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奇女奇史-木蘭從軍的敘事發展與典範建構

并列篇名

The Special Woman and the Special Historical Event-The Narration of Mulan Joining the Ar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Paradigm

DOI

10.29766/JCLLNTU.201203.0004

作者

張清發(Ching-Fa Chang)

关键词

木蘭 ; 女將 ; 女扮男裝 ; 英雄傳奇 ; 清代小說 ; Mulan ; Heroine ; Feminine disguised male ; Hero romaunt ; Qing Dynasty novel

期刊名称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1期(2012 / 03 / 01)

页次

117 - 14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末書坊刊刻了兩本木蘭從軍小說-《北魏奇史閨孝烈傳》和《忠孝勇烈奇女傳》,可是相關研究鮮少涉及。因此,本文運用敘事基本模式探討木蘭從軍故事,先從故事發展的角度,論述從〈木蘭詩〉到《隋唐演義》逐一開展出的「奇女奇史」敘事模式;再針對清代木蘭從軍小說,論述其如何在既定且流行的英雄書寫模式下,另闢奇女英雄的路徑以全面建構木蘭為「忠孝勇烈」之典範。

英文摘要

The Qing Dynasty published two novels about Mulan joining the army -”Bei wei qi shi gui xiao lie zhuan”(北魏奇史閨孝烈傳) and ”Zhong xiao yong lie qi nyu zhuan”(忠孝勇烈奇女傳). However, related studies have been rare. Therefore, the present paper uses the fundamental mode of narration to discuss the story of Mulan joining the army. The paper starts with the specific angles from which the story develops. Then it elaborates on the ”special woman and special historical event” narrative pattern, gradually developed in novels from ”Mulan Poem”(木蘭詩) to ”Suitang Yanyi”(隋唐演義). Then, this paper continues to illustrate how these two novels, going beyond a fixed and popular heroic writing pattern, provide another new mode of narration, the ”unique heroine,” and eventually help construct ”Mulan” as a ”zhong xiao yong lie”(忠孝勇烈) cultural paradig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
  2. 宋李清照(1975)。李清照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3. 宋郭茂倩(1987)。樂府詩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4. 宋薛季宣(1977)。浪語集。臺北:臺灣商務。
  5. 明徐渭(1984)。四聲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明焦竑(1982)。焦氏筆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唐李冗(1985)。獨異志。北京:中華書局。
  8. 清不題撰人(1990)。忠孝勇烈奇女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清張紹賢(1990)。北魏奇史閨孝烈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清清聖祖(1960)。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11. 清褚人穫(1990)。隋唐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王子今(1998)。中國女子從軍史。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
  13. 李修生(1997)。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4. 孫遜(1998)。釋道「轉世」「謫世」觀念與中國古代小說結構。中國小說與宗教,香港:
  15. 徐揚杰(1995)。宋明家族制度史論。北京:中華書局。
  16. 高辛勇(1987)。形名學與敘事理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7. 張清發(2010)。明清家將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8. 張曉梅(2006)。「木蘭故事」的敘事空白及其意識形態書寫。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2),83。
  19. 張靜(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
  20. 陳文新(2003)。論《隋唐演義》的基本品格及其小說史演義。武漢大學學報人科版,56(4),463-464。
  21. 陳韜文(2001)。文化移轉:中國花木蘭傳說的美國化和全球化。新聞學研究,66,7。
  22. 曾凡安(2001)。才子佳人小說中的貞節、諷世與隱逸問題。湖北師範學院學報,2001(1),105。
  23. 黃燦章、李紹義(1992)。花木蘭考。北京:中國廣播電視。
  24. 楊知勇(2002)。家族主義與中國文化。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25. 楊玲(2009)。也說花木蘭為什麼姓花。古典文學知識,2009(5),139-141。
  26. 楊懋春(1991)。中國的家族主義與國民性格。中國人的性格,臺北:
  27. 葉明華、楊國樞(1998)。中國人的家族主義:概念分析與實徵衡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3,174。
  28. 齊裕焜(1992)。隋唐演義系列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29. 謝繼昌(1982)。中國家族研究的探討。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
  30. 譚君強(2008)。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