥,吳喬《西崑發微》推崇其為繼李白、杜甫、韓愈之後,能「自闢宇宙」有獨創性的晚唐詩人。本文研究乃立基於歷來箋釋與近代研究成果上,從李商隱詩之「意義不確定」特性,提出不能僅從其詩之語言結構入手,而是要從李商隱詩之「可感」處,論其牡丹詩之「意象性」與「藝術性」。

英文摘要

The most salient characteristic of Lee Shang-Yin's poetry lies in its artistic beauty of ”veiled gracefulness” brought about by multi-layered images. The characteristic, however, with its ”uncertainty of meaning,” often results in a sense of ”obscurity” in the minds of readers. Among the many scholars, during and following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devoting to the study of Lee Shang-Yin's poetry, Wu Chiao, in his Shi-Khun-Fa-Wei, claimed that Lee Shang-Yin, in the wake of Lee Po, Tu Fu, and Han Yu, was an outstandingly creative poet of the late Tang period who did blaze a trail in the field of poetry.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accumulative studies, holds that Lee Shang-Yin's poetry, because of its ”uncertainty of meaning,” can be approached not only through its language structure but through its ”sensitivity-arousing” aspects 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imagery and artistry of the peony poem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王國維(1994)。新譯人間詞話本:人間詞話。三民書局。
  2. 司馬遷、楊家駱主編(1990)。史記‧封禪書第六。鼎文書局。
  3. 田志明、張劍光(1994)。唐代的牡丹欣賞熱。雲南教育學院學報,11(3)
  4. 余光中(1980)。掌上雨。台灣時報。
  5. 余恕誠、劉學鍇(1992)。李商隱詩歌集解。台北:洪葉文化。
  6. 吳喬。百部叢書之《借月山房彙鈔》
  7. 呂崇齡(2000)。詩歌意境『虛』與『實』的辯證關係。雲南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2(4)
  8. 李文祿、劉維治編(1990)。古代詠花詩詞鑒賞辭典。吉林大學出版社。
  9. 李保光(1994)。牡丹文化。濟寧師專學報,4
  10. 李漁(1984)。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閒情偶寄。台灣:華正書局。
  11. 沈謙(2003)。文學概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2. 柳濱生(1995)。中國古代詩歌文學虛實藝術分析。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
  13. 柳濱生(1995)。中國古代詩歌文學虛實藝術分析。大連教育學院學報,1
  14. 張晶(2004)。審美物化論。求是學刊,31(3)
  15. 張艷雲(1995)。唐代長安的重牡丹風氣。唐都學刊,11(5)
  16. 清康熙御定、張玉書、王鴻緒、查慎行奉敕編撰。佩文齋詠物詩選。廣文書局。
  17. 陳昌宁(1996)。唐宋間牡丹熱的地理變遷。天中學刊,11
  18. 賀裳、郭紹虞(1999)。清詩話續編:載酒園詩話。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黃世中(1997)。論李商隱詩的藝術特色。中國韻文學刊,2
  20. 黃永武(1984)。詩與美。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21. 楊靜(2002)。唐宋牡丹詩與牡丹文化。荷澤師專學報,24(3)
  22. 葉嘉瑩(2000)。迦陵說詩。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23. 葉蔥奇(1987)。李商隱詩集疏注。台灣里仁書局。
  24. 劉學鍇(1998)。李商隱詩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5. 顏崑陽(1991)。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灣學生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林美清(2012)。「雪」的可能─李商隱詩的物象書寫與自然感應。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5,15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