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試論《楚辭》中的水

并列篇名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the Water of Chuci

DOI

10.29766/JCLLNTU.200909.0005

作者

陳忠信(Chong-Zin Chen)

关键词

屈原 ; 楚辭 ; 滄浪之歌 ; 文學人類學 ; 死亡 ; Qu-Yuan ; Chuci ; Cang Lang Ge ; literary anthropology ; death

期刊名称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7期(2009 / 09 / 01)

页次

113 - 13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水爲中國古代神話、思想、宗教及文學中頗爲重要的議題。由於地理環境的影響,南方楚地的《楚辭》與水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原始思維的角度而言,《楚辭》之水具有巫文化中巫者由凡俗濁垢之地進入神聖諸神境域前的聖潔象徵。巫者在聖潔之水的洗淨下滌除人間眾穢,始能進入至聖眾神之殿。在上述原始水思維的背景下,屈原將其昇華爲其生命的一部分;分別以高潔之水喻己忠貞之性,而以溷濁之水比擬楚國混濁惡世。此外,《楚辭》之水亦具有生命永恆的思維。縣在具有水生生物特徵的黃熊變形下,經由羽淵之水的洗禮而再生;表現出古代生命永恆的生命觀。當高潔理想與混沌現實衝突時,水亦成爲屈原悒悒愁思的重要心靈投射對象,並以傲骨自沉來實現其偉大的道德理想境界。至於《楚辭•漁父》之「滄浪之歌」不但爲先秦兩漠十分著名之古歌謠,從漁父與屈原的對談中,更可以發現先秦儒道兩家對於滄浪之水詮解的差異。前者爲道家泯除水之情濁分執之分來表達隨順自然的態度逍遙物外的哲思;而後者則是儒家「澡身浴德」的尚潔人生哲學。

