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國藝術思維的現代闡釋─從「意象」到「格式塔」(GestaIt)

并列篇名

The Modern Explanation of Chinese Art Thought-From Image to Gestalt

DOI

10.29766/JCLLNTU.201109.0005

作者

劉梅琴(Mei-Chin Liu)

关键词

中國藝術 ; 意象 ; 格式塔 ; 互系性思維 ; 創造性思維 ; image ; Getalt ; Visual ; Thinking ; correlativity ; Thinking ; Creative thinking ; figure-ground ; Getalt Laws

期刊名称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11 / 09 / 01)

页次

67 - 9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西方詩人歌德云:「世界文學的時代已將來臨」,中國學者蔡元培則云:「藝術是世界性的語言」。似乎從西方到東方、從傳統到現代、從文學到藝術,東西方文化都已逐漸放棄以往「西方中心論」或「東方中心論」的文化本位主義,試圖從彼此的文化差異中尋找雙方共通的語言。如現今美國經濟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就把China和America合併為「Chinamerica」。從「chinamerica」可以得知,在全球化的時代雖然東西方文化有著本質性的差異,但對整體人類仍抱持著基本的理想與相同的追求。因此重要的是如何以現代的人文思維,為傳統的中國文化思維提供科學的依據,以賦予中國傳統思維新的時代意義。

英文摘要

The western poet Goethe said, ”World literature’s time will approach.” Chinese scholar Cai Yuan-pei also said, ”Art is the only world language.”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and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age, seems no matter literature or art, the East and West culture gradually gave up their egocentrism and attempted to search the duplex common language from each other. As American economical historian Niall Ferguson combined China and America to ”Chinamerica.” This meaning is in globalization time, although the East and West culture has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Overall humanity was still embracing the basic ideal and same pursue.Therefore it will be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explanation and redefìn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art with new thought. The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art will redefìne the subjectivity of its art and created a new set of artistic language for both ar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十三經注疏6.左傳。台北:藝文印書館。
  2. 《莊子.內篇.齊物論》。
  3. 章學誠, 《文史通義》。
  4. 十三經注疏2.周易.繫辭下。台北:藝文印書館。
  5. (1978)。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台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6. 王夫之(1977)。周易外傳。台北:中華書局。
  7. 王夢煒(2000)。皮亞杰的圖示學說探析。嶺南學刊,6
  8. 皮亞杰、傅統先譯。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文化教育出版社。
  9. 朱光潛(1999)。詩論。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10. 朱志良(1995)。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11. 江裕雄(1996)。意象探源。安徽教育出版社。
  12. 吳珊(2008)。格式塔心理學原理對平面設計的啟示。設計語境,5
  13. 李約瑟(1980)。中國之科技與文明。台灣商務印書館。
  14. 李維史陀、王維蘭譯(1982)。神話與意義。台北:時報文化事業。
  15. 李澤厚(1987)。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臺北:谷風出版社。
  16. 林同華(1987)。宗白華美學思想研究。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
  17. 阿恩海姆、滕守堯譯(1998)。視覺思維。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8. 庫爾特.考夫卡、、黎煒譯(2000)。格式塔心理學原理。台北市:昭明。
  19. 張岱年(2005)。中國哲學大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 陳望衡(1998)。中國古典美學史。長江:湖南教育出版社。
  21. 童慶炳(1994)。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台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
  22. 葉秀山(1995)。何謂「人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讀書,10
  23. 葉秀山(1999)。思史詩―現象學和存在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4. 葉朗(1986)。中國美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25. 葉朗編(1999)。美學的雙峰―朱光潛 宗白華與中國現代美學。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26. 葉維廉(1992)。中國詩學。三聯書局。
  27. 董小英(1997)。敘事藝術邏輯引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8. 榮格、馮川譯、蘇克譯(2003)。心理學與文學。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
  29. 劉梅琴(2005)。先秦「制器尚象」審美意識與史前彩陶藝術造型。先秦兩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30. 劉梅琴(2005)。藝術原理與實踐。台北:五南書局。
  31. 魯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堯譯(1998)。藝術與視知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