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民初《詩經》白話註譯的發展─以疑古思潮建構文學性質的影響為論

并列篇名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ok of Odes Vernacular Chinese Annotation in the Beginning of ROC: The Influence of Doubt History Thought Constructing the Literature Character

DOI

10.29766/JCLLNTU.201109.0004

作者

朱孟庭(Meng-Ting Chu)

关键词

民初 ; 詩經 ; 白話註譯 ; 疑古思潮 ; 建構文學性質 ; the beginning of ROC ; the Book of Odes ; vernacular chinese annotation ; The doubt history thought ; constructing the literature character

期刊名称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11 / 09 / 01)

页次

27 - 6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民初的疑古思潮,既解構(deconstruction)了《詩經》的經典地位,繼而須建構(construction)《詩經》的文學性質,二者均對《詩經》白話註譯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筆者已完成前者的探究,本文擬繼續探討疑古思潮中究竟有哪些建構《詩經》文學性質的主張,進而影響《詩經》白話註譯的發展,使其產生了哪些相應的發展轉變、進程表現與學術意義,並給予其適當的評析。蓋疑古學者主張以多元視角欣賞詩篇文藝,視《詩》為樂歌、歌謠,以諷誦涵詠體會詩意,如此從《詩》的內容及欣賞、研究法,建構出《詩》的文學性質,對《詩經》白話註釋的發展,分別產生了註譯內涵、註譯文體、註譯方式的轉變。以上在註譯理論與實務上的成果雖未能精確、完善,然對往後註譯《詩經》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示範作用,自有其價值與貢獻。

英文摘要

The doubt history thought in the beginning of ROC has deconstructed the classic position of the Book of Odes, and has constructed the literature character of the Book of Odes. Both of factors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development of the Book of Odes vernacular Chinese annotation. The author has finished the former study. This study continues to discuss what views construct the Book of Odes literature character in the doubt history thought and further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ok of Odes vernacular Chinese annotation. The study also comments and analyses the Book of Odes vernacular Chinese annotation influence about changing, process, and expression. The scholar of doubt history advocates that using a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to admire the art of poems. They regard the Book of Odes as songs, and realize the meaning by speaking in the poet's point of view. Thus, constructing the Book of Odes literature character through the contents, admiration, and study methods of the Book of Odes results in the changing of vernacular Chinese annotation contents, literary form, and ways. Though the above-mentioned is not accurate or complete in vernacular Chinese anno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t also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demonstrate effect in the future vernacular Chinese annotation. And the achievement also has its value and devo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郭沫若:《文藝論集》,上海:光華書局, 1926 年。
  2. 未標明作者:《詩經白話註解》,上海:茂記書局,1918年。
  3. 十三經注疏。臺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4. 丁聲樹:〈詩卷耳芣苡采采說〉,《國立北京大學四十週年紀念論文集乙編上》,昆明:北京大學出版組,1940年。
  5. 錢榮國:《詩經白話註》,江陰:禮延高等小學堂,1908 年。
  6. 藝林社編輯:《文學論集》,上海:中國文化出版社, 1936年10版。
  7. 宋朱熹(1974)。詩集傳。臺北:華正書局。
  8. 梁劉勰、范文瀾註(1991)。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
  9. 清方玉潤、李先耕點校(1986)。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
  10. 清姚際恒(1993)。詩經通論。臺北:廣文書局。
  11. 清崔述(1992)。讀風偶識。臺北:學海出版社。
  12. 文史哲編輯部編(2010)。“疑古”與“走出疑古”。北京:商務印書館。
  13. 王汎森(1987)。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4. 白憲娟(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
  15. 朱維錚編(1983)。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6. 江蔭香(2008)。詩經譯注。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
  17. 余培林(1995)。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
  18. 吳少珉、趙金昭(2003)。二十世紀疑古思潮。北京:學苑出版社。
  19. 李思樂(1989)。小議《詩經》注譯的幾個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5
  20. 洪湛侯(2008)。詩經論文集,臺北:
  21. 洪湛侯(2002)。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
  22. 胡義成(1981)。郭沫若與《詩經》。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
  23. 胡適、曹伯言整理(2001)。胡適日記全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4. 胡適、歐陽哲生編(1998)。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5. 唐瑛(2008)。隨意點染也譯詩―由郭沫若今譯《卷耳集》引發的一點思考。郭沫若學刊,2
  26. 夏傳才。現代詩經學開端的十年。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5(6)
  27. 夏傳才(2005)。二十世紀詩經學。北京:學苑出版社。
  28. 夏傳才(1993)。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9. 郜積意(2001)。古史辨詩經學的理論問題。孔孟月刊,40(1)
  30. 張京華(2003)。二十世紀疑古思潮。北京:學苑出版社。
  31. 張啟成(1997)。論魏晉南北朝詩學觀的新突破。貴州大學學報,2
  32. 曹伯言整理(2004)。胡適日記全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3. 許嘯天(2009)。分類詩經。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
  34. 郭沫若(2008)。卷耳集。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
  35. 陳文采(2007)。清末民初詩經學史論。臺北縣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36. 陳文采(2007)。談談胡適與郭沫若的《詩經》新解。國文天地,22(10)
  37. 陳漱琴(2008)。詩經情詩今譯。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
  38. 章原(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復旦大學中國古代古代文學。
  39. 喻守真(2008)。詩經童話。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
  40. 彭明輝(1991)。疑吉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1. 湛侯(1986)。當代《詩經》譯本綜論。語文導報,1
  42. 聞一多(2004)。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43. 趙沛霖(2006)。現代學術文化思潮與詩經研究―二十世紀詩經研究史。北京:學苑出版社。
  44. 趙制陽(1991)。古史辨詩經論文評介(下)。孔孟學報,62
  45. 鄭振鐸(1986)。文學大綱(彩圖本)。上海:上海書店。
  46. 檀作文(2000)。20世紀《詩經》研究史略。天中學刊,15(1)
  47. 繆天綬選註(2008)。詩經選讀。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
  48. 謝中元(2007)。論古史辨派《詩經》研究的詩學取向、價值與缺失。廣東教育學院學報
  49. 謝中元(2007)。古史辨視野下的《詩經》闡釋。中國曠業大學學報,4
  50. 韓高年(2011)。詩經分類辨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1. 顧洪編(1990)。顧頡剛讀書筆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2. 顧頡剛編(1993)。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蔡可欣(2018)。沈從文新詩中民間與古典形態的傳承與新變。華文文學與文化,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