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原住民文學與道家思維:一種研究方法的嘗試
|
并列篇名
|
Taiwan aboriginal literature and Taoism: An attempting approach of methodology
|
作者
|
陳伯軒(Poh-Suan Chen)
|
关键词
|
原住民文學 ; 原始思維 ; 道家 ; 卡西勒 ; 文化哲學 ; Taiwan aboriginal li terature ; Primi tive thought ; Taoism ; Ernst Cassirer ; philosophy of human cul ture
|
期刊名称
|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18期(2015 / 09 / 01)
|
页次
|
121
-
139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為台灣原住民文學研究方法論之探討,立基於原住民文學與道家思維的高度相似及聯繫,為台灣當代原住民漢語文學的討論開拓新的詮釋取徑。由於當代學者對於老莊思想的詮釋各有徑路,也正因為我們身處「當代」,便對過去的思想、文化,都不可能離開「當代」的視野。因此,可以說道家的當代詮釋與原住民文學對於傳統技藝的理解,同樣在其相似處,共享了一個重新詮釋的歷程。本文試圖連結此原住民文學與道家思維的相似性,並論述這樣的研究方法、閱讀視野,可以協助我們朝向古代思想典籍尋求論述的立基點與能量。企圖對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研究,提出一種不同的嘗試。
|
英文摘要
|
This article would like to approach about Taiwan aboriginal literature methodology. The study is based on highly similarity and connection between Taiwan aboriginal literature and Taoism in case of discovering new interpretation approaching. Since every scholars have their own interpretation on philosophy of Laozi and Zhuang Zi and every interpreters live in present days, the interpretation of past thoughts and cultures are hard to exclude "contemporary" view. Therefore, the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Taoism and the Primitive thought of Taiwan aboriginal literature have similarity and share a reinterpreting progress. This article is proposing an attempting approach of Taiwan aboriginal literature, by studying ancient philosophy to find the mythological bases and power and find the similarity of Taiwan aboriginal literature and Taoism.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黃心雅(2006)。「現代性」與台灣原住民文學:以夏曼藍波安與利格拉樂阿烏作品為例。中外文學,5,81-122。
連結:
-
楊儒賓(2011)。莊子與人文之源。清華學報,41(4),587-620。
連結:
-
楊儒賓(2008)。莊子「由巫入道」的開展。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1,79-109。
連結:
-
劉述先主講、詹景雯整理(2004)。卡西勒論藝術。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4(4),23-35。
連結:
-
賴錫三(2014)。《莊子》自然觀的批判考察與當代反思。東華漢學,19,1-76。
連結:
-
賴錫三(2012)。《莊子》身體觀的三維辯證:符號解構、技藝融入、氣化交換。清華學報,42(1),1-43。
連結:
-
巴蘇亞‧博伊哲努(2002)。思考原住民。台北:前衛出版社。
-
巴蘇亞‧博伊哲努(2009)。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下)。台北:里仁書局。
-
王嵩山(2006)。台灣原住民與人類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
瓦歷斯‧諾幹(2012)。迷霧之旅。台北:布拉格文化。
-
瓦歷斯‧諾幹(2012)。番人之眼。台中:晨星出版社。
-
伍聖馨(2013)。單‧自。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
-
亞榮隆‧撒可努(2011)。走風的人。台北:耶魯國際。
-
埃倫‧迪薩納亞克、戶曉輝譯(2004)。審美的人─藝術來自何處及原因何在。北京:商務印書館。
-
夏曼‧藍波安(2014)。大海浮夢。台北:聯經出版社。
-
夏曼‧藍波安(2009)。老海人。台北:印刻出版社。
-
孫大川(2010)。搭蘆灣手記。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
孫大川(2012)。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
-
孫大川(2000)。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聯合文學。
-
孫大川(1996)。多元族群相遇中倫理問題之哲學反思。哲學與文化,23(1),1212-1232。
-
孫大川(2007)。捍衛第一自然:當代台灣原住民文學中的原始生命力。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台北:
-
恩斯特‧卡西勒、于曉譯(2002)。語言與神話。台北:桂冠圖書。
-
恩斯特‧卡西勒、甘陽譯(2005)。人論。台北:桂冠圖書。
-
高柏園(1986)。卡西勒哲學初探─對「論人」一書之一般性展示。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25,21-28。
-
張耀宗(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
許倍僑(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花蓮,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
-
陳芷凡(201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
陳祥明。卡西爾的符號哲學與認識論的轉向。哲學與文化,28(3),250-259+286。
-
黃美娥編(2013)。臺灣原住民族關係文學作品選集(1603-1894)。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
黃美娥編(2013)。臺灣原住民族關係文學作品選集(1895-1945)。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
楊儒賓(1996)。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鄭振偉(2001)。道家與原始思維。漢學研究,19(2),113-140。
-
賴錫三(2010)。論先秦道家的自然觀─重建老莊為一門具體、活力、差異的物化美學。文與哲,16,1-44。
-
賴錫三(2013)。道家型知識分子論。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
賴錫三(1998)。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
魏貽君(2013)。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察。台北:印刻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陳伯軒(2015)。被觀看的力量─台灣當代原住民漢語文學的自我符號化與遊戲批判力。靜宜中文學報,8,75-105。
|