英文摘要

The water was very important issue in ancient chinese mythology, philosophy, religion and literature. According to the primal thinking, the water of Chuci had the sacred symbol of witches and wizards. Shaman could enter the sacred palace by the clearing of holy and pure water. Under the tradition of primal water thinking, Qu-Yuan sublimed the water into the part of his life. In addition, the water of Chuci had the thinking of eternal life.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ang-xiong (黃熊) Gun (鯀) expressed the thinking of eternal life by the baptism of the Yu-yuan water (羽淵之水).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holy perfection and chaotic reality, the water not only became the important projective object of Qu-Yuan's gloomy mind, but also achieved the ideal perfection by self-submerging. The Cang Lang Ge (滄浪之歌) was famous poem in Pre-Qin and Han Dynasty, and showed the difference of explanatory about the Cang Lang Ge between the Confucianism and the Taoism in Pre-Qin period. Taoism's Cang Lang Ge placed importance on the acceptation of Xiao-Yao, Confucianism focused on the philosophy of pure advocati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Eliade, Mircea(1987).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2. Eliade, Mircea,Teask, Willard R.(trans.)(1974).Shamanism: Archaic Techniques of Ecstasy.Princelon University Press.
  3. 丁原植(1999)。文子資料探索。台北:萬卷樓出版社。
  4.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1981)。古典文學。台北:學生書局。
  5. 中國屈原學會編(1988)。楚辭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6. 王利器校箋(1983)。文心雕龍新書。台北:宏業書局。
  7. 王肅(1975)。孔子家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8. 王德育(2000)。上古中國之生死觀與藝術。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9. 王德華(2004)。屈騷精神及其文化背景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10. 白川靜、王孝廉譯(1983)。中國的神話。台北:長安出版社。
  11. 印順(1994)。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
  12. 朱自清編、郭沫若編、吳晗編、葉聖陶編(1993)。神話與詩。台北:里仁書局。
  13. 艾蘭、汪壽譯(1992)。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4. 李正治(1976)。說屈原、話漁父。鵝湖月刊,16
  15. 李生龍(1998)。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長沙:岳麓書社。
  16. 李炳海(1995)。部族文化與先秦文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7. 李滌生(1988)。荀子集釋。台北:學生書局。
  18. 阮元校刊(1997)。十三經注疏‧周易。台北:藝文印書館。
  19. 阮元校刊(1997)。十三經注疏‧公羊傳。台北:藝文印書館。
  20. 阮元校刊(1997)。十三經注疏‧左傳。台北:藝文印書館。
  21. 阮元校刊(1997)。十三經注疏‧周禮。台北:藝文印書館。
  22. 阮元校刊(1997)。十三經注疏‧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23. 阮元校刊(1997)。十三經注疏‧尚書。台北:藝文印書館。
  24. 林富士(1999)。「潔淨」的歷史。古今論衡,2
  25. 邱宜文(1996)。巫風與九歌。台北:文津出版社。
  26. 姜亮夫(1974)。屈原賦校注。台北:華正書局。
  27. 姜亮夫(2000)。楚辭通故。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8. 段玉裁(1987)。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
  29. 洪興祖(1999)。楚辭補註。台北:藝文印書館。
  30. 耶律亞德、楊素娥譯(2001)。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股分有限公司。
  31. 韋昭(1974)。國語註。台北:藝文印書館。
  32. 徐志嘯(1994)。楚辭綜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33. 恩斯特‧卡西勒、范進譯、楊君游譯、柯錦華譯(1999)。國家的神話。北京:華夏出版社。
  34. 班固、顏師古注(1984)。漢書。台北:宏業書局。
  35. 袁珂(1982)。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
  36. 馬昌儀編(1995)。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37. 馬凌諾夫斯基、朱岑譯(1989)。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工業叢書。
  38. 涂爾幹、芮傳明譯、趙學元譯(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圖書股分有限公司。
  39. 張正明(1990)。屈原二論。雲夢學刊,1
  40. 張光直(1988)。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稻香出版社。
  41. 張松輝(2004)。先秦兩漢道家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
  42. 張軍(1994)。楚國神話原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43. 梅瓊林(1994)。楚巫與巫祝之詩。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
  44. 郭淑云(2001)。原始活態文化─薩滿教透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5. 陳忠信(2002)。中國負地神話中的生死意識。鵝湖月刊,321
  46. 陳怡良(1995)。離騷「落英」、「彭咸」析疑。成大中文學報,3
  47. 陳炳良(1985)。神話‧禮儀‧文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8. 傅正玲(1995)。試探漁夫的清濁之辯。中國語文月刊,462
  49. 彭毅(1999)。楚辭詮微集。台北:學生書局。
  50. 黃暉(1996)。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51. 葉舒憲(1997)。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2. 葉舒憲(1988)。探索非理性的世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53. 董遠庭(1997)。屈原的遨遊、流浪與莊子的逍遙遊。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4
  54. 路士良(1984)。屈原身世析疑。求索,4
  55. 彰化師大國文系編(1994)。第二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先秦兩漢詩學,彰化:
  56. 趙沛霖(1991)。屈原在我國神話思想史上的地位和貢獻。文藝研究,2
  57. 趙惠霞(2000)。古典詩詞中水月花草意象淺析。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4)
  58. 趙曄(1975)。吳越春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59. 劉向(1975)。新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60. 劉師培(1975)。劉申叔先生遺書。台北:華世出版社。
  61. 劉增貴(1999)。中國古代的沐浴禮俗。大陸雜誌,98(4)
  62. 劉寶楠(1998)。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63. 樂蘅軍(1977)。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
  64. 蔣驥(1962)。山帶閣注楚辭。台北:廣文書局。
  65. 鄭在瀛(1995)。楚辭探奇。台北:萬卷樓出版社。
  66. 蕭兵(1991)。楚辭的文化破譯,一個微宏觀互滲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67. 蕭兵(1992)。楚辭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8. 蕭登福(1989)。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台北:文津出版社。
  69. 諾思羅普‧弗萊、陳慧譯、袁憲軍譯、吳傳仁譯(1999)。批評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70. 韓嬰(1975)。韓詩外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71. 蘇雪林(1978)。楚辭新詁。台北:國立編譯館。
  72. 龔維英(1984)。屈原自沉 羅探隱。遼寧大學學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