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儒家經典詮釋的集成-以戴震為核心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Classical Interpretation of DaiZhen

作者

王慧茹

关键词

戴震 ; 經典詮釋 ; 經學 ; Dai Zhen ; Classical interpretation ; Confucianism

期刊名称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15 / 03 / 01)

页次

69 - 8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國經學的發展史,基本上說,就是一個經典詮釋的歷程史。從春秋戰國時代,夫子言「以述代作」的詮釋放蒙意識,到漢代經學、宋明理學的發展,儒家經學不斷轉換面貌,以符合其經世的價值。清代戴震由考據走向義理,「得其志則可通乎其辭」的思考,實其備儒家經典詮釋的特殊地位及價值。本文之作,在析明戴震的經注進路及方法,指出他採取「字→詞→心→道」和「字義→文理→聞道」相配,兼及語言和心理層面,二者相互制約又相互發明的詮釋方式。透過戴震的經典詮釋進路,試圖指出他其備儒家經典詮釋的總結集成意義及地位,為研究戴震的學者,提供一個除傳統經學、哲學研究外,另一個屬於經典詮釋視野下通孔的可能。

英文摘要

History of Confucian Classics, arguably the classic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 Confucian classics continue to convert the face to match his practice of statecraft value. Dai Zhen emphasized "by the aspirations of words can lead to thinking", have a special status and value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 classics. As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specified Daizhen approach and method by injection, indicated that he was taking "word→term→intention→Tao" and "literal→arts→inspired Tao" match, also and language and psychological level, both mutual restraint interpreted and mutual invention,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i Zhen classic interpret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Dai Zhen scholar, offers a new vision are classic interpretation possibl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劉滄龍(2014)。荻生徂徠與戴震的語文學方法。師大國文學報
    連結:
  2. Frederic Seebohm: The Oxford Reformers, First Edition, London, 1914
  3. Duhamel, P. Albert(1953).The Oxford Lecture of John Colet.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XIV
  4. 丘為君(2004)。戴震學的形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 布魯格編、項退結編譯(1989)。西洋哲學辭典。臺北:華香園出版社。
  6. 皮錫瑞、周予周注釋(2008)。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
  7. 朱熹(1999)。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
  8. 朱熹、廖名春點校(2012)。周易本義。北京:中華書局。
  9. 余英時(2012)。論戴震與章學程。北京:新知三聯書店。
  10. 岑溢成(1992)。詩補傳與戴震解經方法。臺北:文津出版社。
  11. 李開(1992)。戴震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2. 李暢然(2014)。戴震《原善》表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3. 阮元校勘(2011)。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4. 周光慶(2002)。中國古典解釋學導論。北京:北京中華書局。
  15. 周光慶(2009)。戴震《孟子》解釋方法論。長江學術,2009(03)
  16. 周光慶(2000)。朱熹《四書》解釋方法論。孔子研究,2000(6)
  17. 帕瑪、嚴平譯(2002)。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
  18. 林安梧(2003)。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臺北:讀冊文化。
  19. 林安梧(2003)。「道」「德」釋義:儒道同源互補的義理闡述─以「老子道德經」「道生之、德蓄之」暨「論語」「志於道、據於德」為核心的展開。鵝湖月刊,334
  20. 洪漢鼎(2002)。詮釋學史。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21. 洪漢鼎(2008)。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公司。
  22. 胡適(1999)。戴東原的哲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3. 孫欽善(2006)。中國古文獻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4. 張鼎國、汪文聖編、洪世謙編(2011)。詮釋與實踐。臺北:政大出版社。
  25. 陸九淵(1984)。象山全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26. 章太炎、劉師培、羅志田導讀、徐亮工編校(2006)。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7. 章學誠、葉瑛校注(1994)。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8. 焦循(1977)。雕菰集。臺北:鼎文書局。
  29. 黃侃述編、黃焯編(1983)。文字聲韻訓詁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洪漢鼎譯(2007)。詮釋學Ⅰ:真理與方法。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
  31. 劉昭仁(2009)。戴學小記:戴震的生平與學術思想。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32. 蔡錦芳(2006)。戴震:生平與作品考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33. 鄭吉雄(2008)。戴東原經典詮釋的思想史探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34. 鮑國順(1997)。戴震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
  35. 鮑國順(1997)。戴震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
  36. 戴震(1994)。戴震全書。安徽:黃山書社。
  37. 薛貞芳(2007)。徽州藏書文化。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
  38. 羅雅純(2012)。朱熹與戴震孟子學之比較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被引用次数
  1. 王慧茹(2017)。乾嘉經典詮釋的方法與進路─以戴震、焦循為核心。當代儒學研究,22,1-37。
  2. 王慧茹(2023)。一個詮釋學的理解──以康有為、朱一新往來函札為核心。哲學與文化,50(11),91-105。
  3. (2017)。阮元經學評騭。孔孟學報,95,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