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章新銓

并列篇名

Rethinking the Chapter Yang-Huo of the Analects: Confucius Said, "My Young Friends, Why Do You Not Study the Odes?"

DOI

10.29766/JCLLNTU.201203.0003

作者

林盛彬(Sheng-Bin Lin)

关键词

詩 ; 興 ; 觀 ; 群 ; 怨 ; Odes ; stimulate your emotion ; broaden your observation ; enlarge your fellowship ; express your grievances

期刊名称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1期(2012 / 03 / 01)

页次

87 - 11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若說亞里斯多德的《詩學》表彰了悲劇的模仿、修辭與淨化作用,那麼孔子的「詩學」用意何在?關於《論語‧陽貨》所載「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章,一般以為孔子在此所論應當是一種閱讀理論或批評方法。然而,從《論語・泰伯》所載之「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來看,《詩》的重要性之於孔子,就不應該只是做為一個詮釋文本而已。基本上,孔子思想的重心在於仁,仁是「鳥獸不可與同群」的重要指標,可以說是人文化成的優質「文化」核心。孔子的詩學是一種文化詩學。此「文化」內涵包括了加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所討論的幾個人文主義概念:教化、共通感、判斷力及趣味。孔子的詩教雖不能單獨承擔一己生命美學之造就的全部,但少了詩教,其後的人生道路必難以達到「成於樂」的境界。本文嘗試重新解讀「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章;「《詩》可以興、觀、群、怨」是一種文化心理情感的人文教養,基本上是「美學的」;「事父事君」是「倫理的」;而「鳥獸草木之名」則是「知識的」,三者息息相關,缺一不可。而此章之核心價值,在於孔子意欲造就門徒成為一個有「美感」的「人」,成為一個「美感的人」,才能「不偏不倚」地事父事君,才可能進一步「游於藝」、游於知識之中,終至於「從心所欲不踰矩」之「自由」之境。

英文摘要

Generally,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the text ”My young friends, why do you not study the odes?” in the Chapter Yang-Huo of the Analects is but a theory of reading or method of criticism.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Chapter Tai-Po, it says: ”Let a man be stimulated by poetry, established by the rules of propriety, and perfected by music.” the importance of poetry to Confucius should not be just a text interpretation of poetry and teaching poetry. the poetics of Confucius can be a cultural poetics. And its content, in fact, corresponds to the humanistic ideas included in Truth and Method of Hans-Georg Gadamer: Training, sensus communis, the ability of judgment and taste.Although this is not poetic enough training to become a person of good taste, without it we will never attain a world of ”follow my heart's desire without transgressing moral principles.”This article tries to reinterpret the text ”l My young friends, why do you not study the odes?”. As for ”The odes can stimulate your emotions…” is essentially aesthetic; ”They help you in your immediate service to your parents…” is ethical and ”They widen your acquaintance with the names of birds…” is epistemological. But the focus is on the aesthetics. Confucius taught his disciples to be a man with aesthetic sensibility in order to appreciate their life and be a man ”could follow my heart’s desire without transgressing moral principl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7).Estética de la recepción.Madrid:Arco/Libros, S.A..
  2. (1980)。十三經注釋。北京:中華書局。
  3. Cassirer, Ernst、甘陽中譯(1994)。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台北:桂冠。
  4. Gadamer, Hans-Georg、洪漢鼎譯(1993)。詮釋學 I:真理與方法。台北:時報出版。
  5. Hall, David L.、Ames, Roger T.、何金俐譯(2005)。通過孔子而思。北京大學出版社。
  6. Huizinga, Johan、多人譯(1996)。遊戲的人。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7. Jinhua, J.I.A.(2001)."An Interpretation of 'SHI KEYI AUN'詩可以群".T'OUNG PAO,LXXXVII,1-13.
  8. 文幸福(2007)。孔子詩學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9. 王邦雄(2004)。中國哲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
  10. 王船山(1996)。船山全書。湖南長沙:嶽麓書社。
  11. 王夢鷗(2002)。禮記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朱志清(1982)。詩言志辨。台北:臺灣開明書店。
  13. 朱熹(2002)。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
  14. 牟宗三譯(2003)。康德「判斷力之批判」。台北:聯經。
  15. 吳子林(2011)。超越「實用」之思─孔子詩學思想之再釋與重估。思想戰線,37(2),78-85。
  16. 李孝弟編(2004)。儒家美學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17. 李凱(2005)。「詩可以怨」與「怨而不怒」再解讀。古代文論與美學研究,北京:
  18. 李澤厚(2002)。論語今讀。台北:允晨文化。
  19. 李澤厚編、劉綱紀編(1987)。中國美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 汪祚民(2005)。詩經文學闡釋史(先秦─漢唐)。北京:人民出版社。
  21. 屈萬里(1997)。尚書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2. 徐復觀(2001)。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3. 徐復觀(1998)。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4. 袁濟喜(2001)。興:藝術生命的激活。南昌市: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25. 許育嘉(2003)。孔子「興、觀、群、怨」美學範疇論。人文社會科學通訊,14(3),156-172。
  26. 郭沂(2002)。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7. 郭慶藩(2005)。莊子集釋。台北:頂淵文化。
  28. 陳昭瑛(2005)。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9. 楊伯峻編(1982)。論語譯注。台北:源流出版社。
  30. 劉若愚(1977)。中國詩學。台北:幼獅文化。
  31. 劉若愚(1985)。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
  32. 劉寶楠(1990)。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33. 錢穆(2005)。論語新解。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34. 謝大寧(1991)。「興觀群怨」的美學意涵─試論孔子詩教的用心。國立中正大學學報,2(1),41-62。
  35. 羅倬漢編(1954)。詩樂論。台北:正中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