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論王安石崇尚周公人臣之勇-以《詩經新義》為本
|
并列篇名
|
How Wang An-Shih Admired the Courage of Liegeman Zhou-Gong of the Zhou Dynasty in His Writing "The New Meanings of the Classic of Poetry"
|
作者
|
廖育菁(Yu-Jing Liao)
|
关键词
|
王安石 ; 詩經新義 ; 周公 ; 制禮作樂 ; Wang An-Shih ; "The New Meanings of the Classic of Poetry" ; Zhou-Gong ; Establish ritual and music systems
|
期刊名称
|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14期(2013 / 09 / 01)
|
页次
|
119
-
139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王安石曾將神宗比擬為文王,要神宗以文王聖人的德政為理想治世目標;至於為人臣子的典範,王安石內心所嚮往的對象則是周公。從王安石的《詩經新義》中,可以看到,儘管王安石不常常提到「周公」一詞,但他所引證的史事,明顯可以知道就是周公的事蹟。或許王安石在心裡暗許自己可以像周公一樣,也能為北宋制禮作樂,再創造一個如同成周盛世一樣的美好政績。
|
英文摘要
|
Wang An-Shih asked Emperor Shen-Zong of the Sung Dynasty to take Emperor Wen of the Zhou Dynasty as his role model and to follow Emperor Wen's policy of benevolence as a way to treat his people and rule his country. Besides, Wang An-Shih regarded Zhou-Gong of the Zhou Dynasty as liegemen's role model in their political life.In his writing ”The New Meanings of the Classic of Poetry”, Wang An-Shih seldom mentioned Zhou-Gong's name, but he greatly admired Zhou-Gong for hi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Wang An-Shih's mind, he inspired himself to establish ritual and music systems for the Sung Dynasty just as Zhou-Gong did for the Zhou Dynasty.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江淑君(2007)。王安石學派「引《莊》解《老》」探析。政大中文學報,6月,53-82。
連結:
-
(1983)。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1983)。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1983)。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1983)。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1983)。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1983)。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1983)。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1983)。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元脫脫(1975)。宋史。臺北:中華學術院。
-
宋王安石(2005)。王荊公文集箋注。四川:巴蜀書社。
-
宋朱熹(2006)。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
-
宋呂祖謙(1984)。呂氏家塾讀詩記。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宋李燾(2008)。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
宋陳亮(1983)。龍川文集。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宋程顥、宋程頤(2006)。河南程氏遺書。北京:中華書局。
-
明黃宗羲、清全祖望(1975)。宋元學案。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
清王國維(1991)。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
-
清皮錫瑞(2000)。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
漢司馬遷、瀧川龜太郎會注考證(2002)。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出版社。
-
漢許慎、清段玉裁(1997)。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
方元珍(1992)。王安石著作考述。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25,133-150。
-
王明蓀(1982)。王安石的王霸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5,6-12。
-
王禹偁(1968)。宋文鑑。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
李學勤編(2001)。十三經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
李學勤編(2001)。十三經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
李學勤編(2001)。十三經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
李學勤編(2001)。十三經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
李學勤編(2001)。十三經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
阮昌銳(1989)。中國婚姻習俗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
林素芬(2002)。「道之不一久矣」─論王安石的「道一」說。臺大中文學報,17,125-159。
-
林裕學(2008)。王安石尊孟思想與北宋儒學─由〈性情論〉、〈王霸論〉、〈大人論〉來探討。孔孟月刊,46,20-27。
-
胡適(1991)。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
-
夏長樸(1986)。王安石思想與孟子的關係。江西文獻,125,13-24+43。
-
夏長樸(1989)。近人有關李覯與王安石關係諸說之商榷。臺大中文學報,3,371-382。
-
夏長樸(1989)。李覯與王安石硏究。台北:大安出版社。
-
張鴻愷(2006)。王安石「以《禮》解《詩》」的《詩經》學。弘光人文社會學報,5,87-101。
-
傅斯年(2005)。詩經講義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程元敏(1987)。評介邱著詩義鉤沈。漢學研究,5(2),635-676。
-
程元敏(1986)。三經新義輯考彙評─詩經。臺北:國立編譯館。
-
黃復山(1993)。王安石三不足說考辨。漢學研究,21,209-252。
-
楊晉龍(199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
-
廖育菁(2003)。王安石《三經新義》初探。文與哲,6月,1-38。
-
劉大杰(1982)。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劉浩洋(1997)。王安石《三經新義》的經世意義。陳百年先生學術論文獎論文集
-
樂文華、陳小瓊、戴文君(2001)。論宋神宗與王安石的關係。撫州師專學報,20(2),13-15。
-
蔣義斌(1984)。朱熹之排佛及其對王安石之評價。史學彙刊,13,113-126。
-
蔡哲修(2007)。北宋「市易之獄」淺探─熙寧政爭研究。中興史學,13,27-44。
-
蔡根祥(1994)。王安石之尚書學。臺北工專學報,27,357-410。
-
錢穆(1995)。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
簡光明(2007)。王安石論莊子。人文研究期刊,2,157-183。
|
被引用次数
|
-
袁承維(2021)。從王安石論「理事關係」觀其思維模式。政治科學論叢,89,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