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李贄《九正易因》初論-一條擴展李贄與儒學研究的新路徑

并列篇名

A First Look at Li Zhi's Jiu Zheng Yi Yin-A New Route to Broadening the Study of Li Zhi and Confucianism

DOI

10.29766/JCLLNTU.201009.0004

作者

袁光儀(Guang-Yi Yuan)

关键词

李贄(李卓吾) ; 九正易因 ; 易學 ; 儒學 ; 真道學 ; Overseas Chinese writers ; Cross-cultural ; Diaspora ;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期刊名称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期(2010 / 09 / 01)

页次

73 - 10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李贄著有《九正易因》一書,乃其闡明易理之專著,為李贄十分看重、至死前仍再三修訂者,代表李贄學術最終而完熟之型態,但在關於李贄的大量研究中,卻少被深入探討。本論文重新發掘《九正易因》在李贄學術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其思想內容正代表了李贄對於儒學(「真道學」)內涵精神之正面表詮,如其《九正易因‧讀易要語》所闡明,「法神聖、法文王、孔子」乃其基本立場,則李贄長期被學者所讚揚為「反傳統」的進步思想,未嘗不即根植於其所體認之「文王、孔子」一脈相傳之「真道學」。對照既有研究中對《九正易因》及李贄儒學之相對忽略,藉由本書思想內涵之探析,當可為李贄學術中之儒學精神,重作一相應的理解與再詮釋;而此一論題之探討,不論對李贄或儒學而言,皆可擴展既有研究之視野,對儒學未來之發展,亦可提供更寬廣的思考。

英文摘要

Li Zhi authored Jiu Zheng Yi Yin (九正易因), a monograph expounding the theory in The Book of Changes. Li Zhi valued this work so considerably that he kept revising it until his death. It could be said that this work represented Li Zhi's learning in its final, highly-developed form. However, it has rarely been deeply investigated in the large amount of researches on Li Zhi. This paper re-discovers the importance of Jiu Zheng Yi Yin in dealing with Li Zhi. The thought contained in Jiu Zheng Yi Yin stands exactly for Li Zhi's posi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pirit of Confucianism (”Real Moralism”). As Li has enunciated in Jiu Zheng Yi Yin-Du Yi Yao Yu (九正易因‧讀易要語), ”follow the sages, follow King Wen and Confucius” was his standpoint. Li Zhi 's progressive thought of ”anti-tradition,” which has long been praised by scholars, could be regarded as rooting in what Li recognized as the ”true moralism” derived from ”King Wen and Confucius.” In contrast with the ignorance of Jiu Zheng Yi Yin and Li Zhi's Confucianism in previous researches, this paper 's analysis of Lys thought will correspondingly be a re-examination and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spirit in Li 's learning. The treatment of this topic, whether for Li Zhi or Confucianism, could expand the vision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could offer a wider scope for examin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袁光儀(2007)。「為下下人說法」的儒學─李贄對陽明心學之繼承、擴展及其疑難。臺北大學中文學報,3
    連結:
  2. 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北京出版社。
  3. 王均江(2007)。衝突與和諧:李贄思想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4. 左東嶺(1997)。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5. 左東嶺(2000)。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6. 永瑢。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朱伯崑(2005)。易學哲學史。北京:昆侖出版社。
  8. 朱熹(1988)。四書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
  9. 池勝昌(1991)。試論李贄「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的觀念史意義。師大歷史學報,19
  10. 牟宗三(1963)。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學生書局。
  11. 余英時(2008)。人文與理性的中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2. 李焯然(1987)。明史散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3. 李贄、張建業編(2000)。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4. 李贄、張建業編(2000)。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5. 李贄、張建業編(2000)。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6. 李贄、張建業編(2000)。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7. 李贄、張建業編(2000)。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8. 李贄、張建業編(2000)。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 李贄、張建業編(2000)。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 狄百瑞、李弘祺譯(1983)。中國的自由傳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1. 阮元重刊。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2. 周昌龍(2002)。明清時期中國近代新自由傳統的建立:以李卓吾為中心的研究。自由主義與中國近代傳統,香港:
  23. 屈小強(2007)。自然與自我:從老莊到李贄。濟南:濟南出版社。
  24. 林其賢(1992)。李卓吾的佛學與世學。臺北:文津出版社。
  25. 林其賢(1988)。李卓吾事蹟繫年。臺北:文津出版社。
  26. 林海權(1992)。李贄年譜考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7. 林慶彰編(1989)。經學研究論著目錄。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28. 林慶彰編(2002)。經學研究論著目錄。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29. 林慶彰編(1995)。經學研究論著目錄。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30.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學生書局。
  31. 島回虔次、甘萬萍譯(2005)。中國近代思惟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32. 徐復觀(1987)。中國人性論史 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3. 秦學智(2007)。李贄大學明德精神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
  34. 袁光儀(2008)。李卓吾新論。臺北:國立臺北大學出版社。
  35. 張君勱(1986)。新儒家思想史。臺北:弘文館。
  36. 張建業(1992)。李贄評傳。福州:福建人民。
  37. 張建業(1988)。李贄與《九正易因》。北京師院學報,1988(1)
  38. 張舜徽(2002)。四庫提要敘講疏。臺北:學生書局。
  39. 許建平(2005)。李贄思想演變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40. 許建平(2004)。李卓吾傳。北京:東方出版社。
  41. 許蘇民(2006)。李贄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42. 許蘇民(1998)。李贄的真與奇。南京:南京出版社。
  43. 傅小凡(2007)。李贄哲學思想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44. 傅秋濤(2007)。李卓吾傳。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45. 黃沛榮(1989)。近十餘年來海峽兩岸易學研究的比較。漢學研究,14
  46. 黃宗羲(1987)。黃宗羲全集。臺北:里仁書局。
  47. 黃宗羲(1987)。黃宗羲全集。臺北:里仁書局。
  48. 黃宗羲(1987)。黃宗羲全集。臺北:里仁書局。
  49. 黃宗羲。宋元學案。臺北:廣文書局。
  50. 黃尚信(2002)。周易著述考。臺北:國立編譯館。
  51. 溝口雄三(1985)。李卓吾:正統を歩む異端。東京都:集英社。
  52. 溝口雄三、林右崇譯(1994)。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臺北:國立編譯館。
  53. 劉季倫(1999)。李卓吾。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54. 劉錦賢(2004)。易道之「懼以終始」論述。興大人文學報,34(上)
  55. 潘曾絃編(1977)。李溫陵外紀。臺北:偉文圖書公司。
  56. 賴貴三(2007)。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
  57. 薩孟武譯、Oppenheimer, Frans(1977)。國家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58. 瀧川龜太郎(1986)。史記會註考證。臺北:洪氏版社。
  59. 龔鵬程(1994)。晚明思潮。臺北:里仁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王矞慈(2015)。至道與人倫-李贄《老子解》中的道體義蘊及其對三教會通方法之反思。中國文學研究,40,221-266。
  2. 袁光儀(2010)。蒙以養正─李贄《九正易因》之〈蒙卦〉解與「童心說」。成大中文學報,29,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