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從〈報任安書〉看司馬遷對生命的終極關懷
|
并列篇名
|
Sima Qian's Ultimate Care for Life in His "Pao Jen An Shu"
|
作者
|
李秋蘭(Chiou-Lan Lee)
|
关键词
|
司馬遷 ; 〈報任安書〉 ; 〈太史公自序〉 ; 文學經世 ; 終極關懷 ; Sima Qian ; "Pao Jen-An shu" ; "TaiShiGong's Preface" ; Literature and Statecraft ; Ultimate Care
|
期刊名称
|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14期(2013 / 09 / 01)
|
页次
|
99
-
118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欲透過〈報任安書〉探討司馬遷忠於自己的理想,並以作品作為自我拯救超越之路。司馬遷慘遭宮刑後,經歷過「腸一日而九回」的痛苦,但也讓他對歷史的透視力、洞察力提升到最高點,進而發憤著書,成就一家之言。故司馬遷發憤著書,如同屈原一樣,將作品當作是自我拯救、自我保存的超越之道。司馬遷編撰《史記》,不論在體制上、思想內容上、筆法上都有突破性的創新,是一種創作行為,他不只是為完成父親遺命,也不只是為了抒一己之怨憤苦悶,最主要的是他要實現自我,完成自我的生命價值。《史記》將珍貴、奇異及特殊的人物記載於永恆之中,同時凸顯人自主的精神,確立人的歷史主體性。透過〈報任安書〉正可見出史家之終極關懷。本文由「文學」與「經世」的角度切入,探討《史記》的完成,對司馬遷而言為何如此重要?進一步證成司馬遷生命的終極關懷。
|
英文摘要
|
This paper aims to discover how Sima Qian tries to be faithful with his idea and finding his own salvation through his work. Sima Qian believes that only literature is immortal. Therefore, those who receive the message of truth has no regret to die at the next moment. After Li-ling's misfortune was castrated, he bore the shame to carry on living for the purpose of ”Pao Jen-An shu”. Because editing ”Shi-ji” becomes the purpose of his life. Sima Qian is innovative with structure, concept and writing style when he edits ”Shi-ji”. It is a process of creation for self fulfillment apart from finishing his father's work or illustrating his own vexation. ”Shi-ji” immortalizes those eccentric and precious characters and contrast the value of individuality. Truthfully reflects the ultimate concern of a historian.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阮芝生(1999)。論史記中的孔子與春秋。台大歷史學報,23,1-58。
連結:
-
阮芝生(2000)。司馬遷之心─〈報任少卿書〉析論。台大歷史學報,26,151-205。
連結:
-
許又方(2010)。閱讀與認同: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成大中文學報,29,1-18。
連結:
-
靳德峻編,《史記釋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
﹝宋﹞葛立方著,《韻語陽秋》,據國家圖書館藏明正德 2 年(1507)江陰葛諶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集部 15577 號微捲複印。
-
(1993)。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
(1979)。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清﹞程餘慶,《史記集說》(據國家圖書館藏清光緖間(1875-1908)陽湖錢氏朱絲欄鈔本)
-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3)。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
宋王楙、鄭明校點、王義耀校點(1991)。野客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宋陳亮(1983)。陳亮集。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明黃宗羲(1964)。南雷文定。台北:世界書局。
-
清方苞(1960)。方望溪全集。台北:世界書局。
-
清李景星、陸永品點校(2008)。史記評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清嚴可均輯(2009)。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附索引)。北京:中華書局。
-
漢司馬遷(2002)。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200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
漢揚雄、晉李軌注(1968)。法言。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
漢董仲舒(1968)。春秋繁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
可永雪(2012)。史記文學成就論衡。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
四庫未收書輯刊委員會編(2000)。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
朱光潛(1987)。悲劇心理學。板橋:駱駝出版社。
-
余英時(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社。
-
吳龍輝(1995)。原始儒學考述。台北:文津出版社。
-
呂培成(2000)。司馬遷與屈原和楚辭學。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岑玲(2000)。發憤著書 光耀千古─從《報任安書》看司馬遷的悲劇意識及創作心態。遵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2),20-24。
-
李長之(1999)。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台北:里仁書局。
-
李秋蘭(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
-
周先民(1995)。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
-
林保淳(1991)。經世思想與文學經世─明末清初經世文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
保羅‧蒂利希、徐均堯譯(1992)。政治期望。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
保羅‧蒂利希、陳新權譯、王平譯(1988)。文化神學。北京:工人出版社。
-
唐君毅(1980)。人生之體驗續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
徐岱(1992)。小說敍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徐復觀(2002)。兩漢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
-
秦朝輝(2010)。奇辱奇志凝奇文─司馬遷《報任安書》的張力之美。名作欣賞,29,9-11。
-
張高評編(1992)。《史記》研究粹編。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
張淑香(2001)。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與〈離騷〉。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張淑香(1992)。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
-
梁啟超(1974)。要籍解讀及其讀法。台北:華正書局。
-
陳桐生(1993)。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台北:文津出版社。
-
費振剛輯校、胡雙寶輯校、宗明華輯校(1993)。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葉嘉瑩(1999)。神龍見首不見尾─談《史記‧伯夷列傳》的章法與詞之若隱若見的美感特質。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1-5。
-
趙峰(2004)。朱熹的終極關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廚川白村(1989)。苦悶的象徵。台北:志文出版社。
-
魯迅(1990)。漢文學史綱。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
錢穆(2003)。論語新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韓兆琦(1995)。史記博議。台北:文津出版社。
-
瀧川龜太郎(1997)。